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東:「貿易戰恐嚇」下出現恐慌,其實在送布局中長期牛市的廉價籌碼

潘向东:“贸易战恐吓”下出现恐慌,其实在送布局中长期牛市的廉价筹码

潘向东:“贸易战恐吓”下出现恐慌,其实在送布局中长期牛市的廉价筹码

該文是根據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博士6月19號下午在一個內部高端會議上的發言整理。

今天A股市場出現大跌,主持人既然問我主要的原因,那我就當一回“策略研究員”,回答一下,我看來主要是三個:其一,上週的數據不太好看,除了房地產,幾乎沒有亮點了,社融還出現大幅回落;其二,到了半年末,在金融去槓桿的作用下,市場出現了流動性的緊張;其三,一大清早就收到了美國特朗普總統的恐嚇,說要追加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而且美國參議院還推翻之前對中興的和解方案。

其實,假若短期的擾動並沒改變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軌道,那麼這些擾動帶來的就是機會。任何一次擾動帶來的恐慌,隨之而來都給逆向思維操作的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今天這樣恐慌性的大跌,假若沒有外力作用,估計短期還會恐慌,畢竟市場還有那麼多質押容易形成反饋。但我個人覺得對中長期佈局的投資者而言都是難得機會,中長期牛市的底部都是這種恐慌砸出來的,為中長期投資者送來廉價籌碼。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大公司的高管和投資界的佼佼者,那麼我就從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政策的兩難以及“三大紅利”支撐未來A股走牛這三個方面來與大家交流。

一、美國的商人總統發動貿易戰其實是“圖利”,但被有些人誤解稱“戰略變化”

要理清楚中美貿易戰產生的影響以及未來的走勢,我們需要先明白特朗普總統想要什麼、他想做什麼?

從中興通訊被美國威脅制裁到近期美國準備開啟對中國商品涉及500億美元關稅的徵稽,國內目前觀點很多,很多觀點也很蠱惑人。很多人一聽到中美貿易戰,似乎就覺得中美之間就陷入冷戰,中美之間就進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中美40年以來的關係就已經出現了逆轉。假若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又怎麼去解釋美國現在發動的與他自己的盟友歐洲、日本、韓國之間的貿易戰?特朗普總統為何要取消幾年前我國國內一直詬病,說是圍獵中國的TPP?特朗普總統為何又要求北美自由貿易區重新談判,逼得自己的兩個鄰居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惡言相向?

要解釋這些現象,需要我們突破我們“老大與老二水火不容”的固化思維。其實,從特朗普的推特和他過去的行事風格,可以看出,他其實是一個“精緻利己”的商人總統。他並沒有我們國內很多人想象的那麼“雄才大略”,一定要把崛起中的“老二”進行戰略性的打壓和遏制。所謂的“精緻利己”就是實行“美國優先”,所謂商人思考模式就是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去考慮一切外交、國際貿易和金融,而且為了追求成本收益比的最小化,在談判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出爾反爾”,與對手方反覆博弈。

這種實用精緻利己的精神,是不會再去延續“花錢買大哥做”的事情,更不會“犧牲美國”的利益去維繫所謂的世界權威。所以我們看到,特朗普總統要求尋求軍事保護的各盟國給美國交“保護費”,因為這種花費美國人民的稅收,加大美國的債務來保護他國人民,在特朗普看來成本收益顯然划不來。伊核協議他也退出,也是覺得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美國承擔的成本和所獲取到的收益嚴重不對等,所以不管歐洲的盟國領導人怎麼飛到美國請他三思,他都義無反顧。

在特朗普總統看來,過去美國為了充當“帶頭大哥”,去維繫世界的和平,進行全球反恐;為了充當“帶頭大哥”,在全球充當警察,發動戰爭;為了充當“帶頭大哥”,讓惠於各盟國小弟和發展中國家。這在他看來,美國過去的這些行為換來的是他國的快速發展(例如中國)和美國國債的積累。這顯然不符合美國利益。

