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權政治下的岳飛

宋代皇權政治下的岳飛

岳飛是兩宋之際著名的抗金英雄,他從普通士兵成長為高級將領,最後慘遭殺害。他的悲劇人生與其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也是宋代皇權政治的必然結果。

岳飛出現的歷史背景

宋朝開國之時,趙匡胤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內部各地有割據一方的藩鎮和尚未歸屬中央的多個小國,外部有勢均力敵的契丹王朝。經過不斷的擴張,契丹政權佔領了燕雲之地,這一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河北和山西北部,具有極高的戰略地位。毫無疑問,此地為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略中原王朝的必經之路,也是宋朝北部邊境防禦的前沿陣地。由於趙宋王朝喪失了燕山山脈等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而契丹人以及後來的女真人一旦佔有燕雲地區,他們就能夠在廣闊平坦的平原地區充分發揮其騎兵作戰的巨大優勢,給新建的宋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正因為如此,為了收復燕雲地區,從宋太祖以後,雖然宋朝派遣重兵駐守北部邊境,但契丹騎兵依然不斷南下侵擾。為此宋朝前期的三位皇帝與契丹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攻防戰,直到宋真宗與遼朝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然而,至北宋末年,白山黑水之間興起的女真族為了反抗契丹王朝的壓迫和剝削,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舉兵抗遼。為了達到抗遼的目的,女真貴族決定聯合宋朝的力量共同對付遼朝,於是雙方之間簽署了盟約,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遼朝。宋徽宗之所以不顧朝廷內外官員的強烈反對,不惜撕毀與遼朝之間簽署了百年的和約,除了他意識到遼朝的力量已經被女真族大大削弱而自己可以建功立業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宋徽宗想要藉機收復宋朝開國以後歷代帝王都念茲在茲的燕雲之地。然而,遼朝滅亡後不久,女真鐵騎便長驅南下,不僅奪回了燕雲之地,還迅速圍困了北宋都城開封,經過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燕雲地區的歸屬問題,無疑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才會出現了宋朝軍民的抗金戰爭,也才湧現了岳飛這樣的英雄人物。

兩宋帝王對武將的防範

另一方面,除了外患以外,通過兵變而登上皇位的趙匡胤面臨的內憂更為嚴重,他深知唐朝中期以來武將權力過重勢必導致皇權的衰落和國家的混亂。為了防止武將擅權局面的再現,不使宋朝成為繼五代之後的又一個短命王朝。趙匡胤採取措施剪除武將勢力,重用文臣。經過宋太宗、宋真宗兩朝的持續勢力,北宋朝廷上下逐步確立了文臣治國的理念和機制,並一直貫穿於兩宋三百餘年的歷史進程之中,此後歷代皇帝幾乎都遵循這種慣例,較為徹底地執行了重文輕武的傳統國策。在宋朝最高統治者“以文治武”政策的不斷打壓之下,武官的權力日漸縮小,即便是在邊防前線的統兵將帥,也會受到來自代表皇帝的各色人等的掣肘和制衡,幾乎難有獨立調兵遣將的權力。而武將們在長期被輕視和防範的政治環境下,逐漸變成了循規蹈矩、怯懦無能、精神萎靡的群體。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宋朝在處理內政和外交這兩個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上採取了“守內虛外”的政策。宋太祖、宋太宗在位時期,對強大的契丹王朝基本上是以積極防禦和有機會就主動出擊相結合的策略加以應對。然而,宋太宗在經過幾次大規模北伐的軍事行動失敗之後,他並未深刻檢討招致失利的原因,而是逐漸形成了“守內虛外”的政策轉變。在他看來,外患並不可怕,是可以得到平息的,而“內憂”才是威脅皇權的心腹大患,實際上就是要重點防範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野心人物”和被壓迫者的反抗。在這種指導思想的支配下,宋朝無論是對遼朝、西夏,還是對金朝、蒙古,基本上都採用分兵防禦的策略,加之宋軍是以步兵為主,因而行動遲緩,機動作戰能力極差,且戰略戰術呆板,戰法極不靈活。在這種情況下,在作戰前線的統兵官員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以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儘管宋朝很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分兵防禦的嚴重危害,但作為最高統治者,宋朝皇帝通常不願集中兵力,統一指揮。其用意無非是擔心文官武將通過征戰而得以位高權重,甚至功高震主。於是便對各級官員尤其是前線將領進行分而治之,以使他們不至於危及皇帝的地位。本來,宋太宗的這一策略就存在莫大的問題,但他的繼任者卻將其視為“祖宗家法”而恪守不渝。幾乎可以肯定,兩宋時期,以皇帝為首的朝廷在外領兵的將帥都採取了極端的防範措施,尤其是對武將。南宋初年,岳飛之被害,既是宋初以來重文輕武政策的結果,也是宋朝歷代帝王“將從中御”,即在宮中操控在外將領措施的犧牲品。

