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美团流血上市,古典互联网的巨头们真的感觉到刺骨的寒意了?

6月21日,小米正式通过上市聆讯。美团、映客、同程艺龙、华兴、斗鱼、腾讯音乐、猎聘、创梦天地、同程艺龙等一批明星公司也即将IPO。港股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盛宴。

近期安永公布的一项新股调查报告也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证券交易所新股上市数量居全球首位。但引人反思的是,今年上半年有98只新股,比去年增加44%,IPO宗数创同期新高,集资额则为502亿港币,比去年跌了8%。

与此同时,据港媒《香港信报》报道,小米首日只录得45.52亿元孖展认购,以在港公开发售集资额23.98亿元计,相当于超购仅约0.9倍,为自去年9月新经济新股热潮开展以来,首日招股反应最冷淡的一只。

路透社也援引知情人消息称,美团港股上市目标筹集40亿美元,由于港股至少出售10%的股份,这意味其估值最多为400亿美元,比早前传闻的600亿美元缩水了三分之一。

市场估值冷暖自知

今日,香港《经济日报》援引两家券商的消息称,小米IPO认购的第二天,券商预留保证金贷款减少约17亿港元。报导援引了14家券商的数据,到目前为止,累计借出的保证金贷款约为97亿港元,相当于超额认购3.1倍。业界普遍预期小米最终或仅超购约5至10倍,冻资约240亿元。

不久之前,雷军也曾经谈过小米的估值问题,“很多人问我到底是给小米腾讯的估值还是苹果的估值,我说我要腾讯乘苹果的估值,因为小米是全能型的。”甚至一度传出风声,小米市场预期估值区间在700亿-1000亿美元。

2014年,小米宣布F轮融资11亿美元的时候,公司估值就达到了450亿美元;现如今,如果不考虑投资人超额认购的情况,按照发行价区间,小米公司的市值范围也已经出炉:539亿美元到698亿美元之间。

市值大幅缩水不说,4年时间过去,小米从450亿美元到如今的市值范围,年化收益增长幅度实在不大。

小米美团流血上市,古典互联网的巨头们真的感觉到刺骨的寒意了?

再来说美团。

2017年10月,美团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300亿美元。算上这轮融资,美团已经将近融到了 563 亿人民币,从 2010 年成立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 7 轮融资和 1 次战略投资。这次的大手笔融资也被业内看作是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此次,美团IPO的筹集目标是40亿美元,但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该公司仍在亏损,并依靠烧钱的商业模式来推动业绩增长,可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即便按照上文所述的400亿美元,比之之前的估值300亿美元,美团的处境也只比小米好一点。但到其10月上市,还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

对于映客来说,2017年9月,宣亚国际发公告称作价28.95亿元收购映客约48%股权,12月又公告停止收购映客。以收购时的价格来说,大概估值在60亿美元左右。在其最近上市的消息中,映客IPO将募资约15.6-23.4亿港元,给出的估值是97-121亿元港币(即80-100亿元人民币)。

对比下去年同在港股上市的阅文集团,当时阅文预计募资46.8亿到62.4亿港元,出让15%的股权。但最终,公开发售获大幅超额认购,超购624.95倍,且因为参与资金众多,阅文集团中签率仅为万分之十六。

各种冷暖,上市的众多古典互联网巨头只能自己品尝了。

毕竟,对于这些巨头来说,市场估值已经居高不下,能在这个多少有些尴尬的阶段快速出手的财务投资人并不多。最常被提及和想到的无外乎固定的几家,也都身在局中,再拿一轮钱并不那么容易。如果融资环境持续恶劣,那么估值面临调整也为未可知。

更关键的是,公司尚未盈利,谁又来继续接盘?相对来说,港股上市还算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A股有门槛,美股卡得紧。

唇亡齿寒的一级市场

几年前,高榕资本的高翔曾说过,每当冬天来临,就会有:张颖同志内部发言流出,王冉同志发文跟上,包凡同志总结陈词……其它同志默默转发。

而如今,易凯资本CEO王冉再次发出警告,国内一级市场的资本寒冬才刚刚开始。

“与去年同期相比,我们判断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至少减少50-60%,甚至可能减少70%-80%。受其影响,我们预计中国一级市场的估值水平半年内会普降30%,个别之前泡沫比较严重的领域甚至可能会下降50%以上。”他在接受i黑马采访的时候说道。

一级市场基金募资困难的影响会逐渐传导到融资企业身上,这就意味着“资金源寒冬”来临。

王冉也给出了自己的论断:我们预计,未来三到六个月,一级市场的估值水平会普降30%,某些之前估值比较“疯狂”的领域估值水平甚至会下降超过50%。

就IT桔子给出的上半年融资报告来说,相关的趋势也比较明显:投融资事件相对变少,投资人变得相对保守,中后期项目吸金能力更强:

小米美团流血上市,古典互联网的巨头们真的感觉到刺骨的寒意了?

以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商汤科技来说,2017年7月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同年11月又获得了高通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2018年4月获得6亿美元C轮融资,5月底又宣布获得6.2亿美元C+轮融资。

另外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拿国家队和产业基金的融资

比如昨天刚宣布5亿融资消息的思必驰,其领投方就是元禾控股、中民投领投,深创投、富士康、联发科。同样在这两天完成A轮追加融资的视见科技,其A轮以及追加融资的投资方分别为深创投、招商局创投。

相对的,如果在“寒冬”时刻,上述两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话,一部分企业真的就可能被“冻伤”或者“冻死”。

更多的创业者怎么办?

巨头和明星企业尚且不易,更多的创业公司前路又在何方?

一、价值回归。峰瑞资本的李丰就谈及,钱会慢慢地流向那些看起来估值合理,有确定的盈利预期,并且具有合理或较好增长性的中小公司。那么,大家就不需要刻意追求估值,追求风口,找到更加符合经济结构的价值增长,关注企业内生的价值。

二、现金为王。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了。但实事求是地讲,一个细分市场里谁先把下一轮融资完成,谁就可以率先发展一步,也可以直接把难题扔给自己的竞品。当然,在此基础之上,要给自己的下一轮融资操作和完成留出足够长的时间,融资额需要至少可以支撑你正常运营到2019年底。

三、技术创新。用阿里副总裁刘松的话来说,从2018年开始,全球科技会进入一个加速创新与集群效应的“寒武纪”时代,AI产业化就是未来的商业机会。

他给的建议是,对于公司创始人而言,最需要转变的观念是,技术要变成公司发展的全新维度,以技术模式塑造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创业者在所在领域遇到了瓶颈,遇到了同质化的竞争,那么应该去叠加一些技术。

毕竟,未来的增长一定是来自于新的交叉和新的变量,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all in了所有人,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也可以all in所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