在他的“美國優先”精緻利己主義的推動下,他不願意去思考“人類共同命運”,只想如何像二戰以前一樣“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從過去專注全球事務迴歸到專注自身的國內事務,實現美國產業的強大,也可以說是一種全球戰略的“收縮”。所以他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他在外交、貿易、金融和全球事務上,也不再去尋求美國二戰以來曾經精心打造的各類全球性組織,而是按照“美國優先”去與他國單獨談判和交流。為了獲取談判過程中美國利益的最大化,已經全然不顧“帶頭大哥”的形象,出爾反爾,把美國多年以來帶給全球的誠信文化、契約精神拋之腦後。

特朗普這種“美國優先”的策略,已經產生積極的效果,2018年4月的工業增速折年率都到6.7%,這麼一個體量的經濟體與中國前5月的工業增速差不多了。與此同時,依靠他的“美國優先”策略,他的民意支持率也不斷地攀升,據《每日郵報》報道目前特朗普總統的支持率達到87%,二戰後以來僅次於小布什總統。

有了對特朗普總統“精緻利己”商人特徵的瞭解,我們就不難去理解中美貿易戰了。

中美貿易戰自從3月23日美國啟動“301調查”,特朗普簽署的針對中國進口約500億美元商品大規模加徵關稅的行動以來,不斷地在談判,又不斷地在反覆。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特朗普政府在不斷地進行成本收益比較。

出現這種反覆比較是因為這中間摻雜了特朗普總統的中期選舉和一個美國的核心利益——東北亞的和平穩定。

中期選舉的成敗對他能否連任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特朗普總統在實施他的中長期計劃時,必然會顧及到他的短期利益。假若不能連任,再美好的中遠期打算,也只能是停留在夢想。

要實現連任,他就需要做出一些讓美國人民感受到的業績出來。“美國優先”戰略的實施,目前美國經濟是一路高歌,就業市場一片火爆,民意支持率也不斷攀升,這應該是對他的肯定。但與此同時,假若他能夠解決讓美國自身感覺到危險的東北亞問題,這無疑會極大地提升的支持率。

東北亞的和平問題不僅帶來的是日韓美軍的安全問題,而且美國在韓駐軍的開銷每年達到3000億美元,假若能實現東北亞的和平穩定,帶來的不僅是安全危機的解除,而且可以像特朗普所說,駐韓美軍可以大幅減少,減少的開銷可以削減美國債務,增加美國人民的福利待遇。

但要實現和平解決東北亞問題,總得在經濟上付出一些成本,對於天天合計著成本收益比的特朗普總統而言,自然很難接受。從他過往的商人作風來看,我猜測他一定會打歪主意,想著東北亞各國政府都分擔一些。

增加了東北亞這個籌碼之後,中美之間貿易戰就變得反覆無常。一方面圍繞東北亞外交領域在不斷地進行談判,一方面中美之間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雙方博弈就變成了尋求動態納什均衡。所以大家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在東北亞外交領域敏感的時點上,特朗普總統就會在推特上發表一下中美貿易戰的看法。“司馬昭之心”顯露無疑。

假若美國想抑制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一條路徑是抑制中國對美的出口,另一條路徑就是施壓中國增加進口。假若要抑制中國對美的出口,由於中國對美主要是消費品,對消費強徵稅,換來的將是國內消費者的強力反對,而且這些消費品即便強加關稅,美國也沒有比較優勢再去生產。對中美這種互補關係很強的貿易結構,要縮減貿易逆差,最有效的辦法只能要求中國增加進口。在談判桌上要中國增加進口,當然需要尋找出中國的痛點。中國現在目前全力以赴的事情就是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製造2025》。所以從短期來看美國打擊中國高科技產品,針對《中國製造2025》也是出於他短期平衡貿易的需要,也是特朗普總統想振興美國產業的需要,也是他獲取更多談判籌碼的需要。在商務談判上,只有找到對手的訴求最大的痛點,才有望促使對手就範。

所以我們不需要把這次中美貿易戰做過多誇大,似乎就泰山壓頂。美國對中國曆來就是以美國利益最大化與我們交往,1999年5月南斯拉夫使館被炸,2001年南海撞機,前總統奧巴馬推行TPP,從來也沒停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預計還會延續。而且未來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中美經濟會由目前互補的經濟結構向競爭性的經濟結構演化,雙邊之間的衝突自然會不斷提升。這種衝突不僅僅與美國,而且還會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特別是製造業強國的德日韓)也都會產生。所以我們需要做好長期持續的準備。

