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為自己而生長

2018,為自己而生長

“我不想成為上帝或英雄。只想成為一棵樹,為歲月而生長,不傷害任何人。”——米沃什

01

2017年12月31日,下午5點多回到家,衣服都沒換便直接倒在床上睡,本以為睡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爬起來把這一年在讀的最後一本書讀完,最後一部電影看完,或者再寫最後一篇文章。但我沒想到的是,身體居然乏到可以一覺睡上13個小時,等再次睜開眼,時間已經來到2018年1月1日的上午6點了,這個跨年夜,2017年最後的時光就被我一覺睡完了。

月末,瑜伽班考體式,我說:“這個月不考了吧,壓根兒沒有進步,什麼體式也沒學會。”

進入12月後,深圳開始冷了,身體突然就變得緊繃繃,即便用一個小時來熱身,待到拉伸的時候,還是覺得像在扯一根沒有彈性的繩子,不僅舒展不開,而且痛感翻倍。以為這一整個月都在做無用功,看不到進步,反而似乎每天都比前一天又後退一點。

開始考試,老師說一個體式,我便做一個,她站在前面一邊喊著“再伸、再彎、再往前走,走到極限……”一邊幫我拍照記錄。

神奇的發現,好多平時以為做不到,也很少練的體式,居然一下子做到了,考完翻出上個月的照片對比,結果也讓自己大跌眼鏡。

2018,為自己而生長

2018,為自己而生長

忽然明白,其實很多改變都是悄悄發生的,你只是在一段時間做著或者沒做某些事,你自己甚至所有人都看不到做和沒做有什麼不同,但時間是一個公正的裁判員,累積的夠久,它就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進步如此,墮落也如此。

就像這幾天大家都在瘋狂的曬18歲,或許不回看,自己也想不起,現在與18歲究竟有多大不同吧,是時間改變了你嗎?不是,是這些年來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做過的事。你的心情、行為、態度,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在悄悄改變著你。

02

2017年年初,給自己定了一個十分不靠譜的目標,沒有完成是預料之中的,畢竟我就是奔著完不成定的。因為無論何時,總想給“奇蹟”留一點發揮空間,哪怕當下看來無論如何不能實現,可心裡還有抱有一點點期望,萬一有個萬一呢!

  • 2017年,讀了85本書。

年初定的目標是100本,沒有完成,但對比2016年,閱讀量增加了15本。

其實,在書面前,數量詞特別無用武之地,因為它說明不了什麼,讀過100本書的人和讀過50本書的人,能有多大不同呢?何況書的類型、薄厚又都各不相同。

但我還是願意用它來做衡量標準,因為100和50雖然沒區別,可1000和100的差距就會十分明顯。

從15年開始為自己的閱讀做記錄,每讀一本書就在excel表格裡記下來,這三年記錄了兩百多本,回看的時候,其實有些書的內容都已經不是很清晰了,可我相信,它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也許多年前發生的事,連自己都忘了,可發生過就是發生過,它即便不存在於記憶裡,也存在於靈魂裡,會伴隨著我們的生命,一直走下去。

  • 2017年,看了316部電影。

與當初定的目標500也是相差甚遠。

我是從14年才愛上看電影的,那時對電影、好萊塢還有那些早就紅遍世界的影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記得特別深刻的是,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問我在做什麼,我說在看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他說:“德普在裡面很帥吧!”我卻反問他:“德普是誰?”

這幾年,惡補了大概也有上千部了,看得越多,越是感到電影世界的妙不可言,我絕對算不上懂電影,只是看故事,但那些故事總能讓我看到自己從前不瞭解的人生悲歡,也讓我在這些悲歡裡去發現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因為電影是全角度,我可以從每個人的境遇中理解他的行為與心情,漸漸的,也發現自己靈魂裡多了一些對人世的悲憫、理解和博愛。

很多讀者說,我寫的文章暖暖的,想用艾青的那句詩來解釋“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似乎越來越能看到別人的不易,也越來越容易被別人的付出感動,每天都在感恩生活的和平與美好,每天都知足的覺得自己幸福的不得了,心裡有好多愛,好多暖,好多能量想去分給需要的人。

  • 2017年,寫了70篇文章。

的確寫的不算多,沒有出爆文,連粉絲都掉了好幾千,可說真心話,我卻對這一年的寫作算是比較滿意了。

在我的人生規劃裡,從來沒把出名列進來過,也從沒想通過寫作出多少書、賺多少錢,吸引多少粉絲。哪怕在這個粉絲經濟時代,新媒體把很多人一下子送上了人生巔峰,我更渴望的,也依然是好好寫寫文章,在寫作中完整自我。我想要的,是在寫作上的精進。

可是,我畢竟是一個俗人,當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有人關注的時候,就無法全神貫注,不能隨心所欲,因為它不再只是一個私人的遊戲了。

