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業務安全性?多雲或成企業上雲「必修課」

6月27日下午,國內某雲計算巨頭出現短暫訪問異常,引發整個雲計算圈子的廣泛關注。廠商官方宣稱此次事件並非宕機,而是賬戶登錄異常。受其影響,知乎、今日頭條、滴滴等大型互聯網平臺一度出現服務不穩定的情況。

全球範圍內企業大規模上雲的熱潮,客觀上也造成了企業對大型雲服務商的依賴日益加重。大型雲服務商偶爾出“bug”導致的企業業務中斷,雖然頻率很低,但帶來的負面影響卻非常深遠。譬如2017年3月6日,一條錯誤指令就曾導致亞馬遜AWS 宕機事件,大批流行的網站和服務均受到影響。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故障不可避免,對於那些業務、數據都跑在“雲端”的企業來說,如何才能從根源上避免因為雲服務宕機而造成業務中斷、數據丟失等風險呢?

多雲也許將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為什麼全球85%的企業都選擇了多雲戰略?

對於企業而言,上雲時應該選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還是多雲?這些不同的上雲方式在市場上又各自佔有怎樣的比重?

根據全球知名雲管理平臺RightScale 2017年的研究報告,全球已有高達85%的大中型企業採取了“多雲”(Multi-Cloud)的IT戰略。相比之下,選擇單一公有云和單一私有云戰略的企業分別只有9%和5%。

如何保證業務安全性?多雲或成企業上雲“必修課”

究竟什麼是多雲?為什麼高達85%的企業都選擇了這一雲化戰略?

與單一公有云或者單一私有云相比,多雲包含了多個服務商或軟件供應商的產品,又或者包含了多種雲的部署形態,譬如將公有云和私有云融為一體的混合雲等等。

對於大中型企業而言,由於IT系統複雜、耦合度高、分佈地域廣等特性,單一的雲服務商往往很難滿足其全部需求。而對於原生於雲的互聯網企業,業務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樣重要,並不是免費的互聯網服務就代表不穩定,越來越多的用戶正在將互聯網服務視為與水電、金融一樣的生活必需品,無法容忍出現問題。

以下五大驅動力,讓多雲成為全球絕大部分企業上雲的共識。

第一、分散風險。多雲能夠避免單一廠商引起的故障導致自身業務中斷;

第二、更廣泛的覆蓋區域。比如有客戶在海外選用谷歌雲,到了中國,會選取另外一家雲服務商,保證能完成區域覆蓋;

第三、取長補短,優勢疊加。各個雲服務商的能力各有差異,企業通過多雲架構可以充分享受到每個雲服務商最優秀的服務,打造最適合自身需求的雲計算服務商最佳組合;

第四、數據安全。對企業來說,數據是核心資產,有時候需要放在更加安全的環境中。在涉及數據敏感地區,可使用本地合規的雲服務商以有效降低法律遵從風險;

第五、滿足企業業務彈性的需求。多雲可以讓企業進一步實現IT資源的按需使用、彈性伸縮、資源共享。

除此以外,企業採用多雲還可以避免被特定供應商“鎖定”,使其在享受最佳雲服務的同時,仍然能夠保留自由選擇的權力。

從滿足企業靈活敏捷的雲服務需求上,多雲的優勢顯然遠遠超過了單一形態的雲服務。因此對於大型企業來說,選擇多雲不只是為了更好地雲化,而且還是滿足自身發展必須完成的“必修課”。

多雲難點重重,企業真正用好不容易

雖然多雲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要想真正用好這一架構,讓多雲的優勢最大化,目前卻面臨著諸多障礙。

首先,要實現不同雲平臺之間的數據跨雲遷移,如何保證數據的一致性、低時延等又成為了新的挑戰;

其次,多雲需要對API進行聚合、轉換,這對集成的靈活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多雲環境下的安全管理。各家雲服務商在安全能力上參差不齊,而不同行業不同業務對安全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此外,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安全法規差異,多雲的安全治理問題往往也更為複雜。

以上三個典型困局,導致目前很多企業並非沒有意識到多雲的優勢,而是缺乏多雲的管理能力,導致多雲轉化長路漫漫,不得不暫時沿用混合雲、私有云等戰略架構。這樣做雖然可以暫時規避處理多雲架構的挑戰,但是卻不得不承擔因為選擇單一雲服務商引發的各種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可以說就是對這類情形的最佳詮釋。

突破“多雲管理”難題

在多雲實踐探索方面,目前業內多家廠商已經推出了成熟方案。

Google通多Kubernetes為迪斯尼提供了多雲服務,將AWS與Google雲平臺相互對接在一起。

HPE則在不久前發佈了HPE GreenLake Hybrid Cloud的混合雲管理服務。HPE表示,這些服務旨在幫助客戶管理和優化公有云和本地雲環境中託管的工作負載,支持AWS、微軟Azure和本地Azure Stack,提供自動化雲操作以實現性能優化、成本控制、合規性和安全性。通過實現這些功能的自動化,企業可以為每個工作負載提供最佳資源,從而更多地關注創新。

如何保證業務安全性?多雲或成企業上雲“必修課”

微軟也有類似的Cloud Services Map服務,可以幫助企業更輕鬆地管理多雲環境,並覆蓋了包括大數據、計算、數據庫和存儲等13個不同的類別。

華為的多雲管理則託生於自身的IT系統(HIC),它是華為私有云與外部公有云之間的橋樑,華為“多雲管理”實現了以相同的HIC用戶界面來使用和管理外部公有云服務,提供內外一致的服務體驗。而且,跨雲的安全問題也由原本“眾多應用與眾多公有云”的關係(多對多),簡化成為了“一個HIC與眾多公有云”的關係(一對多)。

如何保證業務安全性?多雲或成企業上雲“必修課”

業內大廠在多雲領域的積累與實踐,已經將多雲的技術困惑一掃而空。

理想的多雲架構將會在資源池層面拉通,並具備統一架構、統一API、統一服務、統一生態等四個“統一”。每一朵雲是一個資源池,不同的資源池,不論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對上都應該提供統一的API,統一的服務,統一的生態,統一的架構。

相信這一願景將會很快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