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享」石斑魚養殖與石斑魚苗培育

「技术分享」石斑鱼养殖与石斑鱼苗培育

廣 · 告

怎樣養好石斑魚:

石斑魚在魚類分類上屬於鱸形目,鮨科,石斑魚屬,因身上長有特殊的條紋和斑紋而得名。它是一種島礁性底層魚類,我國主要分佈在東海和南海,石斑魚是名貴海產之一。一般體長7~15釐米,體呈棕色,體側有6條褐色橫帶,帶間排列整齊,帶的寬度大於兩帶之間的距離。背鰭1個;尾鰭圓扇形,有眾多不規則的黑斑白背鰭、臀鰭淺黃色。它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當地售價較高,在國內外市場上久負盛名, 供不應求,遠銷港澳、東南亞和日本等。沿海常見的品種有寶石石斑魚、六帶石斑魚、雲紋石斑魚、青石斑魚、縱帶石斑魚、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

一、生活習性

石斑魚屬沿海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主要棲息在岩礁地帶、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珊瑚礁。一般不結成大群,性兇猛,是肉食性魚類,有互相殘食現象。尤其在稚幼魚階段,個體小的常被個體大的吞食。食物以蝦、蟹等甲殼類為主,魚類和軟體動物次之。石斑魚是雌雄同體,隨著個體的成長,可發生性轉變,一般先雌後雄,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區別出雌雄。每年從3月起開始產卵,有多次產卵的特性。據研究觀察,青石斑魚攝食週期一年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春季的五月份,第二個高峰出現在秋季的八月份以後。

二、生長分析

據試驗顯示,青石斑魚在水溫22-30℃之間時,魚活躍,攝食量大,生長快;當水溫下降到22℃以下19℃以上時次之;水溫下降到19℃以下時,攝食量明顯減少,生長速度減慢,活動情況隨著水溫的下降而減弱;在室內水池越冬時還觀察到,水溫降到10℃以下再不捕食死餌,但對活的甲殼類仍能選食;當水溫下降到7.5℃以下時,停止攝食,魚處於靜止不動狀態;水溫低於5.5℃時,出現死亡。對鹽度的適應範圍較廣,在11‰-41‰之間都能生存,最適在30‰左右。

三、生長期

在浙閩沿海是5月~11月,兩廣和香港、臺灣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釐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克~750克需要 16個月~24個月,可採用兩種養殖週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體長10釐米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150克~200克,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月份~5月份投放體重200克的大規格魚種,到入冬前可養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 1.5公斤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的上市規格要大些。

石斑魚養殖技術:

石斑魚是沿海常見的暖水性中下層魚類,常棲息的地方為沿海島嶼附近水質清澈、底質多岸礁、水深10~20米的 石縫間。近年來,隨著“科技興漁”戰略的實施和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相應地對水產品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石斑魚目前是廣大 群眾所喜愛的魚類品種之一,我國南方沿海各省把石斑魚視為席上珍品,加之近幾年來魚價一直保持在較高的價格,出口市場的不斷擴大,大大地刺激了石斑魚養殖 業的發展。

第一節 石斑魚的生物學特性

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100釐米。

石斑魚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生性兇猛,喜吞食魚類和蝦類。捕撈期為4-11月,以端午至中秋這段期間為旺季。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佈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遊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範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範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

石斑魚為雄雌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徵,低齡魚多為雌性,高齡魚多為雄性,繁殖季節在3-10月份,繁殖盛期為4-9月份。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一部份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多於雌性。一週齡性可成熟,懷卵量隨魚體大小而異,如青石斑魚懷卵量約50-80萬粒,分多次產卵,產浮性卵,圓形,具油球。孵化後,幼魚就在沿岸索餌生長。石斑魚生長迅速,如鮭點石斑魚,一年可長到500-600克,二齡魚體重可達1000-1500克,三齡魚體重達2000-3000克;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一齡魚體重達400-500克,二齡魚體重800-1000克,三齡魚體重達2000-3000克。

石 斑魚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讚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餚,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據有關資料顯示,石斑魚肉中的蛋白 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特別是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除含人體所必須的各種氨基酸外,還含有無機鹽、鐵、鈣、磷以及維生素等人體必須的營養物質。

第二節 石斑魚育苗方法

我國養殖石斑魚的苗種以前主要從自然海區釣捕,浙江沿海至海南沿海有赤點石斑魚、點帶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苗種分佈。隨著石斑魚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自然苗種已供不應求。所以,近些年石斑魚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們普遍重視。現以點帶石斑魚(俗稱青斑)為例介紹一下人工育苗技術:

一、親魚選擇與培育

親魚可用人工養殖的成魚或自然海區捕撈的成魚。雌魚選擇體重5公斤~8公斤、腹部膨大而柔軟者;雄魚選擇體重8公斤以上、輕壓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親魚按3∶1~8∶1的比例搭配。點帶石斑魚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魚體,其6齡才轉化為雄魚,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自然海區的生殖群體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調現象,而且養殖條件下培育高齡大個體雄性親魚的時間長且???? 費用也高,所以,親魚選擇中的難題是性腺成熟的雄魚不易獲得。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的雄性親魚不足,可用外源性激素17-α不僅可以抑制卵黃生成,而且還可影響卵原細胞增殖和分化。對2齡~4齡魚投餵50天藥餌,每次劑量約5毫克/千克體重(累積量241.3毫克/千克體重),可使性轉變的雄性親魚流精率達93.5%,授精率達81.1%,胚胎髮育正常。為解決雄性激素藥餌投餵法因攝餌量不均造成的“性轉變”效果不穩定和每天投飼費工、費時等問題,也可採用將17-α植入魚體的雄性激素埋植法來誘導石斑魚提早“性轉變”。17-α可一次性埋植到3齡~7齡成熟的點帶石斑魚雌魚內,40天~50天后雌魚就轉變為雄魚魚體,使石斑魚“性轉變”過程提早3年~5年。用它們的精液得到的受精卵的受精率達73%、孵化率97%,仔魚發育正常,能達到人工繁殖的目的。在相同的處理條件下雌性高齡魚的“性轉變”時間比低齡魚短,且較易獲得釋精的變性雄魚。因此,在人工繁殖中應儘量選擇較高齡的、個體較大的雌魚作變性處理,效果較好。

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魚比較難得的問題,還可應用超低溫冷凍法保存精液,在液氮罐中冷凍保存5個 月後的精液仍具有相當於鮮精的活力,不影響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親魚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誘導產卵前,加強親魚的培育,促其性 腺發育至關重要。在室內水泥池中蓄養或暫養石斑魚親魚,通過人工強化培育,每日換水和吸汙,親魚不用激素催產就能自然產卵受精,可獲得優質的受精卵。

二、催產

選擇好的雌性親魚,用細塑膠管或挖卵器自產卵孔插入約3釐米~5釐米深吸出卵粒,置於載波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成熟程度,卵粒若易分離、卵淺黃色、飽滿均勻、卵徑0.3毫米~0.5毫米、加透明固定液後核已偏向動物極,則成熟度較好。雄性親魚輕輕壓腹部有少許精液流出者成熟良好。石斑魚精液量少,檢查雄魚成熟度時切勿擠壓太重。催產劑有鯉魚腦垂體、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和LRHA+PG的混合物等4種。雌魚用PG10毫克/千克體重~12毫克/千克體重或LRHA 60微克/千克。以上劑量一般分兩次胸腔或背肌注射,第一次注射量佔總量的2/3,兩次間的間隔時間在水溫25℃~26℃度時為24小時左右。雄性親魚注射劑量是雌魚的一半,均在雌魚第二次注射的同時進行。注射用水為0.6%氯化鈉溶液,將催產劑溶解或製成懸濁液,注射液量為每尾親魚一次注射1毫升~2毫升為度。

三、人工授精和自然產卵受精

點帶石斑魚人工授精宜採用幹法授精法。親魚注射第二針催產劑後10小時~13小時即可產卵,由上而下輕壓雌魚腹部,將成熟魚卵擠入消毒過的白瓷碗中,反覆5次~6次後即可將親魚輕輕放回親魚蓄養池中。隨即再用同樣方法將雄魚精液擠入白瓷碗的卵堆上。石斑魚精液很少,連擠5次~6次總計也不過1毫升~2毫升,但已足夠用了。待最後一次擠精完成後,即用消毒海水浸溼過的潔淨羽毛將碗中卵和精液攪拌均勻,約1分鐘~2分鐘後加入少量消毒海水,繼續攪拌5分 鍾後傾倒在消毒過的小臉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輕輕攪勻,靜置片刻。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層,死卵或未受精卵沉澱於底部。用消毒過的海水洗淨受精卵,除 去多餘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然後將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人工授精時,應避免陽光直射,以免殺死精子。由於石斑魚屬分批產卵魚類,有連續多次產卵的 生殖特點。