從這次特朗普總統發起的中美貿易戰也讓我們警醒:其一,就是需要加快自主創新,特別是對於高技術產業,需要培養本土的核心競爭力,落後就會捱打,當然我們也深信中國政府後續將會加大這方面制度建設和研發投入,就像1999年南斯拉夫使館被炸一樣,隨之而來就有了我國國防的三步走戰略,才有目前的國防工業快速發展;其二,就是需要我們更加著力培養國內需求,把國內市場建設好,那麼對外部經濟的依賴就會減弱,一個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一旦得到有效提升,在目前這樣一個買方市場的條件下,全球的話語權將極大提升;其三,就是我們需要好好的研究對手,看人家在我們A股市場開盤前推出這種“訛詐”,說明背後對我們金融市場也研究較透,而我們在什麼時點公佈對等政策,美國特朗普最在乎的痛點在哪,如何做到“鬥而不破”,似乎還可以做到更加明晰。

就未來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而言,遇到這麼一個商人總統,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比那些“富有理想”、“政治正確”的政客要好很多,他不會去思考什麼“C”型包圍。那麼接下來我就談談如何提升國內經濟。

二、政策兩難,皆因結構問題開出了總量操作的“藥方”

剛剛公佈的5月份數據大家也都看到了,社會融資總額出現了斷崖式下降,環比下降了8000億,當然這是單月的數據,假若連續連個月出現這樣的數據,經濟調整的壓力也將顯現。固定資產投資目前是再次創出新低,1-5月份累計只有6.1%,其中製造業投資保持相對穩定,基建投資由於清理地方投資出現快速回落,但房地產投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1-5月份累計10.2%,民間投資趴在低位也絲毫沒有恢復的跡象。消費數據出現了15年來的新低,增速下降到8.5%。

當然5 月經濟數據也有“亮點”,就是房地產數據“一枝獨秀”。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為 20411 萬平方,同比增長 20.5%,單月增速創造了 2016 年 5 月以來的新高。同期土地購置面積為 2330 萬方,同比增長 13.5%。

在金融“去槓桿”的時候,房地產還“一枝獨秀”,結合到近期的調研,仔細思考之後還是挺擔憂的。

首先來談談金融“去槓桿”和民企的舉步維艱。

自13年以來,中國的GDP增加了20萬億,其中工業GDP只增加了6萬億,但銀行總資產增加了170萬億,這些多出的銀行資產,假若沒有得到有效的消化和處置,衍生出來就是泡沫的破裂。

但自從宏觀去槓桿和金融防風險開始,民營企業就又一次進入舉步維艱。這讓我想起了上一次2011年的宏觀調控。2008年為了應對危機,推行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推行,後來隨著物價的上漲和地方融資平臺的快速擴張,2011年開始進行宏觀調控,調控的結果就是銀行快速收縮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導致民間高利貸橫行,有很大一批中小微民營企業在那一波調控中消失了,事後一些銀行行長還慶幸當時收貸及時,否則面臨終身追責,豈不知中小微企業就死於緊急收貸所導致的流動性枯竭。當然,當時假若不做調控,也似乎不可能,因為通脹的壓力和地方融資平臺的無序擴張,演化下去就是整體風險。後來中央為了化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就開啟了金融自由化之路。

很遺憾的是,金融自由化之路並沒有讓資金湧入到我們的實體經濟,而是奔赴去了我們的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和金融市場這三大領域。

地方融資平臺經歷了成立地方城投公司、到通過表外融資、再到PPP融資,為了獲取到資金,增加負債,地方政府也是不斷的變著法子找資金。由於資產擴張太快,最近去一中部省份調研,發現由於該省控制地方負債規模,有些縣已經出現了事業單位人員短期發不出工資。這很令人擔憂,因為目前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比較火爆,土地出讓金收入還很不錯。1-4月份,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958億元,同比增長40.7%。未來假若房地產市場出現低迷,或者中央政府對地方通過土地出讓方式斂財進行收斂,一些城市是否會面臨地方債務危機?

