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应该是谁呢

关于讨论这种问题,那就只能摆事实讲道理,但是,有一点需要大家明白,那就是在比这个的时候不能把一些重臣,文臣和谋臣也都算进来,为何?

因为既然说的是武将,那么单单是将不行,还必须要有武这个前提才算,也就是说,怎么着也得是武人出身吧,不然,这个问题就很容易演变成谁是曹魏第一外姓重臣的事,而重臣和武将很显然不是一个性质。

譬如很多人认为的荀彧、司马懿、程昱等人,史家也都有定论,这些人从开始就不是单纯的武人出身,而且其加入曹营后的官职,更多的也是偏向于文治方面,以及谋略方面,并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人的能力是很强,但还是强在政治运筹方面,笔者并不否认他们一度也曾领过军,打过仗,但是如史家的定论: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三国志· 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无疑,这些人虽然在很多时候能够以重臣的身份担任要职,并且也在某些关键的时候率领过军队,可是,他们最为突出的还是策略方面,如此,这些人你能说是武将吗?当然,你说他们是曹魏重臣,谋臣,笔者没意见,但是你非要说他们是武将,这就是纯粹的混淆视听了。

另外,说起这个外姓第一武将,也不光是论战绩和军功,还要论实际地位,以及其最多掌控的兵力,总之是要综合考虑,而不是单纯的比谁地位高,比谁战绩显赫,比谁能力强。

何谓第一武将?也就是说,这个武将不光是能力强,而且还要地位高,打过大仗,独立领过军,麾下部署也曾经在曹魏势力中是首屈一指的,如此,才能算是外姓第一武将,不然,说白了,手底下连几个的兵都没有,又算什么第一武将呢?

另外,多说一点,曹魏势力与孙吴和蜀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曹魏政权更多的像是一个家族企业。所以,遍览曹操崛起史,虽然有很多外人参与,但是很多军中要职,很长时间也都是由他的亲族曹家和夏侯家的人担任,而这一点,也是曹魏政权内部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公室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当然,到曹丕时期,再到后期这种局面算好些了。正如为何这里单单要谈曹魏第一外姓武将是谁?而不问蜀汉和孙吴。就是因为后两者,人们只需要问谁是第一武将就行了,而没必要区分什么本姓和外姓了。

其实,别说是汉末三国时期了,就算是整部中国历史上,像曹操在崛起之时就极度防范外人,不信外人的,也都是特别少见的。

当然,很多人给出的解释是曹家和夏侯家的人才太多导致,其实这就是混话,曹魏政权是真的没有比曹家和夏侯家那些人厉害的外姓武将吗?当然是有的,但是,问题就在于那些外姓武将的地位和实力有时候是严重不符,说白了,地位是够了,名望也是够了,可是,实力呢?一个武将,真正有多大能量,其本身地位和能力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要看其人麾下兵力能达到多大规模,正如为啥很多时候秦汉朝廷里面的第一武将官职是太尉,但是有几个人真正把太尉当回事的,不就是因为其虽然地位高,但真实的兵权却几乎没有,当然也不能说没有,而是相比很多驻外将军来说,总是显得不如他们有底气。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名武将,其能量的最大限度,就是要看其有资格,有能力统帅多大规模的兵力,为何?因为其战绩往往是和其麾下实力成正比的。

而要论三国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是谁,其实只需要看那五个人就行了,也就是曹魏政权最为杰出的那五大外姓武将,故所谓五子良将。为何陈寿要单单把这五人合编在一起,谓之五子良将?就是因为这五人是曹魏政权中外姓武将中综合实力最为顶尖的五人。

由此,要回答谁是曹魏外姓第一武将的问题,也要从这五个人中选出,然,究竟是谁,那还是要摆事实讲道理:

张辽

三国时期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应该是谁呢

张辽

的确,张辽是很强,非常强,可是,请读者认真看清楚张辽在史书中记载的最为辉煌的一战: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当时合肥守军才不过七千人,笔者也不好随意猜测曹操是怎么想的,给这点兵力,好意思吗?曹操那时候再惨,就只有这点兵力啊?虽说他因主力去攻汉中了,可是,问题在于,诺大的曹魏势力,就再也没有兵力了吗?你多给点能咋,何况,笔者就不信曹操猜不到孙权会大举进犯?曹操有这么蠢吗?说白了,曹操的目的就是一个,你们几位守住就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的确,相比孙吴的十万大军,此战张辽是打赢了,张辽率领的八百人大败孙吴,名震天下。可是,笔者就想问大家,就指望这八百人,能真正做个啥?对于孙吴有生力量又能造成多大损失?事实上,在当时,孙吴的主力大军并未有真正大损,而于孙权而言,或许危急,但是真正伤害却并不大。

