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今年的金融界都是一派“清熱解毒”的景象:資管新規、“去槓桿”運動、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最受傷的可能是銀行了,最近半年港股市場的內銀股都處在橫盤整理當中,且從上週開始就一路下挫,國內四大行都已經下探至半年來的新低。

不過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同是金融行業,保險公司似乎就過得比較舒坦,疊加了多個利好因素,保險股是否已經開啟了長期的慢牛行情?下面咱們來聊聊保險行業那些事。

一、保險需求基本面向好

保險公司過去給人的印象似乎總跟“死纏爛打、騙人錢財”沾上邊,相信你也沒少受到他們的騷擾,但最近幾年呈現的卻是另一翻景象。大量內地人蜂擁赴港買保險不說,內地保險公司保費一直快速增長,保險代理人地位也得到提升,保險似乎從遭人詬病變成了倍受歡迎的“香餑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轉?這裡面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原因。

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應該是中國人有錢了,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我們開始大步跨進消費升級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消費者對於生活質量的提升有著強大的需求,同時使得更多人有能力去謀劃未來,比如,讓家人享有更好的醫療,讓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給人身和財產更多的安全保障,這些需求,保險都無一例外的滿足了。這是主動的原因。

而被動的理由則更為明顯了。儘管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會保障制度並不完善,貧富懸殊。僅有的社保基金、養老金等,面對這麼大的人口基數,面對迅速到來的老齡化,顯然是“錢不夠用”,何況多年來傳出“社保窟窿”、“養老金黑洞”等負面新聞,讓大家都不由得擔憂自己的未來。

更現實的是,現今社會的生活成本高企,比如醫療費用,看個小病就得好幾百,要是大病,更不可想象,還有子女的教育開支,如果要求高點送孩子出國留學,沒有個百八十萬的銀子,恐怕都是空想。如此種種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不依靠保險的話,你能怎麼辦?

所以,保險在這個階段迎來需求基本面向好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用數據加以證明。

如下圖所示,在2014~2017年四年間,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為8.44%,基本保持著穩健增長趨勢。

從消費支出結構看,2017年三季度的數據顯示:

以食品和衣物為代表的物質型消費增速僅為3.89%和0.73%;

以醫療保健和娛樂教育為代表的服務型消費增速分別為11.26%和8.43%,

後者的增速遠高於物質型消費,這表明當前我國正逐步邁入消費升級時代。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保險產品的社會需求主要取決於社會結構,中產階級的人口規模和財富資產,這部分人是購買保險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客源。

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人數達到1.09億人,佔全國成年人口的11%,財富規模達到7.34萬億美元。預計未來5年,中國財富仍將繼續以9.4%的速度逐年遞增。

以此類推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級人數將達到1.71億人,中產階級財富將達到11.5萬億美元。中產階級人數和資產的提升將為保險市場提供廣闊的增長空間。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二、負債端增長

從資金的募集和使用角度分析,保險公司的資金可以分為負債端和資產端,負債端可以簡單理解為保費的收入,而資產端則是保險公司的對外投資,比如購買國債、股票等。

在保費收入方面,我們看到增速在2011年觸底後快速上漲,在絕對值上,6年來已經翻了一番有多。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同時,全國保險密度在2016年末達到2241.83元/人,較2011年末增長超過1倍。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儘管進入2018年,1~4月保費出現負增長,但跌幅逐漸收窄,進入5月,形勢好轉。截至6月19日晚間,9家在滬港兩地上市的保險公司都已公佈2018年前5個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如下圖所示: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了人保集團(1339.HK)輕微下跌,其他險企都錄得增長。

4月末,央行發佈的資管新規也為保費增長再添一把火,新規的主方向是降槓桿去風險,同時要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90天內理財產品要停售,理財產品淨值化,這些規定都使得原來流入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回吐,這些資金大多都追求穩定收益,進入保險領域就是相對好的選擇。

加上去年出臺的購買稅優健康險可以抵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儘管可以抵稅的金額有限制(2400元/年),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利好這些險種。

