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的希特勒為什麼可以通過選舉當選總理總統兼任元首?

歷史SHOW

希特勒1933年當上總理,以及後來把總理、總統、三軍統帥職位合為一體由他一人擔任,是多種因素疊加造成的。

首先要明確,希特勒當上總理,並非是“德國人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當時德國的政體,不是總理候選人的直選制。就是說,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而是先舉行議會選舉,再由佔議會多數席位的黨單獨或聯合組閣。

不妨從頭說起。

希特勒1919年加入納粹黨。1921年在黨內競爭中獲勝,出任黨主席。1923年他發動了慕尼黑啤酒館暴動,這是他攫取政權的第一次嘗試。但未成功,並因此入獄。在獄中他寫了《我的奮鬥》第一部,表明了反對民主政府、仇恨共產主義和猶太人的立場。

在不短時間裡,希特勒和納粹黨影響很小,人們如果談起,“除非是當作笑料”。在1928年5月20日的選舉中,納粹黨在全部3100萬選票中,只得了81萬張,在國會491個席位中只佔12個。社會民主黨得到900多萬張選票,在國會中佔153個席位。

這一年,納粹黨的黨員是10.8萬人。

變化發生在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來襲,舉世哀鴻遍野、一派慘狀。相比之下,德國要加一個“更”字。此時德國的工商金融界寡頭們,急於物色一個強有力的人物組閣執政。其中的不少人看上了希特勒,成為其支持者。這成為納粹黨迅速壯大的關鍵性力量。

在這前後,希特勒做了三個方面的事情。第一,他在1924年底出獄後兩個星期,就馬上拜訪了巴伐利亞總理赫爾德博士,“極其誠懇”地表示今後一定循規蹈矩。赫爾德對自己的司法部長說,“這頭野獸已經馴服了”,“我們現在不怕放鬆鎖鏈了”。於是撤銷了取締納粹黨及其報紙的命令。《第三帝國的興亡》作者夏伊勒評論說:“犯了這個致命的判斷錯誤的德國政治家有不少,這個巴伐利亞總理是第一批(但絕不是最後一批)中間的一個。”從此,希特勒改變了自己攫取權利的策略,其中就包括博取當權政治家的信任與支持。第二,爭取、拉攏以獲得陸軍的支持,最重要的舉動,一是將納粹組織滲透到陸軍內部;二是處死納粹衝鋒隊首領羅姆以討好陸軍上層。第三,希特勒並不甘心做工商金融界寡頭的“玩偶”,他的目標是當主人。他開始有計劃地會見這些寡頭。夏伊勒說,“事情很顯然,希特勒在最後努力奪取政權的時候,已經得到相當大的一部分德國企業界的大量經濟支援”。

1930年3月,德國社會民主黨最後一任總理繆勒,由於在失業保險金問題上與各政黨達不成一致而辭職。在當年9月舉行的新議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640萬張選票,從國會中排第九的最小黨一躍為議會第二大黨。這是希特勒做夢也沒想到的。

不過,此時雖然希特勒已然羽翼豐滿,但也還沒到可以一步登上權力頂峰的時刻。1932年,他與興登堡競選德國總統,失敗。後來,德國又出現了巴本和施萊徹爾兩任短命總理。


(興登堡)

1933年1月30日,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


(國會縱火案)

1933年2月,發生了“國會縱火案”,史學家們基本認為幕後策劃者是納粹黨。結果是德國共產黨被取締,1.8萬名德共黨員被捕入獄。3月,納粹黨迫使國會通過法案,將國家一切權力授予希特勒。

8月,興登堡去世。在軍隊支持下,希特勒以“元首”的名義,行使總理、總統、三軍統帥的權力。就此,希特勒實現了對德國所有最高權力的掌控。

再簡單概括一下。

一戰的失敗,使德國大大衰落。世界性經濟危機又進一步雪上加霜。選擇一個“鐵腕人物”統領德國,既是民間,也是工商金融寡頭,甚至軍隊的渴求。這是大勢。

希特勒的煽動性,“不按常理出牌”,以及改變謀略和陰謀加暴力的手段,是納粹黨與他本人走向權力中央的內部因素。

德國不止一批的政治家的判斷錯誤、軟弱、放棄原則,是希特勒勝出的重要因素。

但不管怎麼說,歷史已經把希特勒釘死在恥辱柱上。他不但給世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害,也給德國人民帶來了泯滅不掉的噩夢。

所有對希特勒的美化,都是對整個人類的大不敬。

這兩天,德國又傳來消息,判決一個90多歲的納粹分子必須入獄。這是正義的判決。

(圖片來自網絡)


一老沈一

這個提問,包括問題下面那兩句解釋性的文字,都是完全錯誤的,只能說明提問者對當時德國的情況完全不瞭解。第一,希特勒當總理不是選舉出來的,是興登堡總統任命的。第二,希特勒的官方稱呼,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總統”二字。

