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但是我很快發現,選的這部片子也酷得要命,空調跟它相比也應該甘拜下風。

生存家族

サバイバルファミリー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生存家族》是日本導演矢口史靖的新片,他本人目前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導演之一,不過這次,一向長於拍攝青春題材(比如《哪啊哪啊神去村》,《五個撲水的少年》,《搖擺少女》等)的他這次來了個創作風格的大轉變,轉而拍攝城市災難片,或者說,是一種假想的災難,不過其中卻有很深的寓言。

如果你所生活的地球全面停電,你能怎麼辦?我猜沒幾個人想過這個問題,畢竟現在發電設施太發達了,社會發展靠電力,最多也就只會擔心此時此刻手機沒電而已。

但萬一果有上述情況呢?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在東京生活的鈴木一家突如其來地遭遇了這一問題。最開始,大家以為只是短暫地停電,很快全球就會全面恢復供電。於是,大家都很自然地以為需要靠電池運轉的時鐘停下也只是因為電池剛巧沒電而已。眾人無法瞭解到時間,無法做飯,無法坐車上班,無法進入公司大樓,而只能走路或騎車,砸碎厚重的自動玻璃門。

此時此刻,誰也不會想到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三年之久。當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沒有電力的世界,一天清早,廣播響起,鬧鐘響起,很快,城市的秩序再次被建立,原本的生活再度迴歸。只是這時候,大家的心中都多了一層反思。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不得不說,對這一題材的挖掘是一次比較有意思的嘗試,抓住了人們生活中隱藏的痛點,相信每個人看完後都會心有慼慼,尤其是這部片子雖則以科技文明被取代作為表徵,實則完成了對親情關係的引導和探討:生活速度太快時,人會根本來不及回味與感悟生活和生命。許多過往的美好早已被裹挾在時光的巨輪之下,找不到豐腴的間隙、發不出絲毫聲音。

對親情的探討以鈴木一家四口為主。鈴木夫婦育有一兒一女,均以成年,一家人住在擁擠的單元樓內。看得出來,媽媽是承擔家庭責任最多的那一位,脾氣急躁的兒子女兒幫不了她太多的忙,本應承擔最多家庭責任的丈夫也態度懶散,更多的顧著自己的吃喝,因此,兒子女兒對這位父親都有些怨言。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這是影片一開始定下的基調,其實不乏原型,尤其具有社會映射意義——家庭生活中之中,由於女性天生顧家的責任感,她們會或主動或被動地揹負起較多的家庭責任,有時則是全部。

電力消失以後,鈴木一家人在城市生活不下去,只好跨越千里前往鹿兒島投奔媽媽的父親,爸爸的岳父。這一路,四人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艱難險阻,人情冷暖,也在這種共度難關的特殊經歷中學會了理解和尊重親人,被生活打磨掉的美好也一點點開始還原。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斷電以後,大家都成了沒有任何器械和鮮少生存能力的原始人。最緊缺的其實就是食物和水,有一段戲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人們排隊去一家米店換取糧食,一個男人先後拿出自己的勞力士手錶和瑪莎拉蒂跑車的鑰匙,遞給賣米的老闆娘。男人本是信心滿滿這一定可以,但直接被老闆娘轟了出去,“你給的是能吃還是能喝啊?別給我這些沒用的東西!”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很實在也很振聾發聵了。是啊,這種時刻大家都只想活下去而已,誰還在意這些結結實實的身外之物呢?

即便是一部很有社會寓意且嚴肅的電影,《生存家族》還是延續了導演執導電影的有趣基因,藉著全球停電的假想講了一個荒誕又喜感的小故事。而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把這種能源危機當作一種不會存在的假想敵,憂患意識必須要有。但全片的重點還是,你要認真地尊重與你共同生活的家人,有耐心地去了解每個人的訴求。

全面斷電以後,農村人活得比城裡人從容

不過可惜的是,影片有些雷聲大雨點小,題材很是驚恐,但是批判和荒誕的力度和節奏遠遠不夠,因而在促進反思這一點上沒有取得很明顯有效的效果。許多地方淺嘗輒止,還是帶有很多的溫情與妥協在,比如惡狗對食物的迫切,人對自己食物的保護等,都還沒有挖掘出人在這一極端困境之下最深最惡的本性。

可能導演還是想給大家看到光明溫情的一面,畢竟現在處於文明社會,惡到極致的人是被理性緊緊抑制住的。

所以不談也罷,先提醒大家關注到身邊親密的人,就已經很有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