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说科举,秀才、进士、举人,放今天都是啥?


高考过后呢,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也有这个科举,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是什么层次的人呢?

高考过后说科举,秀才、进士、举人,放今天都是啥?

你的文化水平多少才相当于进士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啊,我们都知道,进士、举人、秀才的说法,它流行于明清时期,所以我们先来简单的说一下明清的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呢是分四级,最初的一级叫童试,应试的学生,叫童生,通过的童试的学生就是秀才,从童生的命名,我们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学生,相当于今天的小学生,儿童的童嘛,秀才也就是小学毕业生。

当然了,明清时期的童生其实跟年龄是无关的,只要你没有通过童试的考试,你甭管多少岁,都叫童生。60岁的童生很正常了,童生要想成为秀才并不容易,因为童试呢又分为三个阶段,显示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合格了才能参加府试,府试合格了才能参加院试,院试合格了,才算是通过童试成为一名秀才。

你看那个洪秀全,那就是几次参加府试,没有取得合格的成绩,俗称连个秀才也考不下。那么你成为了秀才之后,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二级考试,这叫乡试。乡试中试者,就是举人了。

成为了举人之后,你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三级考试,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中榜的考生,你就是进士。

进士又可以参加皇帝亲试的殿试,也就是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就决定了进士的排名了,其中一甲三名,次进士、及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那咱们来分别分析一下,首先说这秀才,秀才是古代最低一级的功名,导致很多人现在对秀才十分小看,甚至有人认为啊,今天的小学生、初中的,那就算秀才了。那你可实在是太小看这秀才的功名了,读书人哪,先要经过童生的考试,也就是县试、府试这两关考试合格了,你才有资格到地州去参加院试,院试在合格了才能取得秀才的资格。

童生考试呢,每三年举行两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岁考取秀才,《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9岁考取秀才,能说这两个人没有才华吗?那才华横溢,孤独孤独的,一个17岁才取秀才,一个19岁才取秀才。

那现在回过头看看,秀才,这个功名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值钱?是不是小学升初中就算秀才了。我看那个古人的家谱啊,一般只记载人的生卒情况,子女情况,但是如果有谁是秀才,在这谱里面一定是有记载的,谱书当中对有秀才功名的人,还有专门的传记,可见他们非常的重视。

秀才其实是没有当官的资格的,但是秀才却是继续考官的第一步,那下一步呢,就可以作举人了,所以说是相当于有了初步的考公务员的资格。虽然说没有官职,但是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些特权,什么特权呢?可以免除一些劳役、田税,见了县官,不用下跪。

所以中了秀才,虽然不能当官,但是也比普通人受人尊重,他还可以在私塾里面教书。那么古代的秀才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教育层次的,从社会地位来说,相当于今天的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要从考试难度来讲,那相当于考到了今天的普通的985大学吧,从名声上来说,嗯,相当于大学研究生。


我们再看举人,秀才参加完乡试合格了,你就是举人了。但注意呀,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的,乡试是在省城举行的,而且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取得秀才资格,不一定就有资格参加乡试,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呢,要参加本省教育主管官员巡回组织的科考,这个科考成绩优良了,你这样的秀才,才有资格被选送到省城去参加乡试,每次乡试之后,考中举人的名额很少,文化大省一般来说能有一百人左右,经济文化落后的40到60左右顶天了。

三年才考一次,每次考中的人又那么少,而且考中举人之后,社会地位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你立即从被统治者变成了统治者,一个人考中了举人,那家庭成员也跟着沾光啊,因为你考中了举人,你的亲人,从此以后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了。所以说你看的那范进中举之后,欢喜得发疯,有人说至于吗?还真至于,参加乡试被录取的称为举人,举人如果考了三次,也没考上进士,就可以去做登记,登记之后可以当什么?候补官员,如果县里面的职位有空缺了,可以被授予官职,一般来说候补当上县令的是非常少,也是运气相当好的,那么他们的候补什么官职呢?都是县令以下的职位,相当于最高也就能到什么副处级或处级以下的其他的官员。

退一步说,即便说举人没有等到空缺的官职,不做官,他们同时还有很多别的经济特权,比方说:免除十几个人的徭役,这样一来呢,就有很多农民会把自己的田地挂在举人的名下,每年能给他一定的抽成也好,回报也好。所以说即便你不当官,你是举人了,把你的经济收入也不用愁了,在当地也是受人尊敬的,那些农民,为什么把田地挂在他的名下呀?就是借着他,有的这个特权,免除徭役之类。他跟今天相比,从社会地位看,中举人就相当于考取了副处级干部,要从考试难度来说,相当于今天考到清华北大,名声上看呢?可以说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学位。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进士,考中举人之后,科举大业尚未完成,朝廷每三年在京城要组织一次会试。所以说举人要取得进士资格,还需要进京赶考。这会试呢,一般录取300到400名,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然后参加殿试,殿试就不在淘汰,只排名,参加完殿试之后你就是进士了,进士里面的第一名就是状元。在进士当中呢,考的好的,可以从厅局级这个官员做起,考的不好的也可以退一步到地方做官,比方说当个知县呢,那就是处级了,那些在中央做官的进士之后的仕途,就要靠自己努力了,级别自然是没有上限的,那升到什么省部级呀,甚至是国家级领导。与当今相比,从社会地位来说,考中了进士就相当于考上了正处级干部,从考试难度看,可能跟考博差不多吧,从名声上看,比当今高校的博导还高呢。

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人接受教育的过程,远远不如科举那么难,那么累,所以说我们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你在接受知识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我们毕竟没有掺杂太多的,像封建科举制度背后所掺杂的那么多,名和利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