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高峯血園陵烈士名單現世,籲請刻到石碑上

“越多的人這樣做,歷史的精神紐帶就越牢固。歷史記憶不被湮沒,歷史活動就不會被當作未發生和不存在,個人的生存也不會被未發生與不存在。為北伐陣亡將士刻碑留名,就具有這樣的價值。”

杭州南高峰血園陵烈士名單現世,籲請刻到石碑上

(圖片源自網絡)

歷史的記憶,有兩種存在方式:第一種,物理性的存在;人性的、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情感方式的存在。

杭州西湖南高峰,有一座陵園,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北伐陣亡將士墓”;是1927年國民革命軍第21師北伐浙江,擊潰軍閥孫傳芳部後,為犧牲將士所築的陵園。但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因年久失修及人為破壞,主體建築坍塌,逐漸湮滅。只有一塊刻有“血園”二字的石碑,還有一些骨灰罈能證明這是一個墓園,但是,墓園是誰修建?所葬何人?這些歷史元素已湮沒不為人知。

所謂不為人知,即退出當代人的認知範圍,退出“歷史記憶”,僅僅是一個物理性的存在,沒有人文意義,沒有歷史價值。從唯存一塊“血園”碑,到重新命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北伐陣亡將士墓”,是杭州熱心人士及原杭州市園文局、考古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目標,搶救歷史,打撈歷史記憶,讓這個墓園免於淪為物理性存在的命運,把它拉回當代生活,拉回當代人的視野,成為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有生命的事物。

最近,這個努力又有新的進展。多年來一直搜尋“血園”歷史資料的杭州文史專家丁雲川老先生,前不久獲悉:4月22日,上海有一場拍賣會,將拍賣抗日名將羅卓英的藏品,其中有一本(二冊)《北征日記》。從拍賣的圖錄中可以看到,這本《北征日記》裡有六位在浙江陣亡的北伐將士的名字。4月22日,已過七旬的丁雲川在老伴的陪同下,來到上海拍賣現場。起拍前,他瀏覽了《北征日記》,將陣亡將士的名錄粗略一點,約有一百個左右!共產黨員趙敬統營長名列其首。薄薄兩冊,500元起拍,競價11輪,丁雲川以3600多元最後報價如願以償。丁先生希望能夠把這些陣亡將士的姓名刻在碑上,立於墓園,讓後人世世代代銘記烈士。

2012年11月,“國民革命軍二十一師陣亡將士墓”修繕工程竣工時,立碑紀念,“碑記”說此處“計埋黃埔一期趙敬統營長以下烈士骸骨二百(一說兩千)餘具”。沒有完整的名單時,只能以數字代替。而數字是抽象的,物理性的,沒有溫度的,很難與人性相融合。陳直謙、陳東福、鄧雲林、劉玉星、陶建中、許垚鈺……一個個烈士姓名,能讓我們聯想到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或他的妻子兒女。每一個姓名後面都站著鮮活的生命,每一姓名都是一張生動的臉龐,或靦腆,或開朗;或斯文,或俊朗……他們跟我們一樣,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小秘密……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是數字,是有喜怒哀樂的人,你把烈士變成數字,我們就無感了。

感謝丁雲川先生,他把數字還原為人,讓他們走向我們,或者說,讓我們能走向烈士,傾聽他們心中沒有來得及說出的話。

所謂歷史的記憶,是一個民族或族群的集體記憶,是族群歷史活動的記錄,是把族群成員維繫在一起的精神紐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的“凝聚力”。

歷史上多少帝王尋求長生不老之藥而不得。將個人有限的生命融入集體記憶,用自己生命活動為集體記憶的延續提供動力,只要集體記憶永存,個人也因此獲得永存。越多的人這樣做,歷史的精神紐帶就越牢固。歷史記憶不被湮沒,歷史活動就不會被當作未發生和不存在,個人的生存也不會被未發生與不存在。為北伐陣亡將士刻碑留名,就具有這樣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