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都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爲何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復?

餘日力

燕雲十六州自後晉皇帝石敬瑭於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割讓給契丹人開始,到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徐達、常遇春攻克為止,歷時400多年的時間,才重新回到中原漢人建立的王朝的版圖之中。

那麼,為什麼宋朝百年都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明朝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克了呢?因為元朝的軍事力量到了13世紀末的時候已經處於衰落狀態了,軍事鎮戍體系到了14世紀的時候,也徹底崩潰了,所以,朱元璋才能崛起,並且明朝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克了宋朝稱之為的燕雲十六州。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元朝的軍事史,元朝建立以後,元朝的軍隊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與新附軍四個等級,當然這樣的分類是按照諸軍隊的組成人員與蒙古貴族的親疏遠近而分的。

(蒙古騎兵)

蒙古軍由蒙古族組成,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即已建立,後來隨著蒙古帝國疆域的擴大,從蒙古各部中“簽發”一些士兵,用以鎮戍各地,形成了探馬赤軍,在打敗了金朝之後,蒙古人收編了大量的由女真人和契丹人組成的降軍,這部分軍隊被稱之為漢軍,南宋滅亡之後,南宋的降軍被稱為新附軍。

忽必烈時期,元朝軍隊又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宿衛軍和鎮戍軍,由蒙古人組成的宿衛軍和鎮戍軍主要駐紮在北方,重點防衛的是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而南方地區的鎮戍軍則主要是由漢人組成的,但各地鎮戍軍的兵力是不平衡的,江南地區的鎮戍軍最為強大,因為要保護大運河的通暢,確保江南的財賦能夠供應大都的需求。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元朝建立以後,蒙古貴族固定草原傳統,所以,元朝出現了“漢化遲滯”的現象,在大一統局面形成之後,立即進入了衰落狀態,這種衰落狀態表現在方方面面,在軍事方面,則表現為鎮戍軍系統管理的混亂,因為在漢地的軍隊,不再以靠劫掠為生了,需要有一套先進的管理制度,元朝因為“漢化遲滯”而無法有效的管理這支軍隊,進入到14世紀中葉以後,各地的鎮戍軍已經無法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軍了,更糟糕的是,當時由蒙古人組成的蒙古軍的戰鬥力也進入到衰落狀態了,在14世紀的幾場重大戰役中,蒙古騎兵不能完成預定的戰略目標,13世紀,馳騁於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其不可戰勝的神話正在破滅。

元朝軍事力量衰弱的同時,是明朝軍隊的崛起,朱元璋的軍隊在北伐中原之前,已經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的軍隊,在戰爭中,朱元璋的軍隊,戰鬥力迅速提升,湧現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此外,明朝能夠很快攻克大都,成功把原來的燕雲十六州納入版圖,還歸功於朱元璋制定了正確的北伐策略。

我們都知道,在明朝以前,一般都是北方統一南方,而南方想要統一北方則非常的難,明軍北伐中原,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由南方統一北方的過程,為什麼在明朝以前,南方的政權很難統一北方呢?因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時期,打仗打的是錢糧,南宋以前,南方經濟實力弱於北方,自然而然,很難統一北方。

而且,北方地勢平坦,南方的政權若想北伐,一旦進入到華北平原,等於是長途奔襲,而無險可守,有後顧之憂。

因經濟與地理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東晉祖逖北伐、桓溫北伐以及南宋宋孝宗北伐的失敗。

到了明朝就不一樣了,經濟重心轉移到了江南地區了,朱元璋首先就佔領了江南,定都南京,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為了應對北方地區特殊的地理形勢,朱元璋還制定了正確的北伐策略。

明軍北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取山東,然後由河南入潼關,佔據潼關和河南的軍事要點之後,得以以秦嶺、黃河、淮河為依託,第二階段,進攻黃河以北的地區,並攻克大都,第三階段,由大都南下,攻入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朱元璋的北伐是步步為營,而不是孤軍深入,正確的北伐策略,為明軍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騰飛說史

自公元938年後晉太祖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中國喪失了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據點和屏障,從此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飽受300多年的侵擾。一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攻入元朝大都(今北京),落於異族之手的燕雲十六州才算重新納入中國的版圖。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自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便開始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努力,可一直到宋朝滅亡燕雲十六州也沒有收復。而明朝從北伐到攻入大都,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同樣是收復失地,為什麼宋朝300年都沒有收復,而明朝只用了一年時間呢?

