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敬:做有準備的事 打有準備的仗

人物小傳:張維敬,陸軍第77集團軍某旅技術維護室工程師,曾被表彰為“全軍裝備保障訓練先進個人”,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相比“一等功臣”,張維敬更喜歡官兵送給他的另一個稱呼——“車隊守護神”。官兵這麼稱呼他,是因為他有一雙將車輛“起死回生”的“妙手”。

有一次,一臺軍車電路出現故障,在高速路上突然“趴窩”,張維敬隨即提出一個讓人不解的搶修方案,在場的駕駛員提出質疑:“張工,這樣能行嗎?”

“沒問題,相信我!”張維敬運用自創的“急救分線法”,巧妙快速地排除了故障難題。

之所以得到官兵的信任,還得從20多年前張維敬的一段經歷說起。那一年,張維敬是一名年輕的車管助理員。一次執行運送演習物資任務過程中,車輛突然熄火。由於經驗不足,張維敬未能排除故障,隨後他找來隨行保障的企業維修人員才算解了圍。這次“不成功”的保障經歷讓張維敬陷入深思:“平時修不好,未來如何上戰場?”

回到部隊,張維敬從零開始補齊技術短板。他自購專業書籍、收集各類車型教材,積累汽修基礎理論。只要一有時間,他就跑到汽修車間“拜師學藝”,反覆琢磨和練習。在積累一定經驗後,他決定用一臺報廢吉普車“練手”。

那一陣,他一心撲在這臺車上,甚至連吃飯、走路時都在思考。1個月下來,他將車內上百條老舊油電線路一一換新並精準對接,奇蹟般地讓這臺吉普車“起死回生”。

這次成功“試水”,讓他信心倍增。勤學苦練,讓他練就了一身“聞、望、斷、切”的硬功夫。無論是普通車輛還是特種車輛,從性能特點到規格型號、從常見問題到特情處置,他都能做到“一口清”,只要他一出馬,必定“手到病除”。

正是憑藉一手判得清、摸得準、修得好的絕活,張維敬成為長途機動、野外駐訓、部隊演習等任務保障的“救火隊員”。可真正讓他“一戰成名”的,卻是一次搶運救災物資、抗冰保電的經歷。

那次任務機動距離遠,加之高原地形複雜、路面結冰,導致車輛保障難度加大。作為車輛維修“大拿”,張維敬主動請纓,馳援災區。

第二天一早,張維敬便隨車隊出發。在途經一段結冰的盤山公路時,他最擔心的情況發生了。一陣顛簸後,一輛車突然拋錨,停在原本只有一車之寬的路中央,後續車隊前行受阻。更加危險的是,車隊正處在下坡路段,一側便是懸崖溝壑,一旦車輛打滑,後果不堪設想。

迎著漫天風雪,張維敬趕到現場。他有針對性地對制動系統和離合器展開檢查,最終“確診”是離合器壓盤斷裂的故障。雖然找到了問題根源,但短時間內排除故障並不容易。車底活動空間狹小,加之風雪天氣車輛行進中濺起的泥土為底盤蓋上了一層厚厚的“鎧甲”,增加了拆卸難度。

“搶先一分鐘救援,就能讓受災群眾多一分生的希望。”張維敬顧不了太多,脫掉大衣就鑽進車底展開搶修。

在-5℃的冰面上操作1個小時,張維敬的雙手漸漸不聽使喚。拆卸螺絲、更換配件、裝配總成……這些曾上萬次練習過的動作變得異常艱難。當故障順利排除後,他的身體凍得幾乎失去知覺,最終硬是靠2名戰士把他拽了出來。

時間就是生命。這次任務,車隊提前2小時到達災區現場,供電設備第一時間投入啟用。當希望之燈點亮災區現場,張維敬心中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

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張維敬從來都是“做有準備的事,打有準備的仗”。前不久,在一次演練中,一位駕駛員報告車輛突發故障。張維敬聞訊趕到現場,聽完駕駛員的描述後,他拿出手電筒直指斷油電磁閥,果然發現一根保險絲熔斷。他迅速接入備用保險絲,故障成功排除,演練順利進行。

這些年,張維敬總結出20餘種維修檢測方法在部隊推廣使用。他常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練就的絕活離不開老師傅手把手的幫帶,現在他要把這些寶貴經驗完整地傳授給徒弟們。

圖為張維敬正在調試車輛。

黃騰飛攝

张维敬:做有准备的事 打有准备的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