而且,单单就凭着张辽这样的战绩,你们觉得如果你们是曹操你们会如何用张辽?难道不是奉为大将,让其领大军,再创佳绩吗?但结果,很显然曹魏并没有,单纯的就是封赐官职和食邑,却始终没有给予张辽那种真正的领兵实权。

所以,论地位张辽是高,但是,说张辽是三国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曹魏政权所控制军力最高可达五十万之多,而在张辽时期虽然不多,但二十几万也是有的,可张辽所统帅的兵力呢?其真正本部人马有多少呢?数千都撑死了,如此,就这也这能说成是曹魏第一外姓武将吗?曹魏政权自己人都不会信。

平心而论,张辽的军事才华真的绝不亚于同时代任何一名军事将领,即使是对比周瑜、吕蒙、关羽这些人,张辽也绝不逊色,但可惜,其最辉煌的一仗所领之兵却才不过八百人。最终也只能是个以八百大破孙吴十万大军,然而却无大用,事实上并没有给孙权主力造成多大实质性的损失。而若是曹操能像刘备和孙权那样大胆启用那些有能力的外姓武将,给个张辽几万人,那合肥之战,恐怕就不是这样了,而应该是这样的记载: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将三万馀人屯合肥。俄而权率十万众击合肥,辽领军与之战,大破之,遂追南至江边,皆虏其卒,并斩孙权。《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故事,只能存在于其他故事里,如刘邦之用韩信,刘备之用关羽、孙权之用吕蒙。

而张辽这位不世出的名将,也就彻底沦为了曹操和曹丕口中的那个吉祥物,还被这两货整天拿着八百人破吴当噱头,想想都晦气。

正如霍去病领八百人破匈奴,斩首三千之后,没那个人会整天拿这个当做败匈奴的谈资,为何?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就靠着八百人肯定是打不过匈奴的,所以,汉武帝才会立马重用霍去病,给予其最精锐的军队,规模上万的骑兵,助其再建新功,所以才有了后来封狼居胥的千古传诵。

而曹魏呢?八百人破吴是很骄傲,可是,然后呢?孙吴是衰弱了,还是不行了?几年后曹操南征,又能如何?打得过吗?很显然还是打不过。

其实,别说是张辽了,就算是其他四个人,又能好多少?

如曹操恬不知耻的对汉献帝上表张辽、于禁和乐进的功绩时所说的话:

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读者们请看清楚里面这几个词语:“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说白了,不就是三个超级打手嘛,请问,这是高级军事将领该做的事吗?

为何他们要这么做?所统之兵,多的不过数千,少的不过几百,你能让他们怎么打?难道不就是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吗?

不然,靠指挥?有意义吗?

限于陈寿对于乐进的事记录太少,何况又早死,所以他就不说了。

那就再看看其他几个人巅峰时期的领兵规模吧:

于禁

三国时期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应该是谁呢

于禁

于禁巅峰时期能够掌握的兵力,就是以下记录:

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这算是于禁和乐进一起的战功吧,所统步骑五千人大破袁绍军,斩首数千,可谓大胜。但是,还是和刚才和张辽一个问题,为何曹操始终不愿意给这些将军们更多的机会呢?

如果于禁和乐进所统军不是五千,而是五万呢?而后的官渡之战还能打的这么艰难吗?

另外于禁独立领军援救曹仁一事,因为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此次于禁的领军,何况也败了,然,如很多人说过的,此战绝非于禁能力问题,如下面的记载: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其实,关于于禁失败,如这里的记载,也都说明了,当时于禁是败在了天时上。当然如很多人所言,身为统军大将,不考虑天气算什么能将,但问题是当时的情况确实紧急,于禁必须尽快抵达,所以才能为大水所没。

但是,相比张辽来说,至少于禁还有过机会,只是可惜了,他没把握住机会,但无论如何,于禁打仗打了十几年,才第一次有资格统帅这么多的军队,也真的是不应该。

由此,至少从曾经手握兵力的规模来说,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实质上是高于张辽的,但是,要说于禁就是曹魏第一武将,那还要看另外两个人。

张郃:

三国时期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应该是谁呢

张郃

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从汉中之战开始,张郃的地位便与日俱增,是曹魏汉中方面军最高统帅夏侯渊的副手,且其手握兵力也是相比张辽要多的多。