在明朝之前,後周世宗柴榮是最有希望達成這個目標的人,水陸並進,連戰連捷,打的敵軍步步退讓,甚至在一個月之內收復三關三州。可惜在攻打幽州之時,不幸身患重病,不到一個月便病逝。天妒英才,同時中原也錯失了四百年來最大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了。

太祖即位後,打算用錢將燕雲十六州買回來。於是設立“封樁庫”,將從各割據勢力所收集的金帛等物蒐集後存於此處,希望以此庫存錢財贖回燕雲十六州,可惜這種方法並不奏效。試想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如此重要,契丹又怎肯放棄這麼一塊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使得國家失去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同時重文抑武,使得宋朝的武力直線下滑,要想憑藉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更加難上加難了。這點從後面的宋太宗兩次北伐的狼狽慘敗,無功而返就可以證明。真宗時期,和遼又簽訂了屈辱的“檀淵之盟”,每年向遼納歲。可以說從此之後,宋朝再也沒有能夠和遼一決高下的能力了。

除此之外,燕雲十六州乃兵馬產出之地,中原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失去了戰馬的重要來源。沒有馬匹,就無法組建有效的騎兵軍隊。僅憑步兵,在浩瀚的平原之上是無論如何打不過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的。這也是宋遼四十多年戰爭一直勝少敗多的原因。

反觀明朝,之所以能夠僅用一年便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不僅在於朱元璋的英明神武,戰略眼光高遠。而且在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戰,出生入死的將領,如徐達,常遇春,藍玉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隨後開始北伐。而朱元璋不愧是雄才大略,意識到元大都城池牢固,而且兵多將廣,直接進攻不易拿下,只能先攻打山東和河南,剪除元朝的羽翼,切斷和大都的聯繫,分而治之。看似路線曲折,其實恰恰是最快的進攻路線。《明史紀事本末·北伐中原》中總結了朱元璋的北伐策略:

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攻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而等到徐達、常遇春打到大都時,才發現元順帝早已攜一家老小棄了城池,逃回了北方。原來在山東、河南之時,徐達和常遇春的威名就早已令敵人聞風喪膽,難以抵擋。所以可以說明軍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並沒有費多大的功夫。


奇點歷史

燕雲十六州,這個地名對於熟知歷史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和山西、河北北部地區。

這十六州地勢較高,易守難攻,是歷代中原王朝防守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陣地,一旦失去燕雲十六州,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隨時入侵中原腹地,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只要燕雲十六州一直都在漢族的手上,不管中原分裂還是統一,北方的遊牧民族只能時不時的來中原打個秋風,從來沒有全面征服中原。但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情況出現了變化,燕雲十六州丟了。

燕雲十六州並不是被遊牧民族搶過去的,而是被送出去的。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因受後唐末帝的猜忌,起兵造反,被後唐軍隊圍攻,最終頂不住了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公元938年,他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換取對方對自己的支援,最終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消滅了南唐,自己做了兒皇帝,被稱為晉高祖。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對於中原政權的影響十分巨大,從此中原王朝之間暴露在遊牧民族騎兵的攻擊之下,中原王朝只能以血肉之軀去防守遊牧民族的騎兵。此後的後周、宋朝一直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一直都沒有成功,宋朝就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而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而且被金國和蒙古騎兵兩次滅亡,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政權的重要性。