和發達國家項目比,中國的保險市場發展潛力依然很大。截止2016年底,我國的保險密度(人均保險費額)和保險深度(保費與GDP之比)仍僅為329美元和4.2%,距離同期全球保險市場689美元的保費密度和6.2%的保費深度還存在不小差距。和發達國家(地區)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如下圖所示: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此外,從我國當前居民家庭當中的金融資產配置比例來看,保險資產的配置佔比僅2%左右,相較發達國家中,美國32.6%和日本26.8%來說差距明顯。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而將這些市場潛力切切實實地化為保費收入,保險行業代理人數的高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15年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取消以來,代理人數量就一直呈現爆發式增長,2017年更是突破700萬人,相比2014年規模翻了一倍。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國民對保險需求還在持續釋放階段,保費也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增長,這為保險公司的資產端帶來了強大的現金流,對保險公司的營收也是長期利好。

三、資產端增長

保險公司的實際盈利主要來自保費收入加上實際投資收入與未來實際成本支出之間的差異。具體可分為“三差”,即利差、費差、事故差(壽險業稱為死差)。另外,還有退保費差,不算是盈利模式,卻也是利潤來源之一。

① 利差:在保險期間內,保險公司實際要支付給保戶的保單價值的利息與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之間的差異。這項收益類似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但又有很大區別,主要是保險合同往往是幾十年甚至終身的長期性合同,支付給保戶的利息率既有固定的,也有浮動的,同時投資收益率是波動的,且不確定。

對於銀行業來講,無論利率怎麼波動,利差一般都為正。而保險公司各年度中有可能出現利差損,特別是對於保證利率過高的固定利率保單,會存在長期的利差損而成為虧損保單。

因此,衡量保險公司利差收益時,要考慮保險責任期間內長期的保單利息成本和長期的投資收益率。

② 費差:指保險公司在保單定價時,預估的手續費、管理費等支出,並在此基礎上預留一定利潤的定價費用率,與公司經營中實際支出的費用率之間的差別。

③ 事故差(死差):對於壽險主要體現為預估的死亡率、意外及重大疾病發生率,並在此基礎上預留一定利潤的定價費用率與未來實際死亡率、意外及重大疾病發生率產生的賠付費用之間的差異。

對於財險公司,主要體現在預估事故發生率基礎上的定價與未來實際的賠付之間的差異,財險公司這項風險是比較高的。

④ 退保費差:指對於壽險企業,保戶一般存在退保權,保險公司按照保單現金價值退還給保戶的費用。

對保險公司而言,退保本身是存在利潤的。當然沒有保險公司願意賺取這部分利潤,但退保是客觀存在的,並始終佔有一定比例,因此這也是壽險公司的一項利潤來源。

上述幾種“差”中,利差是最重要的,也是保險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

1999年保監會調低預定利率至2.5%,使得保險公司給予投資者的利息成本降低,保險公司財力雄厚,在投資市場上是較有主動權的,他們的投資項目都相對穩妥,主要有以下幾類:

1. 購買國債和企業債

保險公司購買國債是其重要的投資渠道,受到國家政策保護,個人國債5年期收益5%的話,保險公司就能拿到10%。保險公司可以直接參與比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大型基建項目的企業債,期限長,收益高。除此之外,可轉化債、次債保險公司也會適當參與。

2. 購買股票

雖然保險資金以安全為主,但國家規定保險公司可以少量參與股票和基金的運作,作為大型買方機構有很多便利,可以在一級市場選擇,當然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是有嚴苛的制度限制的,以確保資金安全。所以,保險公司在股票市場的投資多以穩健為主。

3. 大額協議存款

這點上真的是體現了財大氣粗的本性,國內各大銀行都開辦大額協議儲蓄業務,保險公司無疑是他們的VIP級客戶。針對大額協議存款,利率優惠政策和力度不是老百姓能享有的。

4. 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保險公司可以參與國家重點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大型水利工程、電力工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國家建設工程,“京滬高鐵”國家直接允許保險公司參股100多個億。

