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I能美工廠200億賣給JOLED,改造為印刷式OLED製程,2020年量產出貨

2018年6月26日,日本印刷式 OLED 面板廠商 JOLED 對外發布消息稱,將在 2018 年 7 月 1 日於日本石川縣能美市設立“JOLED 能美事業所”,地址位於 Japan Display Inc(JDI)於 2017 年 12 月停產的能美工廠,是JOLED 將透過最大股東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以 200 億日元的價格向JDI收購而來,本次收購將於 6 月 29 日完成。

另外,JDI 於 26 日發佈新聞稿宣佈,已和 JOLED 簽訂合作基本契約,JDI 會在 6 月 29 日將所持有的所有 JOLED 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且會在知識財產權、生產技術領域進行合作。JDI 將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後,對 JOLED 的持股比重將自現行的 15% 提高至 20%。

JOLED由JDI、索尼和松下在日本半官方基金“產業革新機構”的資助下於2014年8月成立,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和日本顯示公司分別持有75%和15%的股份,索尼和松下各持有5%的股份。JDI原本計劃對JOLED擴大發展OLED業務提供資金支持,但是由於液晶面板行情低迷,JDI的資金週轉出現惡化,實質上撤回了當初的資金援助承諾,JOLED不得不自行籌措資金。

JOLED為了購買JDI的能美工廠,一直在尋求其中包括了JDI在內的國內外設備及材料製造商等,籌措約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9億元)資金援助,不過由於今年年初蘋果再次對JDI追加廉價版LCD換代機型新機訂單,JDI自身的週轉資金不足,JDI再次退出了此次入資JOLED的計劃。目前看來JOLED應該是找到了資金來源的解決辦法,有能力交付JDI的能美工廠的工廠轉讓金。

JOLED現有的生產基地是原JDI的石川工廠(位於石川縣川北町),每月能生產2000塊面板。此次針對能美工廠的升級改造計劃,JOLED表示除了將最大限度利用能美工廠現有設備外,也將興建新廠房、導入新的生產設備,將成為全球第一座印刷式 OLED 面板量產工廠,最終的目標在 2020 年啟用量產。

能美工廠是JDI去年關停的5.5代LTPS-LCD面板線,基板尺寸為 G5.5(1,300×1,500mm)。JOLED表示接手後,將改造成月產能(以玻璃基板換算)為 2 萬片的印刷式OLED產線,主要面向車用、高端顯示器用中尺寸(10-32 寸)產品。

JOLED的印刷式OLED工藝,是一種把液態發光材料像打印機那樣精密地塗抹在基板上的OLED 面板,最早的樣品報道見於2016年4月19日,JOLED 利用較低成本的“印刷式”技術,試作出尺寸為 20 寸的高分辨率 OLED 面板,其分辨率為 200ppi,同於現行市售的最高端 PC 所採用的液晶面板;該款 20 寸 OLED 面板將成為全球第一款使用印刷式技術所生產的產品。

2017年5月17日,JOLED對外宣佈其21.6寸的OLED面板產品於4月開始提供樣品給醫療用顯示器使用,之後計劃將應用對象擴大至電視、遊戲機等用途。並表示在中尺寸面板部分,印刷式技術將會成為OLED面板的標準。

2017年12月5日, JOLED宣佈對索尼開始供貨量產型印刷式OLED產品,作為醫療器械的顯示器使用,產品規格為21.6英寸,分辨率為38402160(4K,204 PPI),亮度為350 cd / m2,整個面板厚度僅為1.3毫米,重量僅為500克,採用的是“全球首創”的印刷(或者叫溼法制備)生產方式。2018年1月5日,JOLED宣佈向華碩提供了4K OLED樣品,用於專業顯示器。在隨後的2018 CES展中,華碩展出了採用JOLED面板的顯示器。

JOLED最主要的設備和技術來源都是來自索尼和松下,在成立時兩家公司將其OLED面板研發部門都注入到了 JOLED中,也為JOLED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索尼對OLED技術的研究始於1994年,松下則在在2008年時已經在其位於日本本土的面板工廠進行了 OLED的前期生產準備。

不過雖然索尼和松下都在OLED大尺寸顯示面板量產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嘗試,並且也曾嘗試利用松下的姬路工廠面板線作為合作主體一起量產OLED產品,但是由於當時OLED大規模量產技術不成熟,兩家企業最終在量產技術上走向分歧。

並且由於當時用於印刷用的OLED發光材料遲遲得不到突破,雙方只能利用印刷加真空的方式試作樣品,並且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所有的OLED材料和試製品完全報廢,最後兩家終止了合作。後來隨著三星在蒸鍍OLED量產技術上的突破,OLED取代LCD顯示成為趨勢。索尼、松下將OLED顯示面板部門注入JOLED,以期抓住OLED顯示發展的快車,重振日本的面板業。

為了更有效的發揮JOLED合作各方的優勢,JOLED 決定採用印刷式技術作為未來產品的方向,其中JDI和索尼提供LTPS背板技術,索尼和松下則提供OLED成膜技術、封裝及畫質優化與驅動技術。由於印刷技術的初期投資負擔小、材料耗損也少,製造成本有望較蒸鍍式低 2-3 成,因此 JOLED 計劃以價格競爭力為武器,扳回劣勢。

目前行業中,對印刷式OLED技術的最大影響因素,已經不是當年印刷技術難題。李星從產業鏈得到的資料顯示,隨著印刷設備的技術進步,不管是設備的汙染源處理與屏蔽,設備印刷精度,印刷材料的兼容性等,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未來再有更多測量與控制傳感器加入的話,印刷設備的控制精度與工藝參數極限,都有可能追平蒸鍍式OLED製程。

那麼影響印刷式OLED技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呢?據李星從行業中瞭解到的信息,仍然是OLED發光材料單體配方與處理工藝!目前行業急需提高OLED單體材料的抗水氣汙染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如何把OLED單體制作成帶有水氧阻隔封裝的納米粒子,並具備良好的墨水分散性能,又不會在印刷過程中損壞水氧阻隔封裝,也成了行業研究的最終目標。一旦這種OLED單體材料技術取得突破,OLED行業將迎來另一個產業增長爆發期,有望成為未來二十年內最具性價比的面板產品。

目前除了JOLED外,韓國的LGD、三星,中國的京東方、深天馬、華星光電等,都在對印刷式OLED技術進入投入,以圖研發出能用於中尺寸專業顯示領域如車載、醫療、工控、監視器類的產品,並把技術複製到高世代的電視面板產線上,以比LCD技術更低的成本來生產OLED電視產品。

不過由於OLED單體技術主要由德、美、日三方掌握,印刷設備技術也主要由美國企業掌握,實際上,這種技術提供地與量產地分處互相隔離的市場狀態,已經嚴重拖後了印刷式OLED、甚至整個OLED產業的發展進度。

現在看來,如何能消除各方的戒心,取得當年如全行業免費共享LCD技術與專利一樣的共識,一起努力讓OLED產品普惠全球市場,從而刺激智能社會的經濟快速發展,將是下一階段整個面板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