如 果為親魚創造在產卵池中自然產卵受精的環境條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時經常出現的卵子過熟或不夠成熟的弊端,也可以減少因捕撈和擠卵、擠精液造成的對親 魚的傷害。所以,也可採用強化培育石斑魚親魚的方法,促進親魚分泌激素,不用注射催產劑而能自然產卵受精,從而獲得了優質受精卵,提高了仔魚成活率,降低 了畸形率。自然產卵方式優於人工催產授精。產卵時適宜水溫25℃~27℃,海水鹽度32~35‰,pH7.8~8.5,產卵池面積50平方米,水深約1.5米,池上方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升/分鐘~50升/分鐘。

四、孵化

石斑魚產浮性卵,孵化應在環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進行。孵化時魚卵密度為50粒卵/升海水~100粒卵/升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魚卵或仔魚漂浮為度。孵化用水必須清新,需經過沙濾和紫外光殺菌。水溫保持在25℃左右,鹽度30~33‰,並保持穩定。孵化過程中需適度充氣,充氣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好,使海水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孵化中儘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質變壞。點帶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卵在以上條件下,自產卵受精後經過24小時可以孵出魚苗。

第三節 石斑魚成魚養殖技術

一、養殖方式

石斑魚成魚養殖的方式主要有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兩種,以網箱養殖較為普遍。網箱養殖石斑魚是一種集約化的養殖方式,放養密度高,便於管理,生產效益較高,所以發展很快。在介紹成魚養殖技術時,以網箱養殖為主,池塘養殖和室內水泥池養殖可參考網箱養殖。

二、養殖場地選擇

養殖海區的環境應具備如下條件:避風條件好,波浪不大,不受颱風襲擊;沙質底、礫質底、礁石質底為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米以上;潮流暢通,流速適中,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為好;冬季最低水溫不低於15℃,22℃~28℃水溫天數不少於200天;水質清新,適宜鹽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農業廢水、城鎮汙水的汙染,暴雨季節無大量淡水流入,鹽度不低於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條件好,活魚運輸、飼料供應方便。

三、養殖季節

石斑魚的生長期,在浙閩沿海是5月~11月,兩廣和香港、臺灣省沿海是4月~11月,海南是3月~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釐米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克~750克需要10個月~12個月,可採用兩種養殖週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月~5月份投放體長10釐米的魚種,養到入冬,體重達500克~600克,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月份~5月份投放體重200克的大規格魚種,到入冬前可養到500克~700克上市,或者養到第二年冬前體重1.5公斤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的上市規格要大些。

四、養殖密度

海水網箱養殖石斑魚的放養密度在水溫25℃的條件下,以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為好。生產實踐中,在3米×3米×3米的網箱內飼養成魚500尾左右。結果表明,放養密度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時石斑魚的生長較快,當放養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時生長速度與前者相近,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當放養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減小,飼料係數大大增加,存活率明顯下降。證明60尾/立方米的成魚放養密度是比較適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區網箱養殖赤點石斑魚,尾重100克~150克的放養密度以9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為宜。

五、飼料與投餌技術

石斑魚屬肉食性魚類,投餵用的主要飼料是鮮度較高的小雜魚。一般根據石斑魚的大小,用切魚機將小雜魚切成適宜的大小後餵養。因飼料魚的種類不同,投餵係數波動在5~10。 以藍圓魚參作飼料的投餵係數較低,而眼睛魚的投餵係數較高。隨著石斑魚網箱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飼料魚的供應日趨緊張,推廣人工配合飼料餵養石斑魚勢在必 行。實踐表明,石斑魚對飼料的軟硬程度、顏色和口味等適口性要求較高,喜食軟顆粒、色淺且明亮的飼料,顆粒過硬則有吐食現象,其對軟顆粒飼料的適應性明顯 優於硬顆粒飼料。從投餵小雜魚到改喂人工配合飼料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投餵配合飼料前要進行攝食馴化。在赤點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的適宜含量為40%~50%;青斑魚配合飼料中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51%~55%,脂肪適宜含量為9.87%左右。如果在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含量,能夠使更多的蛋白質用於魚體的生長,而不作為能量物質被消耗,可以起到節約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質利用率的作用。以魚粉為主要蛋白原配製成的溼性團狀飼料餵養鮭石斑魚小魚和魚苗,當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50%和54%時生長最好。以魚粉及酪蛋白為蛋白原製成乾性配合飼料餵養鮭石斑魚,蛋白質最佳含量為50%。石斑魚肌肉氨基酸組成的種間變異不大,10種必需氨基酸的組成模式為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組成模式可為石斑魚配合飼料配置提供參考。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對丙氨酸刺激的電生理閾值分別為10摩爾/升~9.9摩爾/升和10摩爾/升~9.6摩爾/升,明顯低於其他魚類。這可能與它們生活於底層岩礁間、視覺機能退化而嗅覺機能相對發達有關。它為石斑魚的嗅覺誘食劑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前景。石斑魚對飼料顆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餵成魚時,顆粒飼料的粒徑不宜小於6毫米或口徑的一半大小,顆粒太小食慾不高。