劉瑜在《另一個博客》中寫道:“隨著我的博客讀者數量越來越多,我發現完全自由地、舒展地表達自己變得越來越困難了。首先,從內容上而言,我越來越覺得只能對公共或者半公共的話題發言,談論自己隱私的內容變得越來越不妥當。其次,從形式上而言,由於一個邏輯糾察隊的存在,我感到自己必須清晰、完整、有理有據地表達一個觀點,而很多時候,我只想表達一個觀點而已,並沒有力氣和興趣去清晰、去完整、去有理有據。比如,有時候我只想說‘fuck you’,並不想詳細說明為什麼要fuck you,用什麼姿勢fuck you以及fuck you的歷史意義。最後,從情緒上而言,我不能再隨便暴露自己狂躁、抑鬱的一面。在兩千雙眼睛面前‘悽悽慘慘切切’,實在令人害臊。再真誠的憂鬱或者狂躁,也因為這兩千雙眼睛,變成了一種表演,以至於你自己都忘記它是一種感受還是一種姿態。”

別人的關注,讓你得到被認可的喜悅,但也有了表演的慾望和被關注的壓迫感,這一年我一直在努力平衡自己的內心,不去看觀眾,不看別人的目光,只看自己,看進內心裡去。

最近,很多讀者留言說我的文章越來越生活化了,我聽得很開心,真的,不管他們喜不喜歡,我知道,那正是我要的,我想避免文章裡的說教味兒,只是慢慢的訴說,不用一點力,不標榜或吹噓什麼,不再指望去影響誰、改變誰,只是寫一寫自己的所見、所感。

  • 旅了兩次遊,又奔回北京爬了長城。

以前一直說我不是旅行愛好者,後來明白,那是因為自己走過的路太少了。

2017是有生以來跑了最多地方的一年,南京、揚州、蘇州、烏鎮、西塘、杭州、麗江、香格里拉、大理,還有北京的長城。

讓我愛上旅行的,不只是路上的風景,還有這一路遇到的人,他們讓旅行充滿了未知與驚喜。但我始終不能愛上窮遊,因為雖然對陌生的世界有著無限好奇,但也和很多人一樣對未知懷有莫名的畏懼,而讓我克服這種畏懼的,就是兜裡有錢。

畢竟我只有一個人,捨得花錢,會在路上給自己省掉許多麻煩,也避免某些危險。

  • 8月份學習地面瑜伽,12月送了自己一份年終禮:空中瑜伽

前兩天看了金凱瑞演的《YESMAN》,才發覺我其實是一個習慣說“NO”的人,特別是對於自己不擅長或沒有接觸過的領域,習慣性的拒之門外,甚至抱有固執的偏見,不瞭解便不接納。

2018,為自己而生長

瑜伽,給我的生活又開啟了一扇通向舞蹈的大門,倒不是說我要學舞蹈,雖然真的有了一點渴望,但更多的是對於舞蹈的眼光變了。

教我空中瑜伽的老師,自小學習舞蹈,芭蕾舞、鋼管舞、肚皮舞都手到擒來,所以她教我的空中也都帶有舞韻,一伸手、一抬頭、一轉身都那麼寧靜、優雅,讓人只看看就覺得心情無比美好。可我一上吊床,就好像根棍子在繩子上跳來跳去,雖然能做到相同的體式,卻完全失了美感。

關於做瑜伽教練這回事,我其實真的有一個完美幻想,將來等自己學成出師,收幾個土豪學員,每天上兩節私教課,每週兩三節健身房的大課,收入不需要太高,重要的是,其他的時間都還是我自己的,能養活自己,又有很多自由。

但是,這美夢可能短時間內無法實現,畢竟我自己還不夠好。

跟我的私教認識也有一年半了,他說:“眼看著你,從健身小白一點點的變成運動達人,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成就感啊。”

一開始,我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在健身這條路上走這麼遠,只是忽然想做就做了,覺得如果哪天想放棄,也絕不強求自己,但真正做起來卻發現,這又是一個我一旦拿起就再也放不下的東西,以前或許還要什麼目標支撐才能忍受那些疲憊、疼痛和筋疲力盡的煎熬,可現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勝過所有。

03

某篇文章裡有讀者留言:我很欣賞你有自己想學的東西,但是為什麼這些和工作不能同時進行呢,興趣愛好與主要職業為什麼一定要分開呢?

其實,我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在努力把它們合而為一嗎,我一直在試圖把“工作”融入到“興趣”中去。只是,可能我與別人最大的不同是,別人把工作放在興趣之上,興趣可以放棄,工作必須堅持,而我是把興趣放在工作之上,努力工作賺錢,是為了繼續做喜歡的事,而現在把喜歡的事做好,也是希望它能成為又一條生存之路。

錢是一定要賺的,因為我也想生存的更好,更因為我想做的事都需要有錢做支撐,但興趣對我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以前迫不得已做了很多,沒有興趣僅僅為了賺錢掙碗飯吃的工作。可現在,但凡我有一點辦法,我就要拒絕那種只為了吃飯的生活。

白先勇說“人的孤獨,是宇宙性的”。

一意孤行到三十歲,已經不再企圖讓別人理解我的選擇,也不活給任何人看。當然了,凡事都是辯證的,所以我也接受這種“孤魂野鬼”的人生所必須要面對的寂寞與偶爾不可避免的內心的悲慼、荒涼。

但是,管它呢,畢竟我已經做了自己當下最想做的事。無法把別人請進自己的生命裡,那就朝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

2018年,繼續為自己生長,努力賺錢,然後拼命追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