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市的美團與騎手到底是啥關係?

6月22日美團點評(以下簡稱“美團”)正式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這家成立8年的老牌互聯網公司作為外賣行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向我們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

即將上市的美團與騎手到底是啥關係?

眾所周知美團靠餐飲團購起家,外賣則是美團延伸出的一條業務線,但這條業務線的爆發力非常驚人,以4倍的增長速度成為美團目前最大的收入來源(210億人民幣,佔比62%)。美團的外賣收入主要包括收取商家的佣金、營銷推廣服務和配送收入,外賣收入中的配送收入在招股書裡沒有披露具體數字,但我們根據經驗推算,一般外賣客單價在50元左右,商戶佣金20%,配送費6-8元,佣金收入跟配送收入大致在2:1的比例上,配送收入應該是會佔到總體收入的20%上下,2017年配送收入大致在68億元人民幣水平,這個體量已經接近韻達快遞2017年的收入水平了(99.86億元人民幣)。

美團號稱自己運營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同城即時配送網絡,這麼大規模的配送體系需要多少配送人員呢?答案是2017年底日均活躍騎手數量是53.1萬人,但他們全部都不是美團的員工,截止到2018年4月,美團的4.6萬名員工裡沒有一個外賣騎手。

即將上市的美團與騎手到底是啥關係?

問題來了,不是員工關係是什麼關係?總不能是非法用工吧?

即將上市的美團與騎手到底是啥關係?

這段描述說的很清楚,美團不直接僱傭騎手而是跟配送合作商建立合作關係的,騎手是合作商的員工。美團將全國的配送業務按地區劃分為不同配送組,然後每個區域都有大大小小的代理商,建立配送站點。每個站點負責具體城市某一片區的配送,一般一個站點也就負責附近幾條街範圍的配送。每個站點通常按照區域每天產生的單量,招收幾十名到上百名騎手進行配送,一個小站每天大約能有幾百單,一個大站每天可以達到幾千單。

在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的環境下很多企業都想把自己的低端勞動力依靠派遣或者服務外包的方式轉移出去,但是往往效果並不好,第一目前國家對派遣員工的比例有10%的限制,第二人力服務機構也不傻,該上的保險最多找個社保窪地少交點,不會一點都不交,所以人事服務機構接盤的成本也不低。但是美團的代理商卻比較彪悍,人工成本採用保底加提成的模式,很少簽署勞動合同,更別提五險一金了。什麼勞動法、稅法一概不用管,踏踏實實的給美團當接盤俠。騎手是一個高危行業,容易出現交通意外,代理商都傾向於跟騎手建立勞務關係而不是勞動關係,這樣出了事兒代理商不用擔責任,所以外賣行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用工灰色地帶,2007年勞動法頒佈之後已經基本消滅了的工作時間長、不簽訂勞動合同、沒有加班費、缺乏勞動保障的用工亂相在新經濟下的外賣行業卻大行其道。

不但如此美團對代理商和騎手的配送效率和安全管理有嚴格的考核指標,要求配送數據準時率在95%以上,嚴格控制嚴重超時率和顧客差評率、配送原因取消率。每個配送站點都需要向美團繳納保證金,如果站點考核不達標或者不服從管理,美團可以直接扣保證金。代理商會把這些考核壓力傳遞給騎手,給騎手製定嚴厲甚至苛刻的處罰機制,往往一個差評或者嚴重超時就扣掉了2、3天的收入。 這套考核機制下美團的騎手都形成一幅標準畫像,拎著盒飯行色匆匆、接單高峰時段電動車超速,闖紅燈,在馬路上橫衝直撞,俗稱“用生命在奔跑”。

即將上市的美團與騎手到底是啥關係?

作為即將成為上市公司的美團,面對50萬騎手能夠提供的也僅僅是一份強制的人身意外保險和安全培訓,這已經是美團為了塑造社會公眾形象和公司願景的最大努力了。

即將上市的美團與騎手到底是啥關係?

美團一邊把自己定位成中國領先的服務業電子商務平臺,把外賣配送收入說成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說配送服務全部是合作方提供的,從邏輯上講自相矛盾。這種模式更類似於阿里巴巴的菜鳥裹裹只是做一個平臺,本身不提供快遞服務,而是把快遞服務商引入到平臺上來供客戶選擇,收取的不是快遞費而是快遞公司的佣金。既想要收入流水又不想承認外賣騎手的用工關係,美團現在的做法有點擰巴。

早年快遞行業也經歷了一個野蠻生長的模式,但隨著快遞行業進入資本市場和人才競爭的需要,快遞行業的勞工用工情況已經逐漸合規,外賣行業這種簡單粗暴的用工方式是否能夠符合香港聯交所的法律合規要求?是否會在聆訊階段被提出質疑?我們作為吃瓜群眾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