投飼技術對石斑魚養殖的效果影響較大。在水溫25℃的環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小時~24小時。所以,在南海海域5月~10月對石斑魚每天投餵一~二次,一般在上午9時~11時下午5~6時進行。11月~12月、3月~4月每兩天投餵一次,冬季海水溫度降至20℃以下3天~4天投餵一次。每次的投餵量約佔體重的3%~6%, 水溫適宜時投飼量大些,水溫較低或過高時投飼量減小。在生產中,一般視石斑魚的攝食狀態來決定投飼量,以食慾減弱時為度。每次投餵時,應分批緩緩遍灑,等 搶食完前批飼料後再灑下一批,直至餵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將飼料一次傾倒入網箱,以免造成飼料浪費和汙染環境,石斑魚決不吃沉底的食物。投飼還應講究定 質、定量、定時原則。池塘養殖中還應注意搭設飼料臺,進行定點投飼,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便於清理殘料,保持水質的良好。

六、科學管理

選 擇合理的網箱和魚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定期清除網箱上附著的汙損生物,以保持網箱內外水流暢通。可以採用汙損生物預防劑、機械清理和化學處理、搭 配飼養汙損生物的天敵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篩分,保持同一網箱內石斑魚魚體規格的一致。因為魚類具有大魚壓倒小魚生長的作用和飢餓時自相殘食現象,所以應定 期篩分,使網箱內石斑魚大小均勻。混養少量鯛科魚類和雜食性魚類。這樣,一是可清除底部殘食和網箱上汙損生物;二是因鯛科魚類搶食性強,可激發石斑魚食 欲;三是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飼料資源,提高養殖效益。加固鐵錨和纜繩,定期檢查網箱的破損情況,確保安全生產。特別是颱風到來之前,更應加強防禦,做好 安全工作。定期監測水質,保護養殖環境。按國家頒佈的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來監測養殖用水,利於石斑魚正常生長和肉質鮮美,預防因水質惡化而造成的事故。

第四節 石斑魚病害的防治

一、寄生性疾病

2.白點病(又叫小瓜蟲病) 病魚體表出現直徑0.5毫米~1毫米的白色斑點,粘液增多,鱗片脫落,厭食,體色變黑。小瓜蟲在腮部寄生破壞腮小片,致魚呼吸困難,直至死亡。在水溫30℃左右,白點病傳染很快,幾天內整個網箱或魚池的石斑魚都會被感染。致病體是刺激隱核蟲。用淡水浸浴30分鐘~60分鐘,或用100×10-6濃度的甲醛海水藥浴30分鐘~1小時,3~5天一次。有條件的最好能搬移到別的地方,避免重複感染。

3.迴旋病(又叫粘孢子蟲病) 病魚在海面呈不正常的迴旋游泳,下不了深水層。致病體是腦粘體蟲。預防方法是魚種放養時用0.34×10-6濃度的高錳酸鉀藥浴10分鐘,保持水質清新。

4.指環蟲病 病魚體表失去光澤,食慾不振,游泳遲緩。有的鰭條潰爛,體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鱗片脫落,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發炎、壞死或脫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轉轉。致病體是指環蟲。用淡水浸洗5~10分鐘,每天一次,連續2~3天,療效較好。

6.隱鞭蟲病 病症與吸蟲病相似,病原體是隱鞭蟲,可用淡水或0.15×10-6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20分鐘殺滅。

澱粉卵加藻、錐體蟲、角孢子蟲、車輪蟲等寄生蟲對石斑魚危害也較大。此外,線蟲病是石斑魚較常見的寄生蟲病,感染率很高。特別是在網箱養殖條件下,飼料魚的線蟲對石斑魚的感染甚為嚴重。有時體腔內出現數十條,因病症不明顯而未引起重視。

