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上市的美团与骑手到底是啥关系?

6月22日美团点评(以下简称“美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这家成立8年的老牌互联网公司作为外卖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向我们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即将上市的美团与骑手到底是啥关系?

众所周知美团靠餐饮团购起家,外卖则是美团延伸出的一条业务线,但这条业务线的爆发力非常惊人,以4倍的增长速度成为美团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210亿人民币,占比62%)。美团的外卖收入主要包括收取商家的佣金、营销推广服务和配送收入,外卖收入中的配送收入在招股书里没有披露具体数字,但我们根据经验推算,一般外卖客单价在50元左右,商户佣金20%,配送费6-8元,佣金收入跟配送收入大致在2:1的比例上,配送收入应该是会占到总体收入的20%上下,2017年配送收入大致在68亿元人民币水平,这个体量已经接近韵达快递2017年的收入水平了(99.86亿元人民币)。

美团号称自己运营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同城即时配送网络,这么大规模的配送体系需要多少配送人员呢?答案是2017年底日均活跃骑手数量是53.1万人,但他们全部都不是美团的员工,截止到2018年4月,美团的4.6万名员工里没有一个外卖骑手。

即将上市的美团与骑手到底是啥关系?

问题来了,不是员工关系是什么关系?总不能是非法用工吧?

即将上市的美团与骑手到底是啥关系?

这段描述说的很清楚,美团不直接雇佣骑手而是跟配送合作商建立合作关系的,骑手是合作商的员工。美团将全国的配送业务按地区划分为不同配送组,然后每个区域都有大大小小的代理商,建立配送站点。每个站点负责具体城市某一片区的配送,一般一个站点也就负责附近几条街范围的配送。每个站点通常按照区域每天产生的单量,招收几十名到上百名骑手进行配送,一个小站每天大约能有几百单,一个大站每天可以达到几千单。

在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环境下很多企业都想把自己的低端劳动力依靠派遣或者服务外包的方式转移出去,但是往往效果并不好,第一目前国家对派遣员工的比例有10%的限制,第二人力服务机构也不傻,该上的保险最多找个社保洼地少交点,不会一点都不交,所以人事服务机构接盘的成本也不低。但是美团的代理商却比较彪悍,人工成本采用保底加提成的模式,很少签署劳动合同,更别提五险一金了。什么劳动法、税法一概不用管,踏踏实实的给美团当接盘侠。骑手是一个高危行业,容易出现交通意外,代理商都倾向于跟骑手建立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这样出了事儿代理商不用担责任,所以外卖行业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用工灰色地带,2007年劳动法颁布之后已经基本消灭了的工作时间长、不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加班费、缺乏劳动保障的用工乱相在新经济下的外卖行业却大行其道。

不但如此美团对代理商和骑手的配送效率和安全管理有严格的考核指标,要求配送数据准时率在95%以上,严格控制严重超时率和顾客差评率、配送原因取消率。每个配送站点都需要向美团缴纳保证金,如果站点考核不达标或者不服从管理,美团可以直接扣保证金。代理商会把这些考核压力传递给骑手,给骑手制定严厉甚至苛刻的处罚机制,往往一个差评或者严重超时就扣掉了2、3天的收入。 这套考核机制下美团的骑手都形成一幅标准画像,拎着盒饭行色匆匆、接单高峰时段电动车超速,闯红灯,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俗称“用生命在奔跑”。

即将上市的美团与骑手到底是啥关系?

作为即将成为上市公司的美团,面对50万骑手能够提供的也仅仅是一份强制的人身意外保险和安全培训,这已经是美团为了塑造社会公众形象和公司愿景的最大努力了。

即将上市的美团与骑手到底是啥关系?

美团一边把自己定位成中国领先的服务业电子商务平台,把外卖配送收入说成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说配送服务全部是合作方提供的,从逻辑上讲自相矛盾。这种模式更类似于阿里巴巴的菜鸟裹裹只是做一个平台,本身不提供快递服务,而是把快递服务商引入到平台上来供客户选择,收取的不是快递费而是快递公司的佣金。既想要收入流水又不想承认外卖骑手的用工关系,美团现在的做法有点拧巴。

早年快递行业也经历了一个野蛮生长的模式,但随着快递行业进入资本市场和人才竞争的需要,快递行业的劳工用工情况已经逐渐合规,外卖行业这种简单粗暴的用工方式是否能够符合香港联交所的法律合规要求?是否会在聆讯阶段被提出质疑?我们作为吃瓜群众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