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乾隆皇帝弘曆,真的是姓陳的漢人之後嗎?

想不到AI18科技

乾隆是滿人還是漢人這個問題在近百年來一直被爭論不休,其中尤以“海寧陳家說”最為流行。

譬如在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主角陳家洛即被虛擬為陳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同胞兄弟。

不過讓人奇怪的是,“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在乾隆死後不久就盛行於江南,如一首《清宮詞》裡寫的:

“巨族鹽官高渤海,異聞百載每傳疑;冕旒漢制終難復,曾向安瀾駐翠蕤。”

這裡說的,就是這個海寧陳家的故事。



更讓人覺得大有玄機的是,乾隆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海寧並每次都住在陳家“隅園”,

如此看來,“乾隆乃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

當然,“海寧陳家說”也不是沒有破綻,如富察敦崇即在《皇室聞見錄》之《辨誣》一文中說:

“俗謂雍正在藩邸時,王妃誕生一女,恐失王眷。適有鄰居海寧陳氏恰生一男,命太監取而觀之,既送出則易女矣,男即乾隆也。

夫以雍正之英明,豈能任後宮以女易男?且皇孫誕生,應由本邸差派太監面見內奏事先行口奏,再由宗人府專摺奏聞,以備命名,豈能遲至數日、數月方始聲報耶?其誣可知!”



再者,乾隆繼位不久,就很快將陳世倌革職,其中還十分刻薄地斥責說:

陳世倌“自補授大學士以來,無參贊之能,多卑瑣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

如此評語,可謂一點情面也不給。試想乾隆真是陳世倌之子的話,天下哪有當兒子的這麼說自己親爹的?

書中主人公、“乾隆親弟陳家洛”純屬杜撰,“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

如此說來,金庸先生總算手下留情,這也算是給乾隆闢謠了吧!

更多,可參考金滿樓:《皇城秘史:乾隆和他的妃子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坑爹史冊

關於乾隆皇帝的身世一直有傳聞就是說乾隆皇帝是漢人,是海寧鹽商陳世倌的兒子,陳世倌在康熙年間曾經為官,所以又被稱為陳閣老,所以民間所盛傳的陳閣老實際上指的就是陳世倌。

民間關於陳閣老的孩子是如何被換成雍親王的孩子是這樣描述的,雍親王府和陳閣老家在同一天出生了孩子,兩家互相將孩子抱過去看,但是陳閣老家後來抱回來的只是一個小丫頭,很明顯孩子被掉包了,被換走的陳家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這個傳說一直到今天在網絡和民間都十分盛行,而且越傳越邪乎。以至於有人認為乾隆皇帝後來之所以要六下江南,是因為要回去看望自己的親生父母。那麼,這樣的傳說有沒有可能是真的呢?

不過從乾隆是漢人後代的傳播歷史來看,關於乾隆皇帝身世的傳說並不靠譜。最先提出這個說法的是晚清時期出現的一本小說,名叫《清代外史》,其中的題目名稱就叫做《乾隆非滿洲種》。後來人們發現作者有非常強烈的排滿情節,所以寫出這樣的小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民國之後,又出現了《清宮十三朝演義》這樣的小說,也是講乾隆皇帝不是滿人而是漢人,而影響最大的還是莫過於金庸先生所寫的《書劍恩仇錄》,其中關於乾隆的身世也是認為是漢人,是海寧陳氏之後。

不過著名清史學者孟森早就考證過,乾隆帝不可能是海寧陳氏之後。再者,從流言傳播的歷史來看,如果乾隆帝是漢人的話,不可能到了晚清才有相關的演義出現,清朝中期就應該有,而且這些小說的作者都有比較強烈的排滿情節,所以記錄的不一定是準確的。

而且,雍正帝在乾隆出生的時候已經34歲,膝下已經有子,完全沒有必要去換一個兒子。

所以綜上,乾隆帝是漢人的說法並不可靠,而且絕大可能是杜撰的。


青年史學家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證。

第一,歷朝歷代,但凡是皇室添丁,必然要通過一系列程序上報,並記錄在玉牒之中。海寧到北京,路途遙遠,往返需要數月,如果真是拖延數月才上報,豈不讓人起疑?

第二,雍正在之前就已經有過三個兒子,生老四弘曆的時候老三弘時還在,雍正有必要從民間抱一個男孩過來冒充皇室人丁嗎?邏輯上根本說不通。

第三,雍正為了能讓老四繼承皇位,下了大力氣對他培養,並給了他很多歷練的機會,這重視程度遠超老三和老五。而且老四年紀輕輕,就被冊封為和碩寶親王,這種溺愛程度在清朝可並不多見。再者,雍正了為了讓老四順利繼位,不惜處死對皇位有野心的老三,以保障國家穩固。如果弘曆真的不是雍正親生的,雍正有那個必要弄死親生兒子把愛新覺羅家的產業交給外姓人的種?沒那個道理。

這種謠言充其量就是民間的獵奇傳聞,根本不足以採信。就如同民間關於朱棣身世的兩個傳說一樣,沒有半點合理性可言。


北洋海軍陸戰隊

歷史中的事真真假假,有許多已經成謎團,比如說康熙的身世。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在金庸的筆下,當時江湖最大的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於萬亭秘密入宮,將乾隆生母陳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給乾隆,信中詳述當年經過,又說他左腿有一塊朱記。待於萬亭走後,乾隆便把幼時餵奶的乳母廖氏傳來,秘密詢問,得悉了自己的家世真情:當年,陳世倌的小孩被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洩漏出去”。金庸在書中還寫到了陳世倌的三公子即所謂的乾隆的親弟弟陳家洛。陳家洛繼於萬亭之後成為紅花會會主後,期望激發哥哥乾隆的漢族意識,共同成就恢復漢家天下的宏業,而熱戀著陳家洛的回部香香公主則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身侍乾隆,欲助自己戀人一臂之力,不幸事敗自刎,葬於“香冢”。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了。


一名打工的大學生

清宮檔案《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記載:“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尊太后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

他的母親極可能是個姓錢的漢人女子,而且據嘉慶的多篇詩作來看,乾隆可能出生在避暑山莊,而不是雍和宮。

乾隆愛面子修改了自己生母的身份和出生地,但是父親是雍正皇帝應該是沒錯的。


寶葳

基於野史,大陸和香港"陳閣老之子說"較為盛行,臺灣地區以高陽為代表的"熱河漢女說"也有一定的市場。其實都經不起推敲,清廷的血統論是不可能讓一個帶有漢人血統的人做最高統治者的,哪怕你是二分之一滿人。兩種說法非常不靠譜,與雍正"改詔篡位說"一樣,是雍正對立面政敵在民間散佈的"宮廷秘史"。乾隆時期非常流行這一野史演義,乾隆是有名的孝子,知道後民間野史也沒有深究,做到趕盡殺絕欲蓋彌彰,對太后的至尊至孝是有目共睹的,假兒子對假媽虛情假意幾十年不是真的還真做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