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網絡的“挖礦”和“礦卡”,深度解讀你不認識的數字世界

充斥網絡的“挖礦”和“礦卡”,深度解讀你不認識的數字世界

挖礦

最近一段時間流行的詞彙無疑是“挖礦”,它可不是指煤礦挖礦,而是在互聯網世界挖礦,提到挖礦,我們首先需要聊聊數字貨幣——比特幣。

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以點到點的傳輸的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說人話就是,這種數字貨幣的轉移支付是直接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不會像目前網上銀行條件下的從一個人——銀行(銀行——央行——銀行)——另一個人的轉移支付模式,好處不言自明。

充斥網絡的“挖礦”和“礦卡”,深度解讀你不認識的數字世界

那麼這時候有人會問“比特幣是如何產生的?”它的答案就是“挖礦”。

本質是數字貨幣的比特幣誕生的方式也不同於現實中的貨幣依託於各國央行發行、以國家信用做背書的方式,它是通過特定算法進行大量計算而產生的,而且其總量被限制在一定數量內且以一定週期被挖出數量遞減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通過計算機運算出比特幣的難度越來越大。

解釋了比特幣是什麼和如何產生後,肯定有朋友有下面這樣的疑問。

充斥網絡的“挖礦”和“礦卡”,深度解讀你不認識的數字世界

挖礦為什麼需要顯卡?

前面提到了比特幣是有計算機通過特定算法運算出來的一種數字形態的貨幣,而隨著比特幣被運算出來的難度越來越大,想快速和大量計算出比特幣的解決辦法就是提高計算機的運算效率。

提到計算機運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CPU,而目前大多數使用的確是顯卡挖礦,這又是為什麼呢?

充斥網絡的“挖礦”和“礦卡”,深度解讀你不認識的數字世界

其實,這就是挖礦速度帶來的挖礦方式變化。

實際上,比特幣挖礦經歷了大概五個時代:

CPU挖礦→GPU挖礦→FPGA挖礦→ASIC挖礦→大規模集群挖礦

相應的挖礦速度的變化是:

CPU(20MHash/s)→GPU(400MHash/s)→FPGA(25GHash/s)→ASIC(3.5THash/s)→大規模集群挖礦(3.5THash/s*X)

很明顯看出,計算機每秒產生的hash碰撞的能力(比特幣算力)GPU是CPU的20倍,這也就是為什麼採用顯卡的主因。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意味著算力越大能挖取的比特幣越多。在生成數據塊的過程中,只有找到正確哈希值的才可以獲取,實際上計算機運算的過程也就是隨機hash碰撞的過程,猜中了,你就得到了比特幣。

充斥網絡的“挖礦”和“礦卡”,深度解讀你不認識的數字世界

礦卡能購買嗎?

現在,隨著國內比特幣市場環境的變化,在一些二手平臺經常看見礦卡出售,礦卡指的就是用於運算比特幣的顯卡(一般都是經過長時間連續高負荷工作的),那麼這種顯卡能不能購買呢?

顯卡在經過長時間、高負荷的負載條件下會產生更大發熱量,加上挖礦環境顯卡多、散熱條件的限制等問題,就會導致更高的工作溫度環境,進而導致顯卡的工作壽命隨之縮短、性能降低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