形勢到了元末明初才有了轉變,在燕雲十六州丟掉430年後,1368年(洪武元年)燕雲十六州終於完整的回到了漢族人的手裡。

1368年,平定了南方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稱帝之後北伐成了朱元璋的首要任務,他派徐達、常遇春北伐,目標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歷史上的幽州(或稱燕州)。當時的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城防十分堅固,而且周邊還有一支元朝大軍在拱衛,徐達和常遇春認為要想攻下大都必有一場惡戰,因此他們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等他們包圍了大都的時候發現,這裡居然沒有大軍駐守,原來元朝的皇帝元順帝早就帶著老婆孩子逃跑了,因為之前他早已耳聞徐達和常遇春的威名,他們在山東、河南擊潰了元朝的部隊,讓成吉思汗的後代聞風喪膽,所以在徐達大軍到達之前,元順帝和他的臣子們早就逃之夭夭了,徐達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了大都(幽州)。

之後,燕雲十六州沒有經過像樣的戰鬥就這樣被徐達、常遇春收復了。

燕雲十六州被異族統治了四百多年,在這四百多年中,中原的英雄豪傑如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等無數次的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都以失敗告終。在這四百年中,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中原的軍民保守北方異族的踐踏,終於在朱元璋的時代,被一代名將徐達和常遇春收復了,這是屬於他們的榮耀時刻,也是漢族的榮耀時刻,有了燕雲十六州,中原人民有享受了兩百餘年的太平,直到它再一次落入異族之手。


天涯看點歷史號

自古以來北伐成功有三要素:精兵主力;穩紮穩打;對手弱。基於這個模式我們就可以簡單分析了。

1、宋初的兩次北伐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滅了北漢後,挾全盛之威,全軍東下,進圍幽州。在初期取得較大成功,但遼軍援兵陸續到達,且耶律休哥等不世出的名將加入後,戰局逆轉。宋太宗也屁股中箭。此戰宋軍並未穩紮穩紮,直撲其核心城池。對手契丹相當強悍,其騎兵衝擊、迂迴都表現優異。條件都不具備又怎麼能成功呢?

986年,宋太宗趁遼朝國君新立,做了龐大的作戰計劃,以三十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東路牽制遼軍主力,中路、西路軍負責經略山後,迂迴山南,對遼軍做大包圍之勢,迫使遼軍在幽州平原決戰。此戰吸收上一次作戰教訓,做了廣泛動員,且穩紮穩打。但依然有個缺點,遼軍戰鬥力強悍,遼軍的動員力依然強悍。戰爭的結果對宋朝而言就是軍事災難。

2、宋朝的其他北伐

宋徽宗時期得到幽州,純粹是金人給贈送的。至於南宋那就更不具備收復河北的可能了。

3、明初的北伐

朱元璋的北伐是其統一江南,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且對江南社會有強大的動員力,以此為基礎北伐。

在北伐戰略上,也是穩紮穩打,不長驅直入。剪羽翼差不多了,自然水到渠成。

當然更關鍵一點,元朝自己已經不統一,關中李思齊、張良弼各自為政,王保保守山西不出。這樣的機遇很難得了。

強兵主力、穩紮穩打戰略、內部分裂的對手,才促進了北伐成功。

總結:

精兵主力、穩紮穩打、對手弱,三個條件全具備才能成功。如果只具備一個或兩個風險就很大。

參考文獻:

曾瑞龍《經略幽燕》

《明太祖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其地勢險要,中原政權拒守此地能有效的阻擋遊牧民族的起兵進攻。反之,若是遊牧民族佔領此地,就能長驅直入的南下進攻中原政權。所以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無論是宋朝還是明朝,都把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立國後的首要任務。


(燕雲十六州)

可在這件事上,明朝和宋朝的表現簡直是天壤之別。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統一南方繼續後北伐,一路勢如破竹,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把丟失了三百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重新歸入中原政權版圖。

