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常用技巧,幫助你鼓勵孩子自立!

6個常用技巧,幫助你鼓勵孩子自立!

很多育兒書都提到,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與我們保持獨立,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一天當他們離開我們的時候,能自己獨當一面。

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立的人?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讓他們親子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讓他們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孩子第一次學習繫鞋帶的時候,看到他艱難的樣子,我們很難忍住不幫他繫上。當孩子一提到與朋友吵架,我們很難忍住不跳出來給他建議。

可是,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聽我們的,那他們如何從錯誤和失敗的經歷中得到成長呢?

對此嗤之以鼻的家長,通常有著一個想法:“幫孩子繫個鞋帶,告訴他們怎麼處理和朋友的衝突,讓他們避免犯錯,這些至於那麼嚴重嗎?孩子畢竟還小,沒有經驗,不依賴周圍的成人怎麼行!”如果繼續辯解,他們又很容易倒向另一個極端:“既然如此,那我什麼都不管了,愛咋咋地!”

當一個人一直依賴另一個人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假設你是個孩子,每天都聽見父母這樣對你說:

“多吃肉,這樣你就能快點長高。”

“不要坐那邊,坐這裡,這裡亮一點。”

“不要試那件衣服,藍的不適合你。”

“杯子蓋先放好,再拿杯子喝水。”

“把瓶子給我,我來幫你擰開蓋子。”

......

你會有什麼感覺?可能會有點感謝,但更多的,是感受到這樣的信息:“我沒有能力做出明智的決策,也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我沒有價值”。

同樣,當孩子處在依賴父母的境地時,也會有這樣的感受。那麼,他們的選擇,可能是感到生氣,怨恨父母剝奪了自己獨立的機會;可能是

賭氣接受,但內心期待事情搞砸,以便吐槽發洩;也有可能是主動麻痺自己的內心,放棄一切獨立的機會。

這個無奈的事實讓我們做家長的進退兩難。一方面,孩子的確需要我們,因為他們年輕沒有經驗,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怎麼做;另一方面,他們的依賴又導致對我們的敵意。

怎樣將孩子的依賴感降到最低,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裡有六個技巧 可以幫助孩子依賴自己,而不是依賴我們。

技巧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決策。

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策的機會每天都有。比如起床後問孩子:“今天想吃什麼做早餐”,如果孩子能提出一個建議,就可以對其表示肯定;如果孩子想不出吃什麼,我們可以給出幾個選項:“你想吃麵包,還是吃麵條?”

為孩子提供類似做決策的練習很有價值,如果從小沒有經歷過自己作選擇,將來對職業、生活方式、伴侶的選擇就會變得困難。

技巧2:尊重孩子的努力。

當孩子正在努力解決手中的難題時,我們有兩個辦法表示尊重。

一個辦法是承認孩子的努力,嘗試給出建議。比如孩子正在吃力地打開糖果罐的蓋子,我們可以對他說:“瓶子不容易打開,我覺得用勺子試試可能有用。”

另一個辦法是為孩子的努力賦予意義。比如孩子正在努力地學習繫鞋帶,我們可以對他說:“繫鞋帶挺不容易的,但很能鍛鍊手指的靈活性呢!”

當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會集中精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技巧3:避免問太多問題。

不少父母都有類似的毛病,孩子放學一回來,就劈頭蓋臉地問:“回來啦?數學考試及格了嗎?語文老師覺得你的作文怎麼樣?有人放學找你來玩嗎?沒有?為什麼沒有?......”其實,只需保留頭一句“回來啦”,其餘的都可以刪掉。

問太多問題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生活被侵犯,而且年齡越大,感覺越明顯。那麼,作為父母,如果想了解孩子更多的經歷,該怎麼做呢?

