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川博物館|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

——穿越百年的兵工故事

設立於原“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的一處防空洞。通過文物、版面、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形式,真實反映第一兵工廠的歷史風貌和中國民族兵工產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揭示中華民族不屈的抗日精神。

面積:1200平方米

特色:洞穴兵工廠生產場景、漢陽造步槍

單元:共3個(外強凌辱·洋務軍興、戰時內遷·重慶建廠、戰後重組·振興經濟)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

整個重慶建川博物館,均依託原抗戰時期的洞穴兵工廠——兵工署第一工廠的生產用防空洞打造。因此在整個博物館聚落中,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是最核心的一個館。該館用文物、照片、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方式,再現了兵工署第一工廠的發展歷程,重溫近代民族工業品牌的崛起之路,展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01

前世

在第一單元,有三把步槍特別顯眼,它們是“漢陽造”。之所以叫“漢陽造”,是因為其生產工廠叫漢陽兵工廠。漢陽造是中國軍隊抗戰時期主要使用的步槍,其生產時間長達50年之久(1895-1944),生產總數達到108萬餘支。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館內實物展示

1892年,洋務運動代表張之洞為富國強兵、抵禦外辱,在武漢市漢陽大別山北麓興建漢陽兵工廠。1895年,步槍之父餘慶鰲領工生產出第一批“漢陽造”步槍和子彈;1915年,生產出中國第一支5彈連發半自動步槍……

02

重生

1937年,為確保抗戰武器彈藥供應,漢陽兵工廠隨當時的許多兵工廠一起,陸續西遷,於1940年10月,進入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鵝公巖及張家溪一帶,並更名為“軍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廠”。

為躲避日軍轟炸,兵工廠利用長江邊的巖壁,邊生產邊開鑿巖洞,耗時三年多,共開鑿巖洞116個,面積為22317平方米,成為當時最大的洞穴兵工廠。據1945年10月印發的《軍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廠職員通訊錄》記載,當時有技術人員400多名,廠長李維城。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館內實物展示

至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工廠擁有機器1730臺,員工兵夫5071人。每月最低生產量為:步槍3000支、山野炮彈3000發、150毫米炮彈200發、擊針1000個、刺刀 300把、通條3000根、拉彈鉤1000個。

03

今生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館內再現兵工廠發展歷程

抗戰勝利後,兵工署第一工廠撤銷,大部分員工被資遣回鄉,位於鵝公巖的廠房由第21工廠接管。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4月,工廠更名“國營建設機床製造廠”;1982年12月,與日本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合作,引進V80型摩托車,生產出CY80型摩托車;1991年12月,工廠改制,成立建設工業(集團)公司;2009年7月,建設集團遷至巴南區花溪工業園區。

隨著建設廠的不斷髮展,原來的兵工生產洞也逐步閒置逐步閒置,直到完全退出生產舞臺產舞臺。但它作為“生產洞生產洞”的百餘年時間裡時間裡,見證並親歷了一個國家兵器工業的發展業的發展。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也將在博物館聚落中重獲新生在博物館聚落中重獲新生。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中國囍文化博物館

——關於愛情的那些故事

圍繞婚俗禮儀、結婚證照、婚嫁用品等“囍”文化,從民俗角度展示中國婚俗禮儀的變化,傳達喜氣,帶出“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白頭到老”的社會正能量。

面積:1020平方米

特色:百喜圖、老結婚照、婚戀物品、金婚照

單元:共4個單元(婚俗禮儀、定格婚照、一紙婚書、吉祥囍物)

進入外牆鑲嵌“福”字的紅色高牆,裡面就是中國囍文化博物館。

整個博物館突破傳統博物館設計,四個單元形成四進院落,紅色的基調,祥和、喜慶。飾品、洞房、版畫、銀錠等實物呈現,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讓人感覺最深的就是那數百張泛黃的老結婚照,猶如一位老者講述那個時代的愛情故事,喚起人心底愛情最初的樣子。

01

結婚,究竟該怎麼“辦”

娶媳婦要經過哪些程序?穿什麼衣服、坐什麼轎子?要給多少彩禮?姑娘有多少陪嫁?洞房應該怎麼佈置?鬧洞房應該怎麼鬧?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中國囍文化博物館展示

在第一個單元,博物館通過大量實物,為遊客講解中國民間的“婚俗”起源和“禮儀”。

據傳婚俗起源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並在周朝時形成“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那時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在黃昏時下達禮品;迎親的人要穿玄服,車馬也用玄色。所謂玄色,即黑中帶紅的顏色。到了唐代,迎親時間改為了早晨,顏色也變成了男緋紅、女青綠。

02

婚照,究竟該怎麼“拍”

結婚照不僅是新婚男女的一種紀念,更能見證當時最流行的生活,如著裝、髮型等。在第二單元,向遊客展出了各個時期的各種“結婚照”。

民國時期,西式婚禮流行,新郎穿西裝、打領結,新娘披婚紗、戴白手套、手捧鮮花。20世紀50到70年代,大多列寧裝、布拉吉、中山服、綠軍裝,新郎新娘表情嚴肅。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館長樊建川當年在重慶拍攝的結婚照

伴隨結婚照展出的,還有結婚必備的物品。如最初的“四大件”,雙人床、熱水瓶、搪瓷盆、痰盂。後來變成“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再後來就是“三轉一響”,在大件的基礎上加一臺錄音機……

還有,在這些展品中,館長樊建川當年在重慶拍攝的結婚照也赫然在列。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婚嫁前梳妝打扮實物呈現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戀愛,究竟該怎麼“談”

展廳還展出了一些名人婚禮照,比如宋慶齡與孫中山結婚誓約書。博物館裡,還講述了江津“愛情天梯”的真實故事。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博物館把江津老人劉國江為妻子手工鑿成6208級“愛情天梯”搬到了現場。

在出口處,還特意設置了一面金婚照片牆,上面已經展示了不少金婚夫婦身著婚服的照片,還有大量空白。館長樊建川說,這是特意留給金婚夫婦的,只要金婚夫婦願意並提供照片,博物館都將給他們展出的機會,讓自己的愛情通過博物館往下流傳。

遊玩攻略

門票:實行通票制,8個博物館50元/人。對部分群體實行優惠票價,其中60-70歲老年人、現役軍人、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30元/人;國家級勞模、英雄,身高1.2米及以下兒童,7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殘疾人持相關證件免費入館。

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交通示意圖

乘坐公交的朋友,推薦乘坐413、420等路線公交車在下入口黃家碼頭站下車,然後步行約300米至遊客中心;也可以乘坐403、416、419等路線公交車在上入口謝家灣正街站下車,步行約1000米至遊客中心。自駕的朋友,可以根據導航和路標前往,上、下入口均設有停車場。

攝影周舸/賀懷湘/周邦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