金融市場的自娛自樂就在座的各位更清楚了,在通道業務收縮之前,大家感嘆是這錢真好賺,信託公司、資管公司等只要找得到錢走一下通道就可以獲取2%左右的收益率。但伴隨而來的金融風險大家也都看到了:2013年的6月份的錢荒,2015年7月份的股災,2016年債市的坍塌。

為了遏制這種金融亂象,和避免金融風險。2016年開啟了金融“去槓桿”,打破剛兌。從經濟主體來看,目前的參與體有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居民,現在總量上要進行宏觀去槓桿、金融防風險和打破剛性兌付,落實到微觀結構的時候,承擔的主體會是誰呢?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之下,分析下來,承擔這一次調控成本的只能是民營企業。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與各大金融機構都屬於同一體系,他們既是市場的參與者,同時也是市場的監督者,資金方面總可以獲取到優先支持。

這樣一個總量去槓桿的結果,與2011年的宏觀調控結果一樣,只是上一輪是一些中小微民營企業,這一輪承擔主體的資產規模會進一步往上推移,一些已經做大做強、已經上市的民營企業估計也已經受到波及。大家都已經看到,一些曾經優質的上市公司發債受挫,一些上市公司出現了到期不能還債履約。據我們的統計,A股市場已經有幾十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已經發生轉移。為了防範推錯風險,我們的一些行業研究員對股票質押超過70%的上市公司都已經不寫研究報告了。

假若繼續嚴格執行宏觀去槓桿,民營企業波及的範圍將越來越廣,不排除未來更多的上市公司出現債券違約和實際控制權的轉移,其實很多上市公司質地還是很不錯,他們持有的並非“有毒資產”,很多可能還是未來要加大力發展的優質資產。相反,一些所謂的“有毒資產”,只要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持有,制度安排的結果也很難去掉。目前制度安排的結果自然是通過壟斷獲取利潤比通過創新獲取利潤的企業,存活的能力更強。

更讓人擔憂的是,一輪出清之後,未來整體槓桿率都下來了,經濟要發展,總量調控放鬆之後,又會是哪個主體加槓桿?鼓勵一些中產去創業加槓桿,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又將順勢進一步做大做強加槓桿,但國有壟斷企業涉及的很多都是傳統的週期性行業,他們進一步加槓桿,顯然與經濟轉型相悖。

宏觀去槓桿和金融防風險已經讓民營企業“雞飛狗跳”,社會融資規模快速回落,投資和消費的數據都出現回落。但讓人憂慮的時候,有一個市場還在繼續膨脹,這就是房地產市場。

在座的各位只要最近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就都知道,成都、大連、深圳等地方的房地產市場火爆情況。萬人搶房,深夜排隊,為了獲取購房資格,老太太都不惜離婚,這種非理性的“怪異”行為在咱們房地產市場已經持續多年。也不能怪老百姓,誰要這房地產價格老是漲呢,我們去中部省份一個縣城調研,去年以來房價漲幅都在50%以上,別墅單價都已經達到3萬每平米。現在去一些城市調研,說起來房價似乎已經把一些良民都逼瘋了:為了應對調控,簽署陰陽合同。例如有的地方限價銷售,那麼我們看到的合同是政府限價範圍內,但消費者實際上要通過現款的方式支付實際價格部分的差額。

我們繼續來看看我們房地產數據:按照目前100個大中城市的均價,中國房地產的總市值應該在400-500萬億之間,是我們GDP總量的6倍左右,1989年日本房地產地產市場最瘋狂的時候也就GDP的3.75倍。美國目前房地產的總市值按照全球最大的房產數據平臺——Zillow公佈的數據,截至2017年末,美國的房屋總市值為31.8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1.65倍。

截止到2018年六月份,北京的房價收入比是45.57,深圳的房價收入比是39.79,上海的房價收入比是44.8。而我們來看看國際上其它城市,新加坡是21.36,倫敦是20.69。假若大家覺得是否發展中國家要偏高一些?我們來看看,泰國的曼谷是20.82,印度的孟買是30.7,巴西的聖保羅是20.65,越南的河內是21.12。可以看到,從房價收入比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已經雄霸全球。

我們再來看看房價租金比,截止到2018年六月份,北京的房價租金比是74.78,深圳是73.53,上海是62.69.而我們來看看國際上其它城市,新加坡是39.38,倫敦是36.32,泰國的曼谷是22.25,印度的孟買是43.39,巴西的聖保羅是24.17,越南的河內是32.32。可以看到,從房價租金比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已雄霸全球。