而我們反觀宋朝,儘管一直努力想收復失地,卻每次都被打得滿地找牙,所以說到底還是宋朝打仗不行。

宋朝是我國古代史上,經濟和文化極為繁榮的一個時期,但它又是我國史上軍事力量最為衰弱的王朝之一。究其原因還是宋太祖趙匡胤害怕唐朝藩鎮割據的情況重演,所以他削弱武將的兵權,讓文人的軍權凌駕於武將之上。文人只擅長舞文弄墨,打仗這活根本幹不來,讓他們與剽悍的胡人騎兵交手,簡直是把羊送入虎口。


(宋軍北伐高粱河之戰慘敗)

另一方面,宋朝的敵人也非常強大。契丹擁有大量的精銳騎兵,在寬闊的河北平原上,宋朝步兵根本不是契丹騎兵的對手。而且遼國得到燕雲十六州後,一直在此地用心經營,把它建造的十分堅固。宋太宗趙光義率領幾十萬大軍北伐時,根本啃不下這裡,隨著遼國各地的援軍抵達,很快被遼軍殺得大敗,還被迫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檀淵之盟。


(朱元璋)

而明朝北伐時,朱元璋面對的北方局勢比宋朝時要好的多。蒙古人在中原過了100年的太平日子後,早已不是那個令人聞風喪膽的馬背民族了。蒙古貴族更是窮奢極欲,搜刮民脂民膏,元朝的暴政讓北方局勢動盪不安。

朱元璋經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役統一南方後,手裡擁有一支身經百戰的軍隊,更有常遇春、徐達、藍玉、李文忠等猛將。憑著這些,朱元璋能夠輕鬆的在戰場上擊潰元朝軍隊。


(朱元璋北伐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北伐的籌劃也很得當。他深知元大都城牆堅厚,若用蠻力攻之,恐怕很難打下來。所以他不著急攻打大都,而是先取河南和山東地區,又把通往關中的道路阻隔起來,這樣的話元大都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等到明軍最後一擁而上發動總攻時,嚇破膽的元朝統治者早棄城逃跑了。


歷史探索機

北宋無法收復的燕雲十六州為何明朝很容易就收復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決定因素,而宋明兩代在天時地利人和幾方面,在燕雲十六州所面臨的形勢都完全不一樣。

宋明時代軍隊裝備的差別

首先石頭君要說的是天時的差別。其實宋明之間只隔了不到100年,但這卻是南宋和明朝之間的間隔,而跟燕雲十六州相關的時代其實只有北宋時代。所以這其實和明朝是間隔了二百多年的。

那麼這二百多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在軍事方面最大的變化就是人類從幾乎完全的冷兵器時代過渡到了火器大量應用的時代。其實北宋時也不是沒有火器,比如有些人就認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應用火器的戰役就是靖康之恥前一年的汴梁保衛戰(石頭君另一篇回答說的很詳細)。但北宋時期的火器其實還非常原始,對左右戰場局勢起不到根本作用。

明軍火銃,朱元璋的義軍已經成建制裝備火器


而到元朝末期,朱元璋的軍隊已經大量裝備銅火銃等各種比較成熟的火器了,這使得蒙古騎兵的優勢相對於北宋末期金國騎兵對北宋步兵的優勢已經大大縮小。

而除此之外,北宋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最大的問題是戰馬奇缺,中原王朝丟失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之後,沒有地方能夠大規模養馬,所以在華北平原面對北方騎兵幾乎完全無法抗衡。

而朱元璋的起義首先是在江南地區發動的,比如朱元璋最早稱吳王就是在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而在江南地區,本身北方騎兵的優勢就不大,所以軍事實力不強的南宋才能以長江和江南水系為依託,和蒙古周旋了幾十年。但在元朝時期,大量蒙古騎兵還是南下駐守在江南。而朱元璋起事之後,通過在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的江南地區和蒙古騎兵作戰,繳獲了大量的戰馬,所以朱元璋時代明軍在戰馬方面相對於北宋時代,其實劣勢要小的多。