首先,希特勒並不是通過選舉當上的總理,但他創建並擔任黨魁的納粹黨,是通過選舉成為第二大黨從而登上政治舞臺的。先是因為有納粹黨的勝利,然後才有希特勒的勝利。1932年,希特勒參選德國總統,但是敗給了興登堡。在同年7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贏得了37%的選票共230票,成為得票最多的單一政黨。雖然如此,納粹黨依然沒有獲得組閣所需的等於或多於293票,也沒有聯合政府。11月再次舉行的國會選舉中,希特勒已和德國的另一個右翼黨形成了聯合。雖然兩黨的得票數總共只有250票,依然沒法成立政府。但最多的票數,已經使希特勒處在一個比任何一個其他政黨領袖都有利的位置。

加上納粹成功的宣傳、希特勒個人的演講魅力,他已經成為一個在德國大眾中極受歡迎的政治家。希特勒受到當時德國人民的歡迎,有其政治經濟和歷史的原因,不是在這裡幾百字能說清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85歲的總統興登堡,不得不於1933年1月30日同意並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所以,希特勒當上總理,並不是如題目所說的那樣,是德國人選出來的。要說德國民眾一票一票選了希特勒當總理,完全是想當然。

1934年8月1日,已經由納粹黨掌控的國會頒佈了一項法令,稱在總統死後,總統辦公室將被取消,其權利和工作任務,將與總理辦公室合併。第二天,興登堡去世。就這樣,希特勒當上了德國的最高領導人,其官方稱呼是“總理和元首”,從來沒有被叫過“總統”,這還是有區別的。既然是國家元首,加上這時納粹黨在德國早已一家獨大,希特勒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三軍統帥。由此可以知道,希特勒的總理和元首,並不是民主選舉出來的。


世界真的很大

希特勒是在1933年先成為德國總理的,但並不是通過選舉,而是由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的,而事實上興登堡並不想任命希特勒當總理。希特勒後來利用政府機構鎮壓反對勢力,迅速實現獨裁統治。

實現了具體過程如下:

1.當時德國在1918年一戰戰敗後,結束了王朝統治,實行共和制,也就是我們說的“魏瑪共和”。當時的憲法規定:國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由“普遍、平等”選舉產生的黨派代表議員組成;總統是共和國的代表和國家元首,掌有很大權力,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同時,魏瑪憲法53條規定,政府內閣未獲得選民50%的選票時,總統可以自行指認總理,限制性條件為,指認的總理必須得到國會的認可(不超過50%的議員反對)。

2.1930年,興登堡不經議會商議委任海因裡希·布魯寧為德國總理,並從此開始了總統內閣制,在這個制度中內閣總理只向共和國總統負責,不向共和國議會負責,這標誌著德國由議會制過渡到了獨裁製。

3.1932年,德國進行新的總統選舉。希特勒代表民社黨(也就是納粹黨)參選

。但是最終希特勒沒有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獲票率為36.8%),未能當選總統。最後當選總統的仍然為興登堡(獲票率為53%)。

4.於是希特勒瞄準了總理的位置。納粹黨在這次選舉中獲得了1374萬張選票,獲票率為37.4%,在在國會608個席位中擁有了230席,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這為希特勒日後成為總理提供了保障(總統指認的總理必須得到國會認可,納粹黨是第一大黨,勢必要保證希特勒上臺)。

5.興登堡並不欣賞希特勒,他先後任命他的親信帕彭和施萊謝爾為總理,但都沒有獲得議會認可。而此時,共產黨在議會的席位日益增多,保守派擔心日後會引起共產主義革命,便想拉攏納粹黨共同對抗共產黨。於是帕彭、希特勒與國家人民黨主席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達成協議,希特勒擔任總理,帕彭為副總理,國家人民黨成為執政黨。

6.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當時興登堡已經86歲,很多事都力不從心,很多政令都收到希特勒和他背後的黨派的影響與授意。1933年2月1日,在希特勒政府授意之下,興登堡宣佈解散國會,並定於3月5日重新舉行選舉。2月28日,根據希特勒政府的建議,興登堡頒佈緊急法令,廢除了魏瑪憲法中有關人身、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的一切條款。

8.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1934年8月2日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廢除總統制,成為德國元首,總攬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於一身,公開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

PS:希特勒當時在德國還是有民眾基礎的。一方面德國人還是比較認可他的,希特勒的思想和發展理念符合當時德國的訴求,另一方面希特勒本身的能力也是出眾的,他的演講和組織能力給了他很大的幫助。

我們先看一下當時德國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德國人的訴求是什麼。

1914年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11月德國宣佈戰敗。德國戰敗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訂《凡爾賽條約》,該條約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將戰爭的責任都推給了德國,大家也都知道,戰敗國肯定會受到嚴厲的經濟和軍事制裁。於是,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同時,德國還要賠償32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外加每年5億美元的利息;出口產品被徵收26%的額外費用,喪失所有海外殖民地。(大家有沒有覺得條款很眼熟,嗯,打了敗仗的只能任人宰割~)

