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助聽器≠雙模干預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雙耳聆聽對孩子聽力語言康復的重要性,力求用最簡單、最便捷、傷害最小、獲益最大的方式讓孩子更好的發展。耳蝸植入對側有殘餘聽力的孩子,家長也希望實現雙耳聽!

於是,幾乎所有品牌的人工耳蝸都提出了“雙模式”(一側人工耳蝸,一側助聽器)概念,併成為當下的主流。不僅如此,多家品牌的人工耳蝸還與助聽器廠家合作,力求通過前端處理技術實現更優質的雙模式聆聽效果。

人工耳蝸+助聽器≠雙模干預

Cochlear CI532植入體

但雙模絕不是簡單的一側人工耳蝸,一側助聽器就是雙耳聆聽了。

因為雙側佩戴雙耳響度不匹配,可聽度不匹配會產生兩個問題:人為造成非對稱性聽力損失的聽覺剝奪效應,和雙耳復聽現象,這是雙耳雙模式干預時最容易出現的兩個問題,助聽器+人工耳蝸戴起來了,但是兩個耳朵單獨聽,中樞融合後獲益不大,甚至反而效果不好的大有人在。

從理論上,醫生和聽力師都會建議耳蝸植入後對側有殘餘聽力的孩子,在術前/術後儘快佩戴助聽器,這樣的好處在於:

  • 更清晰、立體(特別是助聽器可以大大地補償耳蝸不能體現的時域信息和精細信息);
  • 提高噪音環境下的定位和識別率;
  • 聲源方向感更好;
  • 增強言語的識別、理解和聽覺記憶能力15-20%;
  • 避免聽覺通路偏側性發育,更利於孩子心智及身體協調性發展等。
人工耳蝸+助聽器≠雙模干預

不過,實現這些優勢的前提,一定是助聽器能和人工耳蝸達成“默契”,形成很好的匹配。這需要聽力師同步調整人工耳蝸及助聽器,只調試助聽器和只調試人工耳蝸都不能達到最佳匹配狀態,只有結合主觀測試:言語測聽/行為測聽+客觀測聽:EABR/REAR/CAEP(皮層誘發電位)的評估結果,反覆優化調試,才有可能達到。

但是,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就在於:調人工耳蝸的調機師調不好或不會調助聽器,調助聽器的聽力師調不好或不會調人工耳蝸。

這也導致了為什麼家長們說孩子不愛戴助聽器,戴一會兒就摘的原因,因為戴了反而覺得“吵死了、聽不清、不舒服”。畢竟不是一個東西,想達到平衡也確實挺難。

所以,助聽器+人工耳蝸,不是真正的雙模式更不是雙耳聆聽,只有當耳蝸和助聽器型號/功能/參數均處於最佳匹配狀態,才能發揮雙耳雙模式的各種優勢,請牢記!

真正的雙模式,一定要讓人工耳蝸和對側助聽器在傳入大腦的優質信號上達成一致、相互協作,實現信息互傳,才能實現雙耳“共贏”。

人工耳蝸+助聽器≠雙模干預

左為Cochlear N6 右為Cochlear Kanso(一體機)

比方說,在一個相對嘈雜的環境中,僅僅一側人工耳蝸和一側助聽器是同時且分別在收集聲音並各自處理的。也就是說,不同位置的聲源都在往兩側的設備裡灌,但二者卻各自為戰,你到底要聽哪個?

反觀正常人耳,當我們身處嘈雜環境中時,如果想聽到某一個人講話,雙耳會形成聚焦去收集這個人的聲音,而自動屏蔽掉其他不相關的聲音,這才是雙耳聆聽,而非雙耳各自聽。

人工耳蝸+助聽器≠雙模干預

我們所說的1+1>2,無論是雙模式還是雙植入還是雙耳助聽器,一定不是兩個“1”單獨存在,也不是兩個湊一起就能成雙。這個“雙”一定是一致的、成對兒、完全匹配的,才能達到大於2的效果,否則可能連2都到不了。

所以,建議各位家長一定不要被“雙”的概念矇蔽,因此我們提倡語前聾患者一定要做EABR和真耳分析來精確評估雙耳人工耳蝸+助聽器效果,從而使雙耳精準聯調;用CAEP(聽覺皮層誘發電位)來做雙側的評估來了解進入大腦皮層的信號是不是最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