這麼一個看上去泡沫嚴重的市場,老百姓絲毫沒有覺得。從調查數據來看,目前老百姓預期房價上漲比例在 2018年二季度達到36.5%,遠高於2018年一季度的31.4%,購買住房意願比例自2016 年第一季度以來也不斷上升,在2018年二季度達到 23%,為 2003年二季度以來的次高。

這幾年房價的快速上漲,導致居民槓桿率在過去幾年也快速上升,目前債務佔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達到 112%的高位,房貸餘額佔 GDP 的比例2017年為 54.1%。

這種高房價不斷侵蝕居民的儲蓄和收入,必然會對其他消費形成擠出作用,同時將對我們未來想進一步拉動內需產生抑制。

在“買漲不買跌”的理念推動之下,房價這麼多年來上漲的示範效應只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非理性”。即便目前在金融的“寒冬”之中,仍然是更多的人會加入到這來“抱團取暖”。假若這一趨勢未來還沒有得到遏制,持續演化的結果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地產行業一枝獨秀(5月份的數據已經有這跡象的苗頭),當然最後,它的泡沫也一樣會破裂。

假若現在由於民營企業經營的壓力,政策上停止執行宏觀去槓桿和金融防風險,那麼富裕的資金在看到實體經濟舉步維艱的條件下,自然又會去追逐房地產,進一步推升房價。2008年以來每一次央行的放水,迎來的都是房價的上漲。假若放任膨脹之後再去治理,那麼下一輪調控的衝擊將更大,未來付出的成本將更高,這從2008年以來歷次的反週期放鬆,總量的收緊,演化到現在宏觀政策左右為難,就可以看出。

體會到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體舉步維艱的研究者開始質疑政府政策干預過度,而有的研究型的學者卻認為政府應該咬牙繼續推進“去槓桿”和金融防風險,清理有毒資產。其實,不管下一步是咬著牙繼續推進宏觀去槓桿,還是又開始執行停止“去槓桿”的操作,採用偏松的貨幣政策,都解決不了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局,依照目前的總量操作思路,只能是一個“死結”,這個“死結”從2011年到現在已經越擰越緊。

為何會出現這種“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的困境?主要是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已經不是總量的問題,而是結構的問題。任何總量政策的波動,放鬆也好,收緊也罷,其結果並不能解決當前經濟發展的困境,相反還會加劇經濟的扭曲,進一步加劇房地產的膨脹。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突出重圍?打開這個“死結”?既然是結構引起的,政策的指向只能從結構著手。

房地產市場放任下去或者按照已有的模式延續,最後的結果當然會泡沫破裂,引發危機。由於目前金融機構的絕大部分資產與房地產緊密相連,假若決策當局調控不當,引發房價大幅回落,那可能就直接引發系統性危機。與此同時,價格的大幅調整,可能使城市大多數中產階級有直接返貧,一些改革成果可能會付諸東流。地方政府依靠賣地充實的財政和延續的債務,可能隨之而來就是政府債務違約,基層政府的“停擺”。這也就是房價一直瘋漲,民怨沸騰,決策當局一直沒有下調控“重手”去抑制,原因可能也基於此。

對於這麼一個複雜的市場要開出對症的藥方,首先就需要理解房價的上漲背後的邏輯。目前探討房價上漲背後原因的研究已經是汗牛充棟,我在這也不再贅述。但梳理下主要是:1)、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行還在延續,空間還比較大,基本面支持做投資;2)貨幣的超額髮行,使老百姓通過購房來抵禦通脹;3)地方政府坐莊土地,房價漲主要是因為土地價格上快,也就是房價上漲最受益的是地方財政,變相把民間財富收歸地方政府支配;4)老百姓買漲跟風。

既然能梳理出漲價背後的原因,自然就可以找出有針對性的措施。

1、改變房地產市場的現狀,需要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理念

既然作為供需產品,很多人想到就是加大供給來平抑需求,當然假若是剛性需求,這是一個不錯的解決途徑。但假若老百姓想做投資,那就存在“慾壑難填”的困境。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統計,2009年當時購房的70.3%是剛需,10.1%是改善性需求,19.6%是投資。演化到2018年一季度,31.9%是剛需,17.8%是改善性需求,50.3%屬於投資需求。