這就導致德國人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一落千丈,再加上當時的經濟危機,德國的失業人口有600多萬,臨時工有400多萬,幾乎有一半的人口急需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而希特勒在參選發表演講的時候,第一個就提出要解決德國就業率的問題(當時德國的失業率超過20%)。希特勒通過種種努力使失業率下降到了2%,於是德國民眾都很支持希特勒。而且希特勒在德國經濟發展上做了很多的努力,確實改善了德國民眾的生活。

再加上希特勒演講能力出眾,有很多民眾支持他也就不足為奇了。


萌寵吃貨小七

希特勒當上總理是納粹黨徒拿著刀棍逼著選民搞上去的,不選希特勒就揍你丫的,你選還是不選呢?希特勒實際上沒有選上總統,因為根本就沒選,何來的當選,德國乃議會制國家,政府的實際權力在總理手裡。興登堡死後,還是老辦法,國會不通過希特勒作為國家元首的議案連尿都不給出去拉。加上一戰後,戰勝國(美英法等)壓榨太狠,國內經濟始終處於奔潰,失業率高居不下。希特勒扇吧扇吧,看過希特勒演講視頻,那激情和口才,完全是一傳銷組織者的水平,基本全德國人都給扇吧起來了,連躺在墓地裡都給他扇吧的要爬起來了。國會內外內外交困,沒辦法!所以希特勒上臺後為了漂白自己,首先就把衝鋒隊收拾了


用戶63989675526

是日耳曼民族選擇了他。希特勒先生出身普通公務員家庭(德國),父親酗酒成性,經常毆打年幼的阿道夫,童年是在搬家和換學校中度過的。後來阿道夫為了畫家的理想去了維也納,考試時被嘲笑,一度淪落街頭,還進過收容所。一戰爆發,希特勒先生在戰爭中表現勇敢,獲得鐵十字勳章,還曾經中毒並一度失明。後來一戰結束,當時德國作為戰敗國,需要支付給戰勝國大量的賠款,國內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希特勒先生改組了納粹黨,通過啤酒館政變,不幸的是因為當時一些人的失誤,導致阿道夫被捕。在法庭上,希特勒先生髮表了我有罪,如果為了德國人民幸福奮鬥也是罪的精彩發言,喚醒了沉睡中的德國人民,後入獄。寫出了我的奮鬥一書。


國際莊萬點科技

希特勒之所以在20世紀30年代能夠成為德國元首,是當時的德國民眾需要一個鐵腕的政治領袖,而當時的德國民眾之所以需要一個鐵腕的政治領袖則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經歷一戰戰敗和經濟危機的雙重打擊,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處於崩潰之邊緣,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國民眾迫切需要改變的心理,從而通過合法選舉進而成為集總理、總統大權於一身的德國元首。

上個世紀30年代初,經濟危機席捲德國,德國民眾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德國當時的失業民眾多達600萬人,還有400多萬的臨時工,一戰遺留的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還沒有全部賠償完畢。脆弱的魏瑪共和國根本不能組織有效的應對經濟危機的方式,因而在1932年的德國大選中,希特勒通過自己的演講讓數百萬德國民眾主動的投票給希特勒和納粹黨。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不過當時希特勒還面臨著許多體制內的牽制,特別是來自總統興登堡的牽制。

1934年8月,德國總統興登堡去世,這給希特勒的擴權行動提供了進一步的契機,很快,希特勒就兼任了德國總統,成為集總理、總統職位於一身的德國元首。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在選舉中大獲全勝,與納粹黨宣傳部長戈培爾也有很大關係,戈培爾是宣傳的天才,非常擅長通過文宣的方式進行組織動員,戈培爾在選舉前動員全黨在全德國張貼了100萬張宣傳畫,並同時向民眾散發了800萬份關於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小冊子,其選舉手段較之其他候選人都是非常先進的。當然,戈培爾進行有效宣傳的前提是納粹黨的高效動員機制。

希特勒的領袖效應對當時中國的領導人蔣介石也有很深的影響,蔣介石多次派人赴德國學習德國的體制,中德兩國的密切關係一直持續到二戰初期才結束。


青年史學家

希特勒通過選舉當選總理是事實,德國總統興登堡,總理希特勒,興登堡去世之後總統和總理職權被希特勒合併統稱元首,並非通過公平選舉兼任的!興登堡去世後德國唯一最大政黨,納粹黨選舉總統和總理合併為統稱元首,票數上納粹黨決定了一切,非公平選舉!當時希特勒也除掉很多反對者的聲音!從這事件開始就是德國在納粹黨控制中廢除了民生選舉制!從此納粹德國跟隨著一個人的意志前進,阿道夫~希特勒。


尋未來探天下之為

獨裁專制的流氓無賴政權,所謂的選舉純粹是愚弄百姓的把戲,走走過場而已,糊弄傻逼的骯髒伎倆,沒有一點人權、自由、民主可言,因為它們嗜權如命,所以才獨斷專行,它們與人性文明背道而馳,註定它們壽命不會太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