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疾12」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頑疾12」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頑疾12」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頑疾》一書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作者張宏傑著有《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飢餓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百家講壇》主講人,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本文將為您解答!

「頑疾12」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北宋晚期,貪汙腐敗已經由上至下,遍及整個官場。高級大臣,也常有淪陷者。當然,北宋晚期腐敗普遍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低薪制原因,也有制度崩壞的原因。

宋代腐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低薪制導致的底層官吏腐敗普遍化。到了南宋,低薪狀況加劇,對貪腐的懲罰力度也不斷減弱。與此同時,黨爭越來越嚴重,權力約束越來越弱化,官僚體系也日益呈現整體性淪落。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以高薪聞名。宋代初年,和很多王朝一樣,官員俸祿並不太高。宋初俸祿沿襲北周,名義上俸祿水平大約是唐代的一半,但經常八折發給,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實物而非銅錢,所以總的算起來,俸祿只有唐代的四分之一。


「頑疾12」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宋朝立國方針是崇文抑武。這主要是鑑於五代武人不斷篡位的歷史教訓,但是除此之外,趙匡胤認為,相對武人在地方上表現出的貪婪殘暴,文官治國對老百姓的危害畢竟更小一些。以文官治國,總是划算的,即使多給他們些錢,也比軍閥治理地方要合算得多。

因此確立了高薪養廉的思路。宋太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常講人話的皇帝。他說的道理很簡單,既然你給人家的錢少,你就沒法要求人家廉潔。所以開國之初,宋太祖曾精簡官員編制,合併州縣,同時提高官吏待遇。宋太祖一共廢了十六個州,州縣的官吏也儘可能精簡,二百戶以下的小縣,只設主簿一人,一州官員,最多隻有四個人。州縣官員編制精簡後,每位州縣官加俸五千錢。

總體來說,趙匡胤及其弟弟太宗皇帝的治理是成功的。


「頑疾12」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不過宋太祖“省官益俸”的思路,在後世子孫那裡只是部分得到執行,“省官”也就是官僚隊伍的精簡未能被繼承,但是宋代俸祿確實越來越優厚,對中高級官員的實際生活需要考慮得越來越周密。宋代進行過好幾次公務員工資改革,越改水平越高。

因此總體來看,宋代中前期宰執政大臣官風相對較好,特別是北宋中前期,高級大臣多能“以天下為己任”,貪贓枉法者很少。有宋一代,文治大興,百姓生活比較穩定,始終沒有爆發大的農民起義,一定程度上與官僚體系的盡職盡責有關。

不過,宋代也存在著和漢代類似的問題,就是高級官員與低級官員收入差距過大。宋代採取高官厚祿而低級官員薄俸的矛盾制度,也自有其不得已,這就是宋代官吏數量過多。

這種低薪制,造成了兩種後果:一方面是很多人視州縣官員為畏途。宋代尚未流行“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有些地方,多次出現縣令缺員的現象。

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出現部分州縣官員的貪汙不法。

宋代州縣等基層官員,不但承受著低俸祿的經濟壓力,更承受著官僚體系層層傳導下來的財政壓力。兩宋軍費開支巨大,冗費沉重,所以財政常年緊張,不得不拼命壓榨地方。所以,宋代中後期,地方官員稅外加稅,費外加費的情況司空見慣,方式五花八門。

宋代已經出現“常例錢”的說法。就是官場上半公開化的禮金,性質同於元明兩代的“常例錢”和清代的“陋規”。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宋代州縣官員只貪汙不法,尚不及明清兩朝之普遍。文州縣官員多次缺員就是明證。

與州縣官員腐敗比較起來,宋代吏員腐敗更嚴重,甚至與明清相彷彿。當吏員大面積腐敗並且腐敗手法光怪陸離之後,他們就不得不賄賂州縣官員以求自保。而州縣官員大面積腐敗之後,勢必也得分潤其直接上級。這樣腐敗就從吏員到州縣一層層往上,不斷蔓延。到了北宋晚期,貪汙腐敗已經由下至上,遍及整個官場。

南宋吏治整體遜於北宋。南宋政治動盪、財政困難、物價不穩定,官員特別是低級官員收入難以保障。攜帶了北宋腐敗基因,收入水平又比北宋有所降低。這種情況下,南宋的腐敗比北宋更加普遍化、系統化。

所以在南宋官場,行賄者步步高昇,堅持操守者遭受排斥,已經成為正常現象。這就導致社會公道不存,國家根本動搖。

因此,總結歷史教訓:我們應該說,局部的高薪養廉註定不能長久,沒有權力約束結合起來的高薪養廉,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


「頑疾12」宋代“高薪養廉”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本文選編自《頑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