二、細菌性疾病

1.爛尾病 尾部體表充血發炎,皮膚潰爛,鱗片脫落。魚病灶邊緣充血發紅,中央浮腫潰爛,嚴重時肌肉和骨骼外露,魚體失去平衡,數十天死亡。多發生在4~10月份,死亡率很高。主要的病原體為弧菌。預防可用0.34×10-6濃度的高錳酸鉀藥浴20分鐘,還可用抗生素緩解病情。嚴重時可背肌注射消炎抗菌類的注射液等。

2.潰爛病 病魚主要症狀是行動遲鈍,游出水面,各鰭及基部潰瘍,甚至遍體鱗傷。潰瘍面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潰爛面會加深,最終死亡,死亡率很高。致病菌是創傷弧菌。發病季節為4~11月份。用FU(一種藥物)浸洗3分鐘~5分鐘,內服抗生素,可控制病情。利用創傷弧菌強毒菌株植被的福爾馬林滅活疫苗、熱滅活疫苗和創傷弧菌中提取的粗製脂多糖,通過肌肉注射接種青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都能獲得良好的免疫保護。

3.細菌性白斑病 病魚體兩側最初出現指印狀紅斑,少數情況下可在頭部和尾部發生,病灶部位稍有隆起。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灶轉為白斑,此時鱗片稍有豎起,較易脫落。鱗片脫落後白斑更為清晰。病魚食慾喪失,死亡率高達90%以上,流行在冬季。預防措施是避免魚體損傷。用中草藥類和消炎藥物可緩解病情,但效果不明顯。

三、其他病害

1.營養性障礙綜合症:病魚鰾內充氣,腹部鼓脹,失去平衡,在水面或網箱底部打轉,所以俗稱“膨脹病”“打轉病”。組織切片可見肝脂肪變性、壞死、空泡化、細胞核溶解。病魚鰓和內臟器官出現局部或全身炎症,在水面浮游數天後死亡,死亡率較高。流行季節5~10月份,用藥物“清脹寧”防治,效果較好。

2.增生性腎臟病 病魚有不同程度腹脹、倒浮或側臥,鰭和體表潰爛,一側或兩側眼球突出、瞎或瘸,體表發黑或發白,即為石斑魚養殖中嚴重流行的“脹膘症”。血白細胞平均佔48.09%,單核細胞佔2.82%,明顯高於正常值。病原體是一種原生動物粘體蟲,發病率較高,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製的藥物“魚寶散”投餵,效果顯著。

石斑魚苗土池培育前的準備

1、池塘的選擇。進行石斑魚種苗生產以面積1-3畝,沙泥質底,保水性好,不滲漏,池底平坦可幹曬的池塘最好。但也可在10畝左右,基本可排乾的池塘中進行。選擇的池塘要求位於取水方便,鹽度穩定,汙染少的海區。另外,交通、電力、生活要便利,周邊治安好。

2、清塘。目的是殺死對石斑魚仔魚有害的動物和爭食對象,如野雜魚、蝦、蟹等,清塘一定要徹底。

清塘前一般要排幹水,使塘底暴曬一段時間,然後注入海水20-30釐米,以晶體敵百蟲、漂白粉和茶籽餅作為清塘藥物,使用的敵百蟲濃度為3ppm,漂白粉為40ppm,茶籽餅為25公斤/畝。如不能排幹則選用帶水清塘,但要將水位降到最低,以節省清塘藥物。

清塘時間:使用敵百蟲在投放早期仔魚的前15天進行,灑藥時間安排在晴天的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進行,準確計算水體,灑藥後保持7天;漂白粉清塘可以隨時進行,加水調成糊狀全塘均勻潑灑。

3、肥水。目的是培養基礎餌料生物,為早期仔魚提供足夠、適宜的生物餌料。時間安排在產卵的當天或是敵百蟲清塘後一個星期或漂白粉清塘後第二天進行。用60-80目的濾水網袋扎住進水管口,進水60-80釐米,施肥培養水色。

肥料採用化肥,用量為尿素5公斤/畝,過磷酸鈣1公斤/畝,溶解後全塘均勻潑灑;四天後根據水色決定是否追肥,追肥使用複合肥,用量視透明度大小而定。

檢查浮游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特別是要檢查適合仔魚開口的餌料生物的數量,若較少,可接種輪蟲入塘1-2個/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