方法其實不缺。年齡小的孩子,可以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藉機“回顧”孩子一天的歷程;稍大一些,可以主動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然後“八卦”孩子的經歷;還可以和孩子討論一個共同的話題,各自發表看法,以此觀察孩子的思想動態。

技巧4:別急著告訴答案。

孩子似乎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有的家長被問煩了,選擇一句話推搪過去,結果孩子不敢再問,好奇心也沒了。

有的家長把這當成教育的“契機”,興致勃勃地告訴孩子所謂的“正確答案”。比如孩子問:“雨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立刻變成專家:“這是因為水蒸氣的蒸發和凝固。你看到的實際是……”

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更好的選擇,是先鼓勵孩子自己尋找答案。比如孩子問:“雨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可以先說:“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覺得它是怎麼來的呢?”孩子如果說不上來,再告訴孩子也不遲;如果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那就更好了,比如孩子說:“我覺得是因為太陽在天上洗衣服,把水灑出來了。”

通常在提問題的時候,孩子已經在想答案了,之所以提出來,只是希望大人作出回應,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想法。作為父母,我們不必急於回答,尋找答案的過程和問題本身一樣有價值。

技巧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儘管有些事情孩子無法自己解決,但是如果孩子事無鉅細地依賴我們,我們的精力也會難以承受。一個辦法就是告訴孩子,除了尋求父母的幫助,在外界還有許多有價值的資源可以利用。我們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總能找到幫助。

比如,孩子問:“我的金魚看起來生病了,怎麼辦?”我們可以答:“嗯,我覺得可以問問水族店老闆。”孩子問:“三角函數到底是什麼意思,我還是不懂,怎麼辦?”我們可以答:“我瞭解的也不是很多,要不上網查一下,看看有沒有更簡單的回答?”

技巧6:守護孩子的希望。

孩子有時會提出自己的“宏偉計劃”,但是在我們看來可能只是胡思亂想。

有的家長喜歡充當“夢想的審判者”。比如,孩子放學回來提出:“我想試試在學校演出中當主角,你覺得我能當嗎?”他們會立即點評:“嗯,我可不想讓你失望。你又沒有表演經驗,幹嘛去當主角?選擇小角色演吧,演主角出醜的話,出醜就尷尬了。”在家長的“評判”,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也消失了。

我更傾向於選擇當“夢想的守護者”。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計劃時,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描繪藍圖,暢想未來。比如孩子說:“我長大了要當工程師!”我們可以回答:“這個想法不錯。為什麼想當工程師呢?”孩子說:“工程師可以蓋很漂亮的大樓。”我們繼續:“如果你是工程師,你會怎麼蓋樓呢?”孩子答:“我會......”我們也可以嘗試“刁難”他:“如果樓房不穩,你打算怎麼辦呢?”孩子答:“我會......”只要你願意,孩子的想象和創造就能一直得到持續。

不讓孩子失望,其實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以及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

瞭解了這六個技巧,你是否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事實上,鼓勵孩子自立的整個過程可能會非常複雜。我們明白培養孩子自立的重要性,同時,內心也充滿了矛盾。

首先是圖省事。在這人人忙碌的時代,每個父母都很不等叫孩子們起床,給他們扣扣子,告訴他們吃什麼,穿什麼,這樣既方便又快捷。

其次,在情感上,我們無法隔斷與孩子的親密聯繫。我們無法不把孩子的失敗看成自己的失敗。我們也做不到明明幾句話就能避免的痛苦或失望,卻要眼睜睜地看著孩子面對掙扎或犯錯。我們還很難剋制自己給孩子提供建議,尤其是當我們確信自己知道怎麼做的時候。

最後困擾我們的是,我們不能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們時的失落感。要知道,一個剛出生的小生命,曾經那麼需要我們,這種需要讓我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漸漸地,當發現鬧鐘叫醒比媽媽的呼喚更有效,當孩子終於會自己讀故事書,而不用我們在給他們講故事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控制複雜的心情?

或許,每個家長都在經歷一次“痛並快樂著”的旅行。起初,我們滿心歡喜地迎接一個弱小無助的生命;接著,又經歷為他們擔心、給他們安慰和理解、為他們做人生計劃的過程。我們把所有的愛、體力、智慧和經驗都給了他們,為的是有一天能讓他們有內在的力量和信心離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