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需要你的「認同」

你的孩子需要你的“認同”

1

當孩子的老師有一天說跟你談談時。

你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想必心中會打著鼓,不知道老師會說什麼呢。

前段時間,小小魚的班主任老師跟我說:“真的不錯,今天小傢伙嘗試了新的區域,竟然串了很久的珠子呢。”

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可發生在小小魚身上時,還是很令人驚訝的。

因為之前他一直在益智區玩積木,而教室裡和幼兒園其他的自主區域他都不是很感興趣。

為了這件事,老師跟我刻意約談過。

那時我聽到後也有一點點的著急。

“孩子一個月以來,大部分的自主選擇時間都在益智區。”老師說

“也許他喜歡積木吧!”

“他好像不喜歡錶現自己,去臺上講話的時候,總是會害羞。”

當老師這樣說的時候,我想起了我自己。

“而且他性格比較謹慎,有點抗拒嘗試新的事物。”老師繼續說。

我記起來他在活動課上走獨木橋的樣子,一個男孩,比女孩們還要小心呢。

心裡真的為他著急。

可我還是想起了,他一直以來都這樣。

記得那會剛剛會走路的時候,也是非常小心地摸著牆壁。

玩耍的時候,也會四處打量,生怕自己受傷。

奶奶說他怕疼,不像表哥那樣,磕到了也不會喊疼。

我想,這種謹慎是與生俱來的。

像媽媽,也像爸爸,當然,更是他自己。

沒什麼問題。

所以當老師說這件事的時候,我微笑地聽著。

老師給了建議。

我說不要太著急啦!先等等看吧。

鼓勵他慢慢嘗試。

看到我並不著急,老師應該也放心了。

也就沒有繼續說,約定好一起靜心觀察,慢慢引導。

就在兩三個月後,就得到了開頭時的結果。

孩子正在不斷打開自己新的領域。

如今他還是積木區的常客,可手工也已經棒棒的。

而且開始去表演區跟其他的孩子一起扮演超級英雄了。

看來我當初的不急也是對的。

你的孩子需要你的“認同”

2

還記得那時候,媽媽聽到老師的話。

內心還是有點焦慮,說老師的話沒有直接說明白呢。

是不是說孩子缺乏勇氣,不敢嘗試啊?

我安慰說:“給他一點時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規律,急不得!也有自己的特長和不足。”

很多父母面對老師提到的問題,恨不得一條條用筆記下來。

然後回家再好好跟孩子算賬。

其實,真的不要這麼著急,因為老師說的話,只是在點醒你,或者在等待你的認可或者補充。

而且你也可以藉助這個機會,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具體情況。

因為只有對孩子足夠了解,真正愛孩子的人,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亦或能探知他們內心的秘密。

可現實是很多的爸媽等不起,生怕孩子落後了。

於是逼著孩子去做出改變,期待馬上見到成效。

讓不愛說話的孩子去報小主持人培訓班,以期孩子能趕快變得口舌伶俐。

結果也許真能讓孩子學一些技巧。

可他內心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呢?

他真正適合的又是什麼呢?

有很多的媽媽害怕自己不懂孩子,生怕自己會“毀”了孩子。

所以急匆匆地把孩子送往早教中心。

測評一下後發現,原來我的孩子真的差這麼多,問題這麼多?

可是你知道嗎?

沒有哪個孩子能在測評中心得到全優,工作人員總是能給你一個孩子需要培訓的理由。

在印度電影《起跑線》裡。

主人公拉吉夫婦帶著女兒皮雅去培訓中心找顧問。

結果孩子的時間被培訓項目佔得滿滿的。

拉吉夫婦很詫異,遲疑著問助理:“那她什麼時候吃飯睡覺呢?”

助理只是笑笑:“她報培訓班已經遲了好幾年,別人家的孩子在懷孕的時候就來了。”

意思她必須趕,需要廢寢忘食地去趕。

你的孩子需要你的“認同”

在那些所謂的高標準面前,再跟其他的孩子一比,自己的孩子總會顯出不足之處。

所以,你的焦慮不斷加重。

然後就選擇趕緊繳費,讓孩子去接受培訓。

結果沒有一點主見,如同無頭蒼蠅。

冷靜一想,你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嗎?

是他生來不足,還是你在找一些東西證明他不足?

問題其實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的身上。

父母營造的原生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耳濡目染的作用。

最懂孩子的那個人,應該是父母。

倘若你帶著焦慮,眼裡就只有孩子的缺點。

為什麼不能多聽聽孩子的內心,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呢?

3

孩子需要自我認同,也需要他人的認同。

特別需要自己最親近的人認同。

當你明白孩子這個需求的時候。

就不會再去想方設法揭孩子的“老底”,而是會站在孩子身邊。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培訓班的老師在門口跟一位媽媽說:“您的孩子真的有點愛哭,下棋輸了就哭,跟女孩打架也一下子就哭了。”

還對著那個牽著媽媽手的男孩做了一個鬼臉:“下次不要哭啦!羞羞臉,男子漢。”

孩子當時就抬頭跟媽媽說:“媽媽,我沒有哭,我真的沒有。”

“還撒謊,老師都說了,你怎麼不愛哭了!在家裡也經常愛哭臉。”

媽媽嚴厲地說著,不容孩子反駁。

孩子就一直低著頭。

媽媽和老師已經是一條戰線的,已經認定了自己就是“愛哭鬼”。

只是貼了這個標籤,卻只是告訴我“不要哭了,不要哭了。”

可我下次還是忍不住哭時,我該怎麼辦?

孩子的媽媽和這位老師都不會顧及到孩子的這個想法。

還沉浸在彼此的認同之中吧。

真的一場勝利啊!在孩子的問題上達成了統一的意見。

你的孩子需要你的“認同”

4

其實,孩子們總是會有一個階段,否認自己做的事。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常常會說自己沒有哭,或者斬釘截鐵地說自己沒有做那件錯事。

你還一定要逼著孩子去承認麼?

他們只是不願意接受那個“不好的自己”,並非有意撒謊。

所以有時老師說小小魚中午睡要很久才睡,翻來覆去的。

當我知道他沒有打擾同學時,也只是問他:“你中午午睡是不是沒睡好。”

“沒有啊!”

“老師說你翻來覆去睡不著。”

“沒有,我睡得著。”

“其實爸爸也常常睡不著,力氣使不完啊。”

“哦!我也是有用不完的力氣。”

“那你怎麼辦的?”

“我沒有說話打擾同學。”

“真不錯!但爸爸教你一個辦法,閉上眼睛,然後不要動,能幫助你入睡的。”

“好,我下次試試。”

當你放棄指責和貼標籤,而選擇共情時。

孩子會打開自己的心扉,然後願意接納父母的建議。

否則,他們會抗拒你,甚至故意做錯事來表達自己的存在。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對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

這種愛不是溺愛,是理解、接納和包容。

是我會指出你的缺點,但並不妨礙我永遠愛你這個人。

而且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

不管如何,還是要努力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老師的尊重,以及和老師之間友好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