人和的差別成為決定性因素

除了雙方在裝備上的差別之外,更多的差別其實是在面臨的對手方面。北宋時期所面臨的是統一的遼王朝。遼國既佔有漠北,保證了其巨大的騎兵優勢,又佔有燕雲,使其文明水平和之前的遊牧政權相比有了革命性的進步。但最大的優勢是遼王朝的統一比北宋還早了30年左右,所以其內部高度團結,能夠形成合力,對北宋在軍事上能夠始終保持碾壓式的優勢。

而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朱元璋起事時,面對的也是統一的元朝,而且實力更強。但其實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元朝末期,元廷實際上很長時間面臨的最大危脅都不是江南義軍,而是自己內部的內訌。

元末軍閥混戰形勢

元廷的內亂首先是兩個漢化蒙古軍閥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所率領的豫軍和孛羅帖木兒所率領的川軍之間的內鬥。公元1360年開始,雙方在山西一帶大打出手,爭奪地盤。而這其中還牽扯到了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和自己的兒子愛猷識理答臘的矛盾,結果元順帝一度利用孛羅帖木兒,故意讓其攻破大都城,迫使太子出逃,投奔王保保。

王保保曾被朱元璋稱為天下第一奇男子

而王保保和元太子不久之後又向大都進軍,反攻孛羅帖木兒,結果元順帝見勢不妙,又設計把孛羅帖木兒給殺了,並封王保保為左丞相和河南王,讓他南下去肅清義軍。但王保保到了河南之後,不但沒有去打朱元璋等江南義軍,反而以元順帝的聖旨為藉口,試圖收編周圍四個親元漢蒙軍閥李思齊、張良弼、孔興和脫列伯的軍隊。這四人辛辛苦苦自己趁亂世拉起的隊伍,哪肯輕易讓給王保保?結果他們和王保保先打了起來,一年時間就爆發了大小上百場戰役,自己先打成了一鍋粥。元廷不但調停未果,還在調停過程中把幾路軍閥都得罪了,最後鬧到沒有一路軍閥聽從元廷調遣。

明軍北伐形勢圖

而朱元璋正是看準元軍自己內訌的時機,在公元1368年派徐達和常遇春北伐,而王保保等各路軍閥卻眼看著明軍渡過黃河仍在山西等地按兵不動,不顧元廷要求其勤王的命令,坐視明軍向北京逼近。最終無兵可用的元順帝在明軍攻至大都郊區之後棄城北逃。元廷基本放棄了在中原的領土。

而王保保等人直到明軍佔領大都,休整完畢,又出兵山西直接進攻他的領地之後,才加入戰事,但此時顯然為時已晚,中原大局已定。不久之後山西等地也相繼失守,王保保也逃往漠北,燕雲十六州盡數被明朝所佔領。

所以明朝能夠順利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時代進步帶來的軍事科技進步和元廷的嚴重內亂,而這兩項因素在北宋時都不存在,所以北宋始終無力收復燕雲也並不奇怪了。


桃花石雜談

亂宋差點亡國滅種。收復失地那是妄想,好不容易出了個岳飛首先想到的都是害怕危及皇權。此朝一無是處。軍事上自綁手腳,文化上陰柔和保守,經濟上冒進。

兩宋這幾年被吹噓得上天了,然而不容迴避的事實是,亂宋差點讓華夏亡國滅種。很多人老是扯五胡亂華,其實五胡亂華沒那麼嚴重,至少今天中國人的基因反應出的不是那樣。而亂宋不同,自己孱弱也就罷了。他們為了點蠅頭小利引入大量阿拉伯、波斯商人。整個刺桐城以及沿海樞紐都處在外來者的控制之下,把主權都交給別人。等到蒙古人一來,木馬病毒立刻發作,活生生地給了宋室致命一擊。

與此同時,亂宋竟然聯合蒙古滅金國。最後蒙古人帶著他的"赤軍探馬"不可描述之群體深入華夏腹地。對漢人、南人展開了兇殘的統治。雖說高曉松說的高過車輪的漢族男性就被殺掉有點過,但足以見漢家的危難和命懸一線。據說漢族家庭還大量摔死頭胎嬰兒,今天基本都是迴避那段歷史,不為什麼,就是因為不堪回首。

