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 巧言令色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註釋】(1)巧言令色:說好聽的話扮討人喜歡的表情,巴結奉承。(2)鮮:少

【翻譯】

孔子說:“說話做事一味的迎合討好,使用用花言巧語恭維奉承,裝出一副討好的表情取悅於人,這樣的人最少仁。”

《論語》求知 巧言令色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註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2)三省:省(音xǐng),在這裡是自我檢查,反省,反思的意思。(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自我反省三次,為別人做事盡到忠實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和技藝是不是溫習了呢?”

《論語》求知 巧言令色


【求知】儒家最講仁義,但是這個仁義並不是抽象的仁義,儒家仁義的核心觀念是克已復禮。承認尊卑貴賤天經地義,恪守貴族階級制定的禮儀才是最核心的內容。《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孔子認為君貴臣賤,是古代聖人制的法制,如今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大過魯君。所以他認為這就是不合古禮,就是不仁的表現,所以不惜動用武力毀三家過制之城。武力打殺是不仁的,但孔子認為臣大過君才是最大的不仁。孔子毀三氏之都的目的,就是要“強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這才是孔子所標榜的仁。仁在儒家是以貴族的禮制為規矩的,所以叫做克已復禮。

《孔子家語》中還記載了孔子殺少正卯的故事,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執政七天就殺了大夫少正卯。他的學生子貢不解,他還解釋說,天下稱得上大惡的有五種,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而這個少正卯啊,這五種大惡樣樣都有。而且這五種惡,有一樣就夠殺的了,何況五樣他都有。因為這種人不殺,遲早會犯上作亂的,因為這是人中之奸雄,不能不及早除掉!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孔子所主張的仁並非我們所抽象理解的仁愛與仁義,它具有極其鮮明的階級色彩的。孔子講仁並不舍武力殺伐的手段,而且還認為這是必要的手段。《孔子家語》記載了魯定公與齊侯的夾谷之會,孔子曾謂定公曰:“臣聞有文事者必以武備,有武事者必以文備。"在孔子看來禮才是仁最核心的內容。所以我們學孔子,學儒學,要以歷史眼光去看待那言論與觀念,不能使用我們現代所理解的觀念去套用古人的觀念。

《論語》求知 巧言令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