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汉中之战,曹魏的汉中方面军最高统帅夏侯渊死,张郃便被其他人拥戴为了汉中方面军的临时最高统帅,如此,这也算是同时期曹魏方面外姓武将中实质上地位和实力最高的。虽然,张郃这个汉中方面军最高统帅更多的还是自封的,后来也经过了曹操的认可,但是,很显然曹操是不会放心的,所以,随着曹操亲至,张郃这个最高统帅就没多大用了。

汉中之战,是曹魏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大败仗,前者让曹魏丧失了最好的灭吴机会,而后者则是丧失了灭蜀汉的最好机会。而这二者的最高统帅,前者是曹操本人,后者是曹操的亲族夏侯渊,所以,这就说明了很多问题了。

而从五子良将对外的作战来看,但凡是他们能有机会单独作战的,一般都是有很大斩获的,如于禁乐进对阵袁绍,张辽对阵孙权,张郃对阵刘备。他们几个人在单独应对的时候,都是完全不差的,只是可惜曹操没有大胆启用这些将领。

不过,总的来说,张郃无论在能力、实力、威望,战绩,还是其麾下部署规模,都是要超过张辽和于禁的,尤其是张郃后期的记录,妥妥的一代统兵大将:

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很显然,在曹丕、曹睿时期,张郃才算是真正的统军大将,如史书中所记录的内容也大都是“督诸军”这样的字眼,而且从其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张郃即使是对阵诸葛亮这样的不世出的兵法天才,也绝不逊色。

正如下面记录所言: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很多人别总以为后期和诸葛亮对阵的只有司马懿和曹真,且即使是对于这二人,诸葛亮也从未真正忌惮过,而唯独对于张郃,是真正的忌惮。

只是可惜了,最后却是因为在和诸葛亮的战斗中,不幸负伤阵亡。

最后,就是那个人了:

徐晃

三国时期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应该是谁呢

徐晃

与夏侯尚讨刘备於上庸,破之。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於襄阳。《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徐晃的经历和张辽于禁差不多,是个能将,但很多时候,如征讨上庸的时候,身边还有个公室的人夏侯尚,都能看出徐晃也没有如同张郃那样真正的尽显其能。

故而,综上所述,此五子良将,可为曹魏政权能力最为杰出,功绩最厚的外姓五大战将。

而其中,唯有张郃,是真正长期以统军大将的身份自居。

由此,三国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当属张郃。

另外,单从下面的记录也能看出张郃的不凡之处:

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这里,毫无疑问,魏庭是真正把张郃看作独当一面的人用的,所以在诸葛亮来犯之时,大胆启用张郃,领曹魏南北军和武卫虎贲等最精锐的部队迎敌,而且此时的张郃更是完全的最高统帅,并无人掣肘。

如此,张郃作为曹魏外姓第一武将,名至实归。

最后再说一点其他的吧。

曹魏政权单论实力,其实是远超孙吴和蜀汉的,但为何在多次的征讨中屡战屡败,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用人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曹操不会用人,当然,这是说好听的,说不好听的就是曹操不敢真正启用那些外姓武将。

用笔者的想法,张辽在八百人大破孙吴后,其人之声威早已震慑孙吴,若是给其十万众,即使不能一战灭吴,也绝对可以重创东吴。同样,汉中之战时,用什么夏侯啊?直接用张郃领军,纵然不能败退刘备,但固守汉中却是无恙的。

同时,笔者始终都觉得,作为一名领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即,识人用人,稳定大局便可。

而历史上凡是那种喜欢自己带兵打仗的领袖,有几个是有好结果的?有几个是真正能成功的?如项羽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论能力和实力,十个曹操都比不上,可结果呢?被刘邦麾下更有实力的大将军韩信绝杀垓下。

而包括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他们二人,前者领军灭入关中灭秦,后者一战败王莽数十万政府军主力,单论军事才能,哪个不比曹操强?可然后呢?二人在之后更多的还是派遣更有才能的将军带兵征讨四方,如高祖用韩信,光武帝用邓禹,虽然,如高祖也会用自己亲族刘贾等人,但是,主要方面的军事将领还是靠着那些更有才华的外姓人担任,由此才让二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天下,灭群雄,一统天下。

然,曹操呢?在拥有北方最为强大的实力后,连年苦战,却越打越烂,荆州大半丢了,汉中也丢了,凉州也差点丢了,为何?

真的就是因为孙权刘备很强吗?

恐怕不见得吧。

五子良将,五位不世出的奇才,真的可惜了,生不逢时,而若是他们生在光武帝年间,则必入云台阁无疑。

三国时期曹魏的外姓第一武将应该是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