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後說科舉,秀才、進士、舉人,放今天都是啥?


高考過後呢,我突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古代的也有這個科舉,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是什麼層次的人呢?

高考過後說科舉,秀才、進士、舉人,放今天都是啥?

你的文化水平多少才相當於進士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啊,我們都知道,進士、舉人、秀才的說法,它流行於明清時期,所以我們先來簡單的說一下明清的科舉制度。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呢是分四級,最初的一級叫童試,應試的學生,叫童生,通過的童試的學生就是秀才,從童生的命名,我們可以推知這個階段的學生,相當於今天的小學生,兒童的童嘛,秀才也就是小學畢業生。

當然了,明清時期的童生其實跟年齡是無關的,只要你沒有通過童試的考試,你甭管多少歲,都叫童生。60歲的童生很正常了,童生要想成為秀才並不容易,因為童試呢又分為三個階段,顯示縣試、府試和院試,縣試合格了才能參加府試,府試合格了才能參加院試,院試合格了,才算是通過童試成為一名秀才。

你看那個洪秀全,那就是幾次參加府試,沒有取得合格的成績,俗稱連個秀才也考不下。那麼你成為了秀才之後,就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二級考試,這叫鄉試。鄉試中試者,就是舉人了。

成為了舉人之後,你就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三級考試,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中榜的考生,你就是進士。

進士又可以參加皇帝親試的殿試,也就是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殿試就決定了進士的排名了,其中一甲三名,次進士、及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那咱們來分別分析一下,首先說這秀才,秀才是古代最低一級的功名,導致很多人現在對秀才十分小看,甚至有人認為啊,今天的小學生、初中的,那就算秀才了。那你可實在是太小看這秀才的功名了,讀書人哪,先要經過童生的考試,也就是縣試、府試這兩關考試合格了,你才有資格到地州去參加院試,院試在合格了才能取得秀才的資格。

童生考試呢,每三年舉行兩次,《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17歲考取秀才,《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19歲考取秀才,能說這兩個人沒有才華嗎?那才華橫溢,孤獨孤獨的,一個17歲才取秀才,一個19歲才取秀才。

那現在回過頭看看,秀才,這個功名是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麼值錢?是不是小學升初中就算秀才了。我看那個古人的家譜啊,一般只記載人的生卒情況,子女情況,但是如果有誰是秀才,在這譜裡面一定是有記載的,譜書當中對有秀才功名的人,還有專門的傳記,可見他們非常的重視。

秀才其實是沒有當官的資格的,但是秀才卻是繼續考官的第一步,那下一步呢,就可以作舉人了,所以說是相當於有了初步的考公務員的資格。雖然說沒有官職,但是他們比普通人多了一些特權,什麼特權呢?可以免除一些勞役、田稅,見了縣官,不用下跪。

所以中了秀才,雖然不能當官,但是也比普通人受人尊重,他還可以在私塾裡面教書。那麼古代的秀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教育層次的,從社會地位來說,相當於今天的重點大學的畢業生,要從考試難度來講,那相當於考到了今天的普通的985大學吧,從名聲上來說,嗯,相當於大學研究生。


我們再看舉人,秀才參加完鄉試合格了,你就是舉人了。但注意呀,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考的,鄉試是在省城舉行的,而且每三年才舉行一次。取得秀才資格,不一定就有資格參加鄉試,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呢,要參加本省教育主管官員巡迴組織的科考,這個科考成績優良了,你這樣的秀才,才有資格被選送到省城去參加鄉試,每次鄉試之後,考中舉人的名額很少,文化大省一般來說能有一百人左右,經濟文化落後的40到60左右頂天了。

三年才考一次,每次考中的人又那麼少,而且考中舉人之後,社會地位肯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那麼你立即從被統治者變成了統治者,一個人考中了舉人,那家庭成員也跟著沾光啊,因為你考中了舉人,你的親人,從此以後也是大樹底下好乘涼了。所以說你看的那范進中舉之後,歡喜得發瘋,有人說至於嗎?還真至於,參加鄉試被錄取的稱為舉人,舉人如果考了三次,也沒考上進士,就可以去做登記,登記之後可以當什麼?候補官員,如果縣裡面的職位有空缺了,可以被授予官職,一般來說候補當上縣令的是非常少,也是運氣相當好的,那麼他們的候補什麼官職呢?都是縣令以下的職位,相當於最高也就能到什麼副處級或處級以下的其他的官員。

退一步說,即便說舉人沒有等到空缺的官職,不做官,他們同時還有很多別的經濟特權,比方說:免除十幾個人的徭役,這樣一來呢,就有很多農民會把自己的田地掛在舉人的名下,每年能給他一定的抽成也好,回報也好。所以說即便你不當官,你是舉人了,把你的經濟收入也不用愁了,在當地也是受人尊敬的,那些農民,為什麼把田地掛在他的名下呀?就是藉著他,有的這個特權,免除徭役之類。他跟今天相比,從社會地位看,中舉人就相當於考取了副處級幹部,要從考試難度來說,相當於今天考到清華北大,名聲上看呢?可以說相當於今天的博士學位。


然後我們再來說說進士,考中舉人之後,科舉大業尚未完成,朝廷每三年在京城要組織一次會試。所以說舉人要取得進士資格,還需要進京趕考。這會試呢,一般錄取300到400名,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貢士然後參加殿試,殿試就不在淘汰,只排名,參加完殿試之後你就是進士了,進士裡面的第一名就是狀元。在進士當中呢,考的好的,可以從廳局級這個官員做起,考的不好的也可以退一步到地方做官,比方說當個知縣呢,那就是處級了,那些在中央做官的進士之後的仕途,就要靠自己努力了,級別自然是沒有上限的,那升到什麼省部級呀,甚至是國家級領導。與當今相比,從社會地位來說,考中了進士就相當於考上了正處級幹部,從考試難度看,可能跟考博差不多吧,從名聲上看,比當今高校的博導還高呢。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人接受教育的過程,遠遠不如科舉那麼難,那麼累,所以說我們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你在接受知識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為我們畢竟沒有摻雜太多的,像封建科舉制度背後所摻雜的那麼多,名和利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