可以看出,投資需求在不斷上漲。那麼調控政策出臺首先就需要打消投資需求。從這面來看,既然“房子是用來住的”,那麼用它來做投資的成本自然就會比較高。提升成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稅收。儘管徵房產稅這一財產性稅收目前爭議比較大,但對於佔用更多資源而徵收稅收是沒有爭議的,也就是對合理自住以外的多餘房產徵收土地資源佔用稅,這一稅收向上可以實行累進制,佔用越多,稅率越高。既然現在絕大多數城市都限購,那以前購買了多套房的也應該付出一點成本,50後、60後在政策上不能老“欺負”70後、80後。

2、改變當前土地拍賣制度,降低土地拍賣的比重

既然地方政府在徵收土地資源佔用稅方面開闢了一個新的收入來源,那麼就有資本減少對土地拍賣收入的依賴。既然低價推升房價起到主因,那麼可以嘗試地方政府土地拍賣時只拍賣20%-50%的股權,形成與購房者之間共有房屋產權,一旦將來購房者要轉讓,就需要補交餘下的土地出讓金(補償的金額也可考慮轉讓時的市價),不轉讓可以永久居住。這樣可以減輕購房者的負擔。購房者負擔的減輕,城鎮化進程自然就會加快,內需市場的空間便隨之打開。

3、加大租賃房的建設

加大租賃房的建設,自然就會減輕老百姓的購房需求。一旦房價上漲的勢頭得到遏制,租賃房的增多又會進一步減少購房需求。假若老百姓覺得買了房有可能跌的條件下,一些人就會去選擇租房。

一旦房價不在綁架中國經濟,那麼整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也將得到緩解。目前困擾中國經濟的“死結”也就慢慢解開,央行的總量貨幣政策也將發揮其宏觀調控的應有作用。我們可以考慮加快城鎮化進程來啟動我們的內需市場。畢竟我國目前才50%多的城鎮化率,我們14億人口才3億多的中產階級,龐大的內需市場足以支撐我國經濟再次高速發展。但要啟動這一市場,需要我們進一步打破一些制約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性障礙。

內需市場帶動中國經濟將步入新的一輪發展,中國股市也將跟上這輪發展的步伐,迎來新的一輪牛市。

三、儘管短期困難,但未來“三大紅利”將支撐中國新的一輪牛市

看到這題目,估計很多朋友就在那嘀咕,現在市場都低迷成這樣了,還哪來牛市,能活下去就不錯了。前一輪“股災”是把散戶當“韭菜”割了,這一輪“去槓桿”是把大戶和大股東都快割掉了。但是,投資有時需要逆向思維,在絕境中的時候,行情也就在慢慢孕育。

短期內確實面臨一些困難,剛才我在分析經濟形勢的時候說到了,到目前為止,宏觀去槓桿已經讓很多民企上市公司都步履艱難,但我們的房地產市場依然還火爆,這就說明市場熬成這樣,還並沒出清徹底。我們整個市場出清都還需要等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市場出清完了之後我們才有望迎來新的一輪經濟增長週期。

但資本市場並不會等到所有的事情都明朗才會啟動行情,有一些先知先覺的資金總會提早佈局,也不會去在乎這熊市末端的調整,更在乎的是選擇好的投資標的和看好未來的趨勢。

我個人覺得,隨著未來內需市場的啟動,中國股市將迎來新的一輪具有持續性的中長期牛市,因為有“三大紅利”在支撐:

1、 海外資金的中國配置將不斷加碼

5月15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官方發佈首批納入MSCI指數的A股名單,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本次納入股票佔比2.5%,後續MSCI將會提升納入比例至5%,6月1日正式生效。這只是一個開始,隨著中國市場開放對越來越高,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這方面的配置比例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一些全球性基金業將把中國市場作為必配市場,投入到A股的資金自然會增加。

截止2017年12月份,全球約13.9萬億美元資產以MSCI指數為基準跟蹤標的。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度越來越高,經濟體量越來越大,中國A股佔MSCI指數的比重必然將越來越大,海外資金在未來將成為A股資金來源的一股重要力量。