高宗在抗金問題上的左右搖擺

宋室南遷以後,女真貴族為了徹底消滅趙宋王朝的殘餘力量,幾乎是連年南下,不斷追擊以趙構為首的南宋小朝廷。而家破國亡的宋高宗最為緊迫的任務就是如何儘快穩定政權,要達成這個目的,他必須要利用趙家子孫的身份收拾軍心、民心,團結南北各地的抗金力量,共同抵禦金軍的進攻,方能保住並逐步扭轉敗局。面對來勢洶洶的女真騎兵,宋高宗開始幾乎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只能東躲西藏,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更為嚴重的是,南宋政權建立之初,朝廷內部就出現了主戰與主和的論爭,以李綱、宗澤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而黃潛善、汪伯彥等人則主張妥協。作為最高統治者,宋高宗必須運用權術和智謀平衡雙方之間的我爭鬥。正因為如此,宋高宗在抗金問題上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在女真軍事壓力過大之時,他就利用主戰派,而在皇位稍稍穩定之時則重用主和派兵。

然而,隨著宋金戰事的推進,女真佔領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由於金朝軍隊戰線過長,加之騎兵在淮河以南密而江河湖汊地區很難施展開來。相反,由於宋人齊心協力抵禦外侮,因而南宋軍隊卻是越戰越強,使南宋政權迅速得以穩定下來。在這一過程中,宋高宗不得不倚重韓世忠、岳飛等戰將率領軍民在戰場上對敵人殊死搏鬥,尤其是農家出身的岳飛。經過多次與金軍作戰,岳飛收復了被女真人佔領的江南重鎮建康(江蘇南京),將金軍趕到了江北,他也一戰而脫穎而出,岳家軍從此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其後,岳飛又率軍平定了南方各地的各種反抗政府的勢力,如楊么等等,幫助朝廷迅速穩定了當地的局勢。在這一過程中,岳飛通過收編等多種手段快速擴充了兵力,成為南宋初年最為年輕而又手握重兵的將領。經過多次北伐,岳飛率軍打敗偽齊和金朝的軍隊,收復了宋朝的許多失地。此後岳家軍長期率軍駐守長江中游的鄂州,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北伐事業。隨著岳飛戰功的不斷累積,32歲的他便得到了宋朝最高的武官職位--節度使,成為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也使岳家軍在南宋幾支大軍中具有了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高宗與岳飛的矛盾

南宋初年,數量眾多的北宋遺民從北方逃難出來,追隨並維護著重新建立的趙宋朝廷。由於北宋在長江以南地區駐防的軍隊數量不多,因而南宋初年領兵抗金的將領大多來自北方。為了收攬民心、軍心,宋高宗不得不利用收復故土、迎回父兄宋徽宗和宋欽宗為口號籠絡人心。事實上,宋高宗應該是頗具政治頭腦的,其內心並不希望被女真人俘獲的先皇帝回到宋朝,畢竟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相反,岳飛一直言行一致地主張北伐,迎回“二聖”,這種想法及其所作所為顯然與宋高宗之間是存在矛盾的。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岳飛戰功越來越卓著,功高震主的風險就愈益凸現。由於宋朝歷代皇帝對武將的防範和猜忌是根深蒂固的,因而宋高宗從內心並不完全信任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抗金將領,生怕他們位高權重,威脅到皇權。而且,宋高宗、秦檜等人並非真心要恢復故土,而是一直主張與金朝議和,因而一但達成和議,他們勢必要解除這些抗金將領的兵權。而在這些手握重兵的抗金將領中,岳飛是最年輕而又戰功最卓著的,有些時候他並不完全服從宋高宗的調遣和指揮,甚至曾經公然要挾皇帝,多年的君臣相交,使宋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而宋高宗要達到剝奪諸大將兵權的目的,就必然要玩弄權術,於是暗中指使他人誣陷岳飛,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一代抗金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