元朝統治了97年就宣告倒臺,漢人再能忍也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八月十五殺韃子,打麻將叫殺家韃子。元朝可能是唯一一個被全民動員推翻的朝代。這也導致有明一朝有了復興漢家的心願。時隔近一百年朱元璋屠了刺桐城,終於為亂宋擦了屁股。所以朱元璋下令封關禁海很大程度就是因為亂宋帶來的惡果使得當時的人逆向反思得厲害,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了,這些所謂的商人給漢人帶來的危害有多嚴重。朱元璋幾乎就是屠城加閹割兩個手段並用,然而今天在北方漢族裡還是存留了大量J基因。所以說亂宋差點導致漢家亡滅種不是戲言。


國病

燕雲十六州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抵禦遊牧民族的一道天然屏障;明朝收復後在其上加築了防禦工事明長城,可見其軍事上的重要性。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為何宋朝三百年都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復?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因此並不能簡單地用朱元璋文治武功強於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來解釋。

唐亡後五代繼起,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在後唐末帝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擁兵自重,以割讓燕雲十六州與契丹相約,聯合推翻後唐而建後晉。就此燕雲十六州落於契丹遼朝之手,遼朝滅後落於女真金朝,女真金朝滅後落於蒙古元朝,元朝滅後再落於大明。

北宋初期,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曾嘗試對遼用兵以收復燕雲,但全部未果。而明興起滅元時,大將徐達、常遇春周密準備,本擬打一場惡戰收復燕雲,但是包圍元大都時,發現元順帝早就棄城逃跑了。

遼在當初與北宋是同時繼起的,雙方同樣勵精圖治,由於軍事上攻難守易,北宋當初哪怕國力略有優勢,也並不特別明顯,對於進攻收復燕雲十六州自然困難重重。而遼衰時,金興起,金繼遼業,國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北宋是基本沒有機會的。反觀明收復燕雲十六州時,元朝已經腐朽衰弱,統治者哪裡再有心經營王業,哪肯血戰堅守,自然選擇溜之大吉了。

像北宋興起時,趙匡胤與趙光義遠不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宏圖大業。唐太宗李世民面對突厥強敵時,也是屢遭挫折,小心翼翼經營了幾十年,經過多次與突厥戰爭,並趁突厥內亂,才打敗了東、西突厥。所以,這裡的關鍵要害不僅僅在於軍事,更在於政治上的治國能力。


建章看世界

燕雲十六州,即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雖然燕雲十六州的面積並不大,但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卻十分重要。因為燕雲十六州接壤於我國的北方與南方之間,同時是個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如果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屏障, 那麼中原就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對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滅亡,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公元936年,中國歷史上最為厚顏無恥的石敬瑭為了反唐自立,取得契丹人的援助,竟然認比自己少十歲之多的遼太宗為乾爹,並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中原王朝大都以步兵為主,而北方遊牧民族盛產馬匹,喜歡遊獵,以騎兵為主,沒有燕雲十六州之後,中原步兵在千里平原上不得不用血肉之軀去抵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橫衝直撞。如此一來,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完全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宋朝就毀在了石敬瑭的手中。

宋太祖趙匡胤乃是中國古代少有“雄才偉略”的皇帝。他先後滅掉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建立了北宋王朝,還未收復燕雲十六州,就在斧光燭影中意外去世了。後來宋太宗趙光義一心北伐,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遺憾的是,在最為關鍵的高梁河戰役中,宋軍大敗,最後功敗垂成。趙光義自己也中箭受傷,乘一輛驢車逃走,後來因箭傷復發而去世。

燕雲十六州落入北方遊牧民族之後,一落就是四百多年。直到1356年,朱元璋在集慶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是一位中國古代罕見的雄主,深知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於是命令大明第一功臣徐達為主帥、大明第一猛將常遇春為副帥,率領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最後奪回了燕雲十六州。

宋朝三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朱元璋只要一年就做到了呢?

