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汉高祖七年秋(前201,汉初岁首在十月),韩王信(他也叫韩信,但不是汉初三杰的那个韩信)因为被刘邦怀疑,恐惧之下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入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攻太原,至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鞮(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告捷,后又在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取胜,接着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出使过匈奴的刘敬(娄敬)的劝谏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敌深入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并由此向冒顿关说,才得解围脱险。

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白登山的具体位置,学界存在争议,有考古学者结合墓葬与马铺山的地理关系判定白登山即今马铺山)

这是目前关于白登之围比较通行和常见的描述,在这个描述中,刘邦出现在白登并且被匈奴大军包围,是为了轻兵追击匈奴,这是轻敌,也是高估自己,而最终的脱困,是因为陈平的奇计。

白登之围果真是这么一个过程和结果吗?

刘三解老师《解码“白登之围”》(首发于刘三解freestyle)一文中,结合《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樊哙传》、《史记·周勃传》、《史记·夏侯婴传》、《史记·灌婴传》、《史记·靳歙传》、《史记·刘敬传》、《史记·匈奴列传》中多条线、多侧面的记载,结合军事地理的认识,将其中诸多隐藏信息遴选爬梳出来,还原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

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白登之围时刘邦57岁)

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白登之围时冒顿单于35岁)

在刘老师的总结概括下,

“白登之围”其实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经典战例,匈奴冒顿单于一方战略水准占优,而汉朝刘邦的精兵良将在战术层面更加强悍,

并不存在某一方的轻敌或者说愚蠢,只是在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更具体一点,刘老师的看法就是:

这个利用地利,进行双重合围的打法,很有“长平之战”的风范,问题是,单于高估了己方军队的战斗力,也低估了汉军的战斗力,虽然有极为高明的战略,却因为战术上无法完成而打成了“烂尾楼”。

真知灼见,令人叹服。

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白登之围作战示意图)

匈奴为什么会因为战术上无法完成而打成了“烂尾楼”?

后人多从刘邦的角度出发,认为白登被围7日,在北国的冬天断绝粮草,是几乎不可忍受的困境和挫败,但是,如果从匈奴人的角度着眼,在已经对汉军形成合围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顺势将其全歼?

这或许是因为刘邦所率领的先头部队本身就是汉军中的精锐,他们主要是车骑,但面临匈奴骑兵合围的时候,他们很可能采用构筑壁垒的步兵战术,用阵地战来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匈奴骑兵的机动优势无从发挥,单凭擅长的骑射(马上射箭)也很难强攻汉军,总体上来说,被包了饺子的刘邦部队对于匈奴来说,同样是一块啃不动、吞不下的“硬骨头”。

因为这一原因,加上汉朝强大的援军(也是主力)已经赶来,所以冒顿单于最终决定放过刘邦。

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白登之围战术上占优势的可能还是刘邦的部队)

另一方面,对匈奴来说,每个青壮年男子都是天生的骑士和军人,此所以有所谓“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说法,但是,白登之围冒顿单于集中了四十万骑兵的说法(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不免有夸张的成分,而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这种大张声势的情况,是不是让人想起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时的如火如荼,适足以反映出匈奴本身的实力以及维持这种实力的时间并不完全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匈奴的“全民皆兵”是一个曲线的顶点,而不是恒久的常态,匈奴人并不能一直维持这样庞大的战斗力,如果在秋冬对汉朝的作战中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这是匈奴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更何况白登之围的时候,匈奴西部的劲敌大月氏还很强大,冒顿并非没有后顾之忧。

从匈奴本身的经济活动和习俗来看,特别是冒顿单于统一草原之后,组织一场几万乃至几十万人参与,围拢数十万猎物的大型集体狩猎,可能并不困难,这样的准军事行动转化为对汉地的侵夺劫掠也并非难事,但是当面临的对手并非猎物而是经过楚汉战争洗礼的汉朝军队时,匈奴其实也遇到了需要审慎对待的新问题新敌人。

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汉匈形势地图)

刘邦虽或许不至于以万乘之尊的自身作为诱饵,但白登之围中的汉军并非因为轻敌冒进而处于此种境地,在具体过程中虽然困窘,依然稳扎稳打,严防死守,并没有陷入不可挽回的绝境;而对于冒顿单于来说,虽然在战略上得手,但以优势兵力却不能取得战术上的突破,心中的忧惧疑忌日盛,也成为促使其解围决策的原因。

总之,刘邦白登之围不太可能是因为《匈奴列传》中所说的贿赂阏氏使得阏氏向冒顿说情而得解——我们很容易发现,根据其他记载,冒顿单于之前对亲父爱妻均无所顾惜,不太可能被阏氏的枕边风言语所左右。

白登之围的抽丝剥茧:战争中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都在想什么?

(陈平在白登之围后被刘邦改封为食邑户口更多的曲逆侯,似乎意味着他一定有过什么有益的建议)

但是《史记·夏侯婴传》记载:

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把这个建议的提出者归于陈平:

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这种情形有不同的可能性:

一种可能汉匈之间达成了和约,但是汉军不相信匈奴人的承诺,怕是麻痹自己的陷阱,所以加强武装结阵出围;一种可能是匈奴军队啃不动吃不下汉军,又加汉军援军来到,所以围三缺一,此时如果汉军急跑逃生显示心虚战斗力有问题,所以故意慢慢而行。

具体怎样,可能和《史记·陈丞相世家》里说陈平的奇计“其计秘,世莫得闻”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谜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