2、房地產未來不再受到熱捧,一些資金就會分流到股市

房地產目前的市值是400-500萬億人民幣的規模,而我們A股的總市值才50多萬億,遠不是一個數量級。一旦老百姓對房地產市場的看法發生改變,那麼富裕的投資資金有一部分轉到A股市場,那對A股而言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3、經濟轉型升級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

經濟要轉型,經濟轉型首先面臨的事情是企業融資方式的轉型。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解決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在解決“住行”的時候,中國進入了重化工業時代。重化工業的發展階段,只需要有強勢的地方政府和規模較大的銀行,經濟的高速、高效就可以產生,因為,技術海外都相對成熟,而且人家出於環境的考慮都希望他們搬遷到中國,把技術轉移給你,對他們來說屬於“高能耗、高汙染”的產能過剩行業。強勢的地方政府是可以進行“高效的”拆遷,可以不考慮環境成本,此時有與之較大的銀行跟它配套,向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奇蹟”便產生了。因此,過去經濟發展的融資方式主要是依靠銀行的間接融資。

但未來經濟的轉型,發展最為迅速的更多是服務型、創新型的企業,這些企業融資的體量較小,產品會否被廣泛接受也存在不確定的,要銀行去給這些企業放貸,沒有哪家銀行很樂意。因為:第一是不經濟,其次是風險比較高。但是資本市場願意做這個事,因為資本市場對項目的評價已分散到每一個投資人,不像銀行需要專門的信貸評審專人,資本市場本身就是提供“高風險、高回報”的融資。100個項目,假若通過銀行信貸融資,90個項目成功,10個不成功,銀行也很難承受,但通過PE融資,90個不成功,10個成功了,投資者也覺得投資組合不錯。2008年的時候,蘋果的財務報表也很糟糕,2008年產生的第一代蘋果大家也覺得不怎麼樣,當時全球手機銷量第一的是諾基亞,蘋果手機當時不也不現在這樣功能齊全。產品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加上財務報表糟糕,銀行誰願意去放貸呢?但資本市場覺得它不錯,當時市值就近千億美元。

企業有這方面的融資需求,還要有供給,這市場才能快速發展。從供給來看,過去30年中國老百姓的金融行為都與儲蓄相關,有錢就存銀行。80年代是因為錢少,有一點點積蓄就存銀行了。當時的收入水平,決定了解決了溫飽之後,能富餘的錢很少。到了2000年之後,老百姓的金融行為還是有富餘的錢就存銀行,為什麼?因為買房要首付款,首付款是一次性支付,要買汽車,汽車也是一次性支付,但是現在城鎮居民基本上都解決了這些需求之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他們的金融行為也必然會發生變化,他們不會再想著一有富餘的錢第一時間就存銀行,他們開始想著錢如何去保值增值。想到保值增值就會想著我們資本市場,大家看2008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居民現金及存款由當初的54%下降到了46%,這樣一個存款搬家的過程,現在、未來還會延續。

企業有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需求,再加上老百姓有這方面的資金供給,兩者一結合,未來這個市場當然會高速發展!

既然光明已然在前,作為中長期投資者就不需要糾結於短期的調整,尋找好優質的上市公司才是現在需要去做的,短期恐慌帶給大家的只是更加廉價的籌碼!

謝謝大家!

END

新時代證券宏觀研究團隊

潘向东:“贸易战恐吓”下出现恐慌,其实在送布局中长期牛市的廉价筹码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證券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已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上述規定,新時代證券評定此研報的風險等級為R3(中風險),因此通過公共平臺推送的研報其適用的投資者類別僅限定為專業投資者及風險承受能力為C3、C4、C5的普通投資者。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及風險承受能力為C3、C4、C5的普通投資者,請取消閱讀,請勿收藏、接收或使用本研報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於訪問權限的設置,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與配合。

負責準備本報告以及撰寫本報告的所有研究分析師或工作人員在此保證,本研究報告中關於任何發行商或證券所發表的觀點均如實反映分析人員的個人觀點。負責準備本報告的分析師獲取報酬的評判因素包括研究的質量和準確性、客戶的反饋、競爭性因素以及新時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整體收益。所有研究分析師或工作人員保證他們報酬的任何一部分不曾與,不與,也將不會與本報告中具體的推薦意見或觀點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