第一,策略得當。當時朱元璋命令大明雙壁徐達與常遇春出征北伐,而且還提出了“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的策略,北伐軍嚴格按照朱元璋的策略,穩紮穩打,漸次推進,取得大勝。

第二,元朝內訌。蒙古人入關之後,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再也沒有橫掃草原的往日雄風了,戰鬥力遠不如當年成吉思汗所率領的騎兵。另外,元朝統治時期,朝廷各種關係錯綜複雜,黨爭十分激烈,今日登臺唱戲,明日就被罷免,過一段時間又會復出,可以說是一片混亂。王保保(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張良弼等軍閥混戰不斷,哪裡還有時間顧忌朱元璋。

第三,明初猛將太多。明初是個名將薈萃的時代,有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有運籌帷幄的徐達、有勇猛蓋世的常遇春,有能征善戰的李文忠。尤其常遇春是個不世出的猛將,尤其善於騎射。他特別善於率領騎兵長途奔襲敵人,就連當年不可一世,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都不是他的對手,時常被常遇春打得滿地找牙。


清風明月話歷史

燕雲十六州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燕雲十六州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歷來是北方的重要屏障,在這裡修築了長城的要塞。地緣戰略價值巨大。



自從公元936年,臭名昭著的後晉“兒皇帝”石敬塘為了抵禦後唐軍隊的進攻,割讓燕雲十六州,換取契丹遼國的支持。一直到四百多年後的1368年才由徐達、常遇春帶領的明軍攻克大都。這時燕雲十六州才重新迴歸中原王朝。這一別400餘年



我們先看看宋朝對燕雲十六州的動作前期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最有希望,準備了兩套方案,一個是準備籌集銀兩,想通過用贖買的方式收回失地;還有一個方案就是武力奪取,於是開始了招兵買馬,但是突然去世,留下了千古之謎“斧聲燭影”。於是這件事就又到了繼任的趙光義身上。公元979年,在迫降北漢政權後,與契丹遼國鏖戰於幽州城下,歷時一月卻始終無法攻克。遼軍在援軍趕來後於高粱河於宋軍激戰,最後大敗已經疲憊之宋軍,趙光義也在混戰中腿部中箭,二年後也因此傷發作而去世。之後宋遼之間多次戰爭,基本上勢均力敵,互有勝負,誰也沒有討到便宜,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自此之後宋遼之間百餘年沒有戰爭。從此不修武備,不重邊關。直到金國崛起,先後滅亡了遼國和北宋。南宋更是沒有辦法北進。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後。自此沒有任何進取的慾望。

宋朝沒有拿回燕雲十六州的原因




第一:宋朝沒有拿回燕雲十六州和趙匡胤、趙光義的去世有直接關係,本來大宋剛建立的時候,是可以有希望拿下燕雲十六州的,但是因為兩個人死亡而終止。新皇繼位又要做想辦法做計劃,耽擱了時間。

第二:宋朝政體的改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後,宋朝開始了以文制武的策略,導致了宋朝軍力孱弱。根本就無法進取。

第三:從石敬瑭獻出十六州開始,到趙光義進兵。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古代人壽命很短,基本上是換了接近兩代人,所以這一地區民心不附。

第四:宋代繼任皇帝沒有進取之心,自從澶淵之盟過後,不僅僅是遼國不修武備,而宋朝也不修武備,宋遼百餘年之間沒有戰爭。宋朝也就不想拿燕雲十六州了。

明朝能夠拿下燕雲十六州的原因



第一:元朝暴政不得人心,當時天下都盼著朱元璋可以打到自己的地方來,然後趕跑元朝軍隊,所以當時朱元璋可以說是民心所向。

第二:明朝軍隊身經百戰,元朝統治者被打怕了,元軍多次被徐達常遇春打敗,所以一聽說是他倆帶兵,打都沒打。元朝統治者迅速逃回了北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