5. 固定資產投資

比如房地產,而且投資房產的渠道也在拓寬,以前保險公司的房地產投資主要是底商和辦公樓的投資,現在都開始買地搞養老養生基地了。幾個主要的大保險公司紛紛直接買地,比如中國人壽、平安、泰康等都在緊鑼密鼓的參與養老產業,因為這樣可以趕上下一波的競爭,買保險的後續養老服務是個朝陽行業。

6. 其他

保險公司能參與投資渠道越來越多,券商、銀行幹不了的事,保險公司都能玩玩,只是風控要求比較高,投資比例有限制。保險公司入股銀行,自己開銀行,成立基金公司,投PE,開信託公司,投非標業務等都有保險公司參與。券商搞混業經營很難,但壽險業做混業經營很容易,原因在於保險產品吸收的資金具有長期性。

那咱們來看看這幾個投資渠道現在都有什麼變化?

首先說國債,下圖是近兩年以來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走勢情況。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可以看到,自2016年12月收益率水平觸底之後就一路上升,進入2018年後,儘管有所回落,但仍然處在高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走高能為保險公司的投資帶來較好的收益。

其次,我們看看股市,國內的A股目前已經大跌回2016年上半年的水平,尤其是近期不斷髮酵的中美貿易戰等利空影響,股市的下挫非常大。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但換個角度看,不斷下跌同樣也是風險不斷釋放的過程,按照目前的市況,利空因素已經不斷得到釋放,股市正在尋求探底,為日後的反彈打基礎,我們尚無法判斷究竟哪裡是底部,也無法確認何時開始反彈,但等到A股企穩反彈,對保險公司而言就都會是一個利好刺激。

對於其他的渠道,雖然沒有太多的利好因素,但基本面都維持穩定,為保險公司帶來持續穩定的投資收益。隨著保險公司保費的增長,會有更多的資金做對外投資,投資收益也將水漲船高。

四、保險業正本清源,迴歸正軌

相信大家對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寶萬大戰”還記憶猶新,當時的寶能集團通過旗下的前海人壽公司,動用大量的保險資金購入萬科股票,短短的時間就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進而引發了萬科管理層的強烈對抗,同時安邦保險和恆大也來插一腳,火星四射。

王雅媛:我是保險股,我不慌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保監會重拳出擊,對前海人壽做出處罰,時任前海人壽董事長姚振華被撤銷任職資格並禁入保險業10年,大戰以寶能落敗告終。

今天我們不是要討論“寶萬大戰”的成敗,而是講一個基本的常識性問題:保險公司的本質屬性應該是什麼?

從保險出現的那一刻起,本質屬性就是對抗風險、有所保障,這個屬性直到今天都是如此,也不應該有所改變。

為什麼要處罰前海人壽?

就是因為它把保險的屬性變為成了赤裸裸的賺錢機器,利用高收益承諾的萬能險,大量集資,然後為了兌現承諾,就大膽冒險地去追求短期利益,如果放縱這樣的行為,對金融系統、實體經濟、社會公眾來說,都會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所以國家出手制止這種短期的冒險行為,本身就是一個正本清源的做法。我們看到,過去幾年喜歡冒險玩弄資本的保險公司,都被處以重罰,前海人壽就不說了,同樣的例子還有安邦保險。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保險界去除“毒瘤”,還保險業健康成長的環境。

國家允許保險公司對外投資,但是不希望看到過分追求短期收益而不擇手段的行為出現,所以對於保險公司而言,穩健的投資應該是長線的,無論是債權還是股權投資,都應該同時強調安全和收益,兼顧社會公眾利益。

五、結語

我們國家保險行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保險同時也是一個兼顧社會民生的行業,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安全邊際高,出現虧損的可能性低,長期來看,這將是一個持續的慢牛行情,對於長線投資者而言,保險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經過去年的大漲,保險股都已出現了較大的回調,股價已經具備相當的吸引力,投資者可以多關注龍頭以及具備成長性的保險公司,比如龍頭中國平安(2318.HK)、中國人壽(2628.HK)、中國太平(0966.HK) 等。

本文由【華盛通app-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服務平臺】特約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