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魚籽

童年的魚籽

魚籽。圖片來自網絡

魚籽,從小就是我的至愛。

有多愛?

舊時家裡燒魚,收拾魚的時候,魚籽魚泡基本都是完整地留在魚肚裡。魚燒好後端上桌,家人全部上桌,開飯令一下,我們哥仨不約而同地將筷子戳向魚碗裡的魚肚皮,直接插進去,挖出一小塊完整的魚籽,兄弟仨總是各有所獲。而祖母,則是在邊上帶著憐愛“恐嚇”:慢點慢點,急煞鬼投胎啊,弗要把碗戳翻了。這過程,我雖為長兄,卻毫無孔融之覺悟。

魚籽燒熟後,結塊在魚肚裡,顏色像雞蛋黃,一粒粒密密麻麻地凝結在一起,吃起來口感略幹、略硬,但是,對於我們而言,這略乾和略硬,其實不是魚籽這種食物的缺陷,反而可能是它吸引我們的地方,與軟綿綿的魚肉完全不一樣。

家裡人人都愛吃魚籽,甚至魚腸,但內河魚小,魚籽總是不夠多。所以,大人們總是剋制著,放任我們小孩吃。

不過,我小時候,故鄉流傳著一種說法,據說有三種東西,一般不喜歡讓小孩吃,這三種東西分別是豬腦花、雞爪和魚籽。這三樣,其實都是我的愛,至今不廢。傳言小孩吃了豬腦花不僅人腦子笨,像豬一樣,而且吃了以後,脖子容易出油,容易膩汙衣領;而傳言小孩吃了雞爪,寫的字不好。至於說小孩吃了魚籽,人會笨,不聰明,就像魚籽似的,一點點就是實心眼,也就是死心眼。

我無法考證這個說法何來。反正,我小時候,這個說法都是口耳相傳,但卻不像其他戒律似的,嚴格限制。也是,能有吃就不錯了,還講究這講究那,要不要活命啊?在那個年代的農村,弄到東西吃飽肚子活下去,才是唯一重要的。至於笨不笨,也就一說而已。就像我父親,年輕時肯定沒少吃魚籽,他從沒覺得自己吃了魚籽就笨了。

所以,我們童年時代,甫一與魚籽相遇,就熱愛上了它們。至於老人說的吃了笨死心眼,也就說說而已。我家自祖父母到父母,從來沒有因為傳言吃了魚籽笨就阻止我們吃,相反,像父親那樣,總認為魚籽才營養好又好吃呢。

我們哥仨,自小跟著父親和堂叔,學會了在溝渠裡捉魚,在河裡釣魚摸魚,魚沒少拿回家,但油鹽少,拿回家的魚,燒了也難吃,所以,我到上大學前,已基本不吃魚肉,只喜歡吃冬天的魚凍,當然,還有魚籽魚泡魚腸這些。這些本來味道就和魚肉不同,量不夠多,在過去, 是無論如何也吃不厭的。

後來到北京上學,彼時北京的菜市場,賣的都是冰凍的魚,魚籽魚泡也無人要。後來有了活魚,一開始也總是沒人要。我自己上市場買魚,總會提醒賣魚的攤主,收拾的時候把魚籽魚泡給我留著。剛開始時攤主總會好奇地問:“南方人吧?只有南方人才愛吃這種東西。”

童年的魚籽

生魚籽。圖片來自網絡。

及後,要求魚籽帶走的人越來越多了。北京的菜館,尤其是湘鄂菜館裡,有一道菜叫乾鍋魚雜,就是魚籽魚泡,我很喜歡點,而這道菜的魚籽魚泡魚雜,現在北京的菜市場就有賣的——每次去賣魚的攤檔上,總放著一個塑料制的大盆,裡邊裝著不少魚籽魚泡,看樣子還是有買魚的不知魚籽魚雜之美味。前些天我過菜市場,問攤主,魚籽魚泡多少錢一斤。回答說15元。

我後來見識漸多,不僅知道江海里的大魚魚籽之大之多,也知道魚籽確實是個好東西。比如,像大馬哈魚的魚籽,就不是我們內河裡那些青魚鯉魚魚籽可以比的;魚籽富有營養,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等,而不是我們小時候道聽途說的吃了人會變笨——事實上,我吃了那麼多魚籽,確實也沒變笨,而俄羅斯的鱘魚魚籽醬,全世界聞名。早在19世界,俄羅斯就認為,魚籽醬是最好的食物。不過,據說魚籽膽固醇較高。

我姑娘如今也愛吃魚籽,但她再也不用像我小時候似的要和弟弟們爭搶。在北京,我買淡水魚時總是儘量挑帶籽的,回家拾掇好,做好,她只要翻開魚肚,就可以完整地挖出一塊魚籽來。回老家,有魚籽也總是給她留著,誰讓她年齡最小又愛吃呢?

魚籽的生命力其實很強的。舊說千年草籽萬年魚籽,江南故鄉舊時未曾汙染時,隨便地上挖條溝,春水漫過,經過酷夏,到了秋冬,蓄水漸少,但溝渠裡邊,卻多了許多魚蝦!傳言都是滄海桑田變化之故。過去的魚籽遇上合適條件,成活了。我雖然未有見過科學研究成果,但這樣的場景,卻在我童年和少年時代,留下了至深的印象。我一直說,未有見過此種過程的,不能奢言魚米鄉。

也有朋友曾經跟我說,魚籽既然有這樣強大的生命力,你們還這樣吃它?不覺得殘酷麼?

我笑笑,回答說,其實這不過是萬千世界的生物鏈而已,無需太過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