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一支被突然袭击的军队为何能快速挖好战壕进行反击?

在二战中,一支被突然袭击的军队为何能快速挖好战壕进行反击?首先士兵的工兵铲很好用,熟练的老兵几分钟就可以挖好堪用的单人掩体,后面再不断的完善,使之更安全、更隐蔽、更舒适,这个过程就可以很长了,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

在二战中,一支被突然袭击的军队为何能快速挖好战壕进行反击?

日苏诺门罕战役时一支日本骑兵偷袭后被苏军包了饺子,日本老兵用钢盔就短时间内挖了战壕,并打退了苏军包括坦克在内的多次进攻。当然,这批鬼子最终被全歼了。中国解放军在土工作业的巅峰时刻的还是淮海战役时期,对面国军的工事很完备。一开始硬啃解放军损失很大,但是中野九纵几个战士在一次突击中撤不回来了,于是就地挖个人掩体固守,居然坚持了很长时间安全撤回。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秦基伟受启发开始玩战壕掘进战术,然后推广全中野,一下把国军最强大的黄维兵团给击败了。

在二战中,一支被突然袭击的军队为何能快速挖好战壕进行反击?

对步兵而言,射击,拼刺,投弹,爆破与土工作业是最基本的要求。普通士兵都要带工兵锹等土工用具。解放军常说三尺长的工兵锹是敌人强大火力下的求生利器,轻装时宁可丢了食物与备用衣物都舍不得丢了它。相关条令条例中对多少分钟挖出一个卧射,跪射,立射简易掩体都是有要求的,成排,成连,成营的士兵把独立的散兵坑连接,就是战壕。在于敌军遭遇的时候,掩体不需要多深,挖半身足够就行,找个弹坑都能用,卧倒之后用工兵铲铲出足够架枪的土就够,不过大规模遭遇的话先挖半身,够架枪接下来有时间的话加高加固堆土,方便架枪。

在二战中,一支被突然袭击的军队为何能快速挖好战壕进行反击?

之后加深阵地,形成可以弯腰行走的”壕“,接下来有时间有资源的话用沙包加固关键点,沙包之后用铁皮或者木料形成长期结构,稳定战壕,接着逐步将浮土替换成沙包。然后用直角转弯,隔断和防炮洞增强炮火防御力,最后时间充裕而且有需要的话的话,钢筋水泥形成永备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