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一支被突然襲擊的軍隊為何能快速挖好戰壕進行反擊?

在二戰中,一支被突然襲擊的軍隊為何能快速挖好戰壕進行反擊?首先士兵的工兵鏟很好用,熟練的老兵幾分鐘就可以挖好堪用的單人掩體,後面再不斷的完善,使之更安全、更隱蔽、更舒適,這個過程就可以很長了,從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

在二戰中,一支被突然襲擊的軍隊為何能快速挖好戰壕進行反擊?

日蘇諾門罕戰役時一支日本騎兵偷襲後被蘇軍包了餃子,日本老兵用鋼盔就短時間內挖了戰壕,並打退了蘇軍包括坦克在內的多次進攻。當然,這批鬼子最終被全殲了。中國解放軍在土工作業的巔峰時刻的還是淮海戰役時期,對面國軍的工事很完備。一開始硬啃解放軍損失很大,但是中野九縱幾個戰士在一次突擊中撤不回來了,於是就地挖個人掩體固守,居然堅持了很長時間安全撤回。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秦基偉受啟發開始玩戰壕掘進戰術,然後推廣全中野,一下把國軍最強大的黃維兵團給擊敗了。

在二戰中,一支被突然襲擊的軍隊為何能快速挖好戰壕進行反擊?

對步兵而言,射擊,拼刺,投彈,爆破與土工作業是最基本的要求。普通士兵都要帶工兵鍬等土工用具。解放軍常說三尺長的工兵鍬是敵人強大火力下的求生利器,輕裝時寧可丟了食物與備用衣物都捨不得丟了它。相關條令條例中對多少分鐘挖出一個臥射,跪射,立射簡易掩體都是有要求的,成排,成連,成營的士兵把獨立的散兵坑連接,就是戰壕。在於敵軍遭遇的時候,掩體不需要多深,挖半身足夠就行,找個彈坑都能用,臥倒之後用工兵剷剷出足夠架槍的土就夠,不過大規模遭遇的話先挖半身,夠架槍接下來有時間的話加高加固堆土,方便架槍。

在二戰中,一支被突然襲擊的軍隊為何能快速挖好戰壕進行反擊?

之後加深陣地,形成可以彎腰行走的”壕“,接下來有時間有資源的話用沙包加固關鍵點,沙包之後用鐵皮或者木料形成長期結構,穩定戰壕,接著逐步將浮土替換成沙包。然後用直角轉彎,隔斷和防炮洞增強炮火防禦力,最後時間充裕而且有需要的話的話,鋼筋水泥形成永備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