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常用技巧,帮助你鼓励孩子自立!

6个常用技巧,帮助你鼓励孩子自立!

很多育儿书都提到,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与我们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自己独当一面。

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子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孩子第一次学习系鞋带的时候,看到他艰难的样子,我们很难忍住不帮他系上。当孩子一提到与朋友吵架,我们很难忍住不跳出来给他建议。

可是,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听我们的,那他们如何从错误和失败的经历中得到成长呢?

对此嗤之以鼻的家长,通常有着一个想法:“帮孩子系个鞋带,告诉他们怎么处理和朋友的冲突,让他们避免犯错,这些至于那么严重吗?孩子毕竟还小,没有经验,不依赖周围的成人怎么行!”如果继续辩解,他们又很容易倒向另一个极端:“既然如此,那我什么都不管了,爱咋咋地!”

当一个人一直依赖另一个人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假设你是个孩子,每天都听见父母这样对你说:

“多吃肉,这样你就能快点长高。”

“不要坐那边,坐这里,这里亮一点。”

“不要试那件衣服,蓝的不适合你。”

“杯子盖先放好,再拿杯子喝水。”

“把瓶子给我,我来帮你拧开盖子。”

......

你会有什么感觉?可能会有点感谢,但更多的,是感受到这样的信息:“我没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策,也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我没有价值”。

同样,当孩子处在依赖父母的境地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他们的选择,可能是感到生气,怨恨父母剥夺了自己独立的机会;可能是

赌气接受,但内心期待事情搞砸,以便吐槽发泄;也有可能是主动麻痹自己的内心,放弃一切独立的机会。

这个无奈的事实让我们做家长的进退两难。一方面,孩子的确需要我们,因为他们年轻没有经验,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告诉他们怎么做;另一方面,他们的依赖又导致对我们的敌意。

怎样将孩子的依赖感降到最低,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里有六个技巧 可以帮助孩子依赖自己,而不是依赖我们。

技巧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策。

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策的机会每天都有。比如起床后问孩子:“今天想吃什么做早餐”,如果孩子能提出一个建议,就可以对其表示肯定;如果孩子想不出吃什么,我们可以给出几个选项:“你想吃面包,还是吃面条?”

为孩子提供类似做决策的练习很有价值,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作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就会变得困难。

技巧2:尊重孩子的努力。

当孩子正在努力解决手中的难题时,我们有两个办法表示尊重。

一个办法是承认孩子的努力,尝试给出建议。比如孩子正在吃力地打开糖果罐的盖子,我们可以对他说:“瓶子不容易打开,我觉得用勺子试试可能有用。”

另一个办法是为孩子的努力赋予意义。比如孩子正在努力地学习系鞋带,我们可以对他说:“系鞋带挺不容易的,但很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呢!”

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技巧3:避免问太多问题。

不少父母都有类似的毛病,孩子放学一回来,就劈头盖脸地问:“回来啦?数学考试及格了吗?语文老师觉得你的作文怎么样?有人放学找你来玩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其实,只需保留头一句“回来啦”,其余的都可以删掉。

问太多问题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生活被侵犯,而且年龄越大,感觉越明显。那么,作为父母,如果想了解孩子更多的经历,该怎么做呢?

方法其实不缺。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借机“回顾”孩子一天的历程;稍大一些,可以主动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然后“八卦”孩子的经历;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各自发表看法,以此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

技巧4:别急着告诉答案。

孩子似乎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有的家长被问烦了,选择一句话推搪过去,结果孩子不敢再问,好奇心也没了。

有的家长把这当成教育的“契机”,兴致勃勃地告诉孩子所谓的“正确答案”。比如孩子问:“雨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立刻变成专家:“这是因为水蒸气的蒸发和凝固。你看到的实际是……”

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更好的选择,是先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比如孩子问:“雨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先说:“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觉得它是怎么来的呢?”孩子如果说不上来,再告诉孩子也不迟;如果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就更好了,比如孩子说:“我觉得是因为太阳在天上洗衣服,把水洒出来了。”

通常在提问题的时候,孩子已经在想答案了,之所以提出来,只是希望大人作出回应,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急于回答,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

技巧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尽管有些事情孩子无法自己解决,但是如果孩子事无巨细地依赖我们,我们的精力也会难以承受。一个办法就是告诉孩子,除了寻求父母的帮助,在外界还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

比如,孩子问:“我的金鱼看起来生病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答:“嗯,我觉得可以问问水族店老板。”孩子问:“三角函数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还是不懂,怎么办?”我们可以答:“我了解的也不是很多,要不上网查一下,看看有没有更简单的回答?”

技巧6:守护孩子的希望。

孩子有时会提出自己的“宏伟计划”,但是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胡思乱想。

有的家长喜欢充当“梦想的审判者”。比如,孩子放学回来提出:“我想试试在学校演出中当主角,你觉得我能当吗?”他们会立即点评:“嗯,我可不想让你失望。你又没有表演经验,干嘛去当主角?选择小角色演吧,演主角出丑的话,出丑就尴尬了。”在家长的“评判”,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也消失了。

我更倾向于选择当“梦想的守护者”。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计划时,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描绘蓝图,畅想未来。比如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当工程师!”我们可以回答:“这个想法不错。为什么想当工程师呢?”孩子说:“工程师可以盖很漂亮的大楼。”我们继续:“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怎么盖楼呢?”孩子答:“我会......”我们也可以尝试“刁难”他:“如果楼房不稳,你打算怎么办呢?”孩子答:“我会......”只要你愿意,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就能一直得到持续。

不让孩子失望,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以及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了解了这六个技巧,你是否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事实上,鼓励孩子自立的整个过程可能会非常复杂。我们明白培养孩子自立的重要性,同时,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首先是图省事。在这人人忙碌的时代,每个父母都很不等叫孩子们起床,给他们扣扣子,告诉他们吃什么,穿什么,这样既方便又快捷。

其次,在情感上,我们无法隔断与孩子的亲密联系。我们无法不把孩子的失败看成自己的失败。我们也做不到明明几句话就能避免的痛苦或失望,却要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面对挣扎或犯错。我们还很难克制自己给孩子提供建议,尤其是当我们确信自己知道怎么做的时候。

最后困扰我们的是,我们不能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们时的失落感。要知道,一个刚出生的小生命,曾经那么需要我们,这种需要让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渐渐地,当发现闹钟叫醒比妈妈的呼唤更有效,当孩子终于会自己读故事书,而不用我们在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控制复杂的心情?

或许,每个家长都在经历一次“痛并快乐着”的旅行。起初,我们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弱小无助的生命;接着,又经历为他们担心、给他们安慰和理解、为他们做人生计划的过程。我们把所有的爱、体力、智慧和经验都给了他们,为的是有一天能让他们有内在的力量和信心离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