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本文字数:1837字

前言

中国在菲律宾对外贸易的版图上曾经占主要地位。19世纪,英国船只和商品开始占优。美国占据菲律宾之后,美、日、英成为菲律宾外贸的主要对象。中国产品因竞争力不足和贸易壁垒的干扰而变得不再重要。

作为一个国家的菲律宾,是20世纪后半页才出现的,在那之前它仅仅是西洋人的殖民地,“菲律宾”这个名字也是西班牙殖民者所赋予的。

菲律宾是个落后的地方,尽管它(严格来说,是岛上的小政权)和中国很早就有进行贸易(有人甚至认为可追溯到周、秦时期),但它总体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中国,而中国的瓷器在菲律宾有较大的需求。近年在菲律宾陆上及海底发掘出不少文物就是明证。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中国商人在宿雾港交易的情形(想象图),他们一般来自广东或福建。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565年,宿雾岛为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占领,此即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开始。

在西班牙人统治的大部分时期,他们也没能从菲律宾得到能卖给中国人的商品,因此只能用产自墨西哥殖民地的银元来交换各种中国产品。中国人凭借源源不断流入的银币确立了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为避免太多银币流入中国,西班牙人一直设法限制菲华间的贸易,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和英国、荷兰、葡萄牙船只的竞争及暴力骚扰,中菲贸易在1645年后开始衰落。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17世纪中期驶往菲律宾帆船数断崖式减少是清朝海禁的结果。海禁结束后,数量虽然回升,但从18世纪开始逐渐减少。图表来自龚宁,《试析1571~1940年中菲贸易之兴衰》。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西班牙殖民时期描绘的菲律宾地图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资料来源:钱江:《1570~1760年中国和吕宋贸易的发展及贸易额的估计》。

大约从19世纪开始,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发展当地经济作物种植与出口,中菲贸易模式发生转变。

菲律宾从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生丝、硬币、纸张、油蜡、纸伞、瓷器、食品、家具、铁、玻璃制品、珠宝首饰和茶叶等。

19世纪20年代之前,菲律宾出口中国的产品以土产为主,如燕窝、海参、黄蜡、龟甲、贝壳、虾米和鱼翅等。19世纪20年代以后,菲律宾出口到中国的大米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尤其是广东)大米短缺。

19世纪后半期,菲律宾主要出口产品变为初级产品,主要是糖、麻、烟草和咖啡,占菲律宾出口总量的70%~98%。因此,这4种产品取代大米成为菲律宾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

中国在菲律宾的经济影响力不断下降,一方面因为英国舰船依靠武力控制海上通道,排挤他国商船。轮船出现后,中国帆船贸易更显无足轻重。另一方面是因为英国工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其产品,特别是纺织品亦驱逐了中国的手工产品。19世纪后半期,欧洲纺织品涌入菲律宾市场,英国纺织品占菲律宾进口的30%~40%。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1898年的美西战争仅持续了3个多月。美国从西班牙手上夺得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关岛等殖民地。图为马尼拉湾的海战,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898年美国击败西班牙,统治菲律宾,逐渐垄断菲对外贸易,而中菲贸易变得越发不重要。1915~1918年,菲律宾从美国进口的产品超过一半为免税,使菲律宾人在消费习惯上发生转变。1936年菲律宾进口商品中,99.5%的车辆及零件、98.6%的烟草、86.5%的电动机器、85.3%的矿油来自美国。日本大多数产品进口税也较其他国家低(正常情况下,棉布和煤的进口税为25%,但日本棉布的进口税率为7%,煤为5%)。另外,根据美日1907年非正式“君子协定”,日本可以供应菲律宾一半的纺织物需求。

1915~1932年,中国对菲律宾棉织品出口贸易额平均为220万比索,英国则达到了420万比索,美国和日本分别为2570万比索和1010万比索。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1854~1938年菲律宾与各国贸易额。资料来源:《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吴承洛:《菲律宾工商业考察记》第三篇、《中外经济周刊》1924年第61期、邱致中:《南洋概况》、单岩基:《南洋贸易论》等。

中国出口菲律宾的还有食品,其价值远不及纺织品。但

美国人对中国食品亦实施贸易壁垒。从1932年开始,菲律宾为了鼓励本地养鸡业的发展,提高了蛋的进口关税,从每2000只2比索增加到每100只2比索,同年菲律宾把猪油的进口税从每百公斤5比索增加至20比索,这使得菲律宾对中国的蛋及猪油进口剧减,分别从1931年和1932年的15.22%和7.04%降至1932年和1933年的9.76%和1.53%,之后更是一路下降到1938年和1939年的2.55%和0.03%。除了进口税外,菲律宾对食品进口的检验也更加严格,甚至故意刁难,这也造成了中国蛋和猪油进口的下降。

至于中国进口的菲律宾商品,从1926至1928年主要为蔗糖,之后数额迅速下降,1932年甚至没有任何蔗糖进口,其它产品数量一直不高。

从清代到民国,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始终落后,导致中国在上百年时间里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在对外贸易领域表现为运输线路被西方国家控制,出口产品遭受别国竞争和贸易壁垒的双重打击。正因为积贫积弱,出口运输仰赖外国轮船,产品质量不敌外国产品,政府面对贸易壁垒又无力反制,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贫弱,形成恶性循环,中菲贸易之兴衰就是一个鲜活的事例。总之,以国家政权为后盾,坚持自力更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和制造工艺,才可能确保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参考文献:龚宁,《试析1571~1940年中菲贸易之兴衰》,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11辑)2017年10月。

今日作者

100年前中美两国在菲律宾的“贸易战”

制图:省情新媒体中心 泡泡

·END·

图片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