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为自己而生长

2018,为自己而生长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只想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米沃什

01

2017年12月31日,下午5点多回到家,衣服都没换便直接倒在床上睡,本以为睡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爬起来把这一年在读的最后一本书读完,最后一部电影看完,或者再写最后一篇文章。但我没想到的是,身体居然乏到可以一觉睡上13个小时,等再次睁开眼,时间已经来到2018年1月1日的上午6点了,这个跨年夜,2017年最后的时光就被我一觉睡完了。

月末,瑜伽班考体式,我说:“这个月不考了吧,压根儿没有进步,什么体式也没学会。”

进入12月后,深圳开始冷了,身体突然就变得紧绷绷,即便用一个小时来热身,待到拉伸的时候,还是觉得像在扯一根没有弹性的绳子,不仅舒展不开,而且痛感翻倍。以为这一整个月都在做无用功,看不到进步,反而似乎每天都比前一天又后退一点。

开始考试,老师说一个体式,我便做一个,她站在前面一边喊着“再伸、再弯、再往前走,走到极限……”一边帮我拍照记录。

神奇的发现,好多平时以为做不到,也很少练的体式,居然一下子做到了,考完翻出上个月的照片对比,结果也让自己大跌眼镜。

2018,为自己而生长

2018,为自己而生长

忽然明白,其实很多改变都是悄悄发生的,你只是在一段时间做着或者没做某些事,你自己甚至所有人都看不到做和没做有什么不同,但时间是一个公正的裁判员,累积的够久,它就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进步如此,堕落也如此。

就像这几天大家都在疯狂的晒18岁,或许不回看,自己也想不起,现在与18岁究竟有多大不同吧,是时间改变了你吗?不是,是这些年来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做过的事。你的心情、行为、态度,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在悄悄改变着你。

02

2017年年初,给自己定了一个十分不靠谱的目标,没有完成是预料之中的,毕竟我就是奔着完不成定的。因为无论何时,总想给“奇迹”留一点发挥空间,哪怕当下看来无论如何不能实现,可心里还有抱有一点点期望,万一有个万一呢!

  • 2017年,读了85本书。

年初定的目标是100本,没有完成,但对比2016年,阅读量增加了15本。

其实,在书面前,数量词特别无用武之地,因为它说明不了什么,读过100本书的人和读过50本书的人,能有多大不同呢?何况书的类型、薄厚又都各不相同。

但我还是愿意用它来做衡量标准,因为100和50虽然没区别,可1000和100的差距就会十分明显。

从15年开始为自己的阅读做记录,每读一本书就在excel表格里记下来,这三年记录了两百多本,回看的时候,其实有些书的内容都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可我相信,它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也许多年前发生的事,连自己都忘了,可发生过就是发生过,它即便不存在于记忆里,也存在于灵魂里,会伴随着我们的生命,一直走下去。

  • 2017年,看了316部电影。

与当初定的目标500也是相差甚远。

我是从14年才爱上看电影的,那时对电影、好莱坞还有那些早就红遍世界的影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记得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问我在做什么,我说在看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他说:“德普在里面很帅吧!”我却反问他:“德普是谁?”

这几年,恶补了大概也有上千部了,看得越多,越是感到电影世界的妙不可言,我绝对算不上懂电影,只是看故事,但那些故事总能让我看到自己从前不了解的人生悲欢,也让我在这些悲欢里去发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因为电影是全角度,我可以从每个人的境遇中理解他的行为与心情,渐渐的,也发现自己灵魂里多了一些对人世的悲悯、理解和博爱。

很多读者说,我写的文章暖暖的,想用艾青的那句诗来解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似乎越来越能看到别人的不易,也越来越容易被别人的付出感动,每天都在感恩生活的和平与美好,每天都知足的觉得自己幸福的不得了,心里有好多爱,好多暖,好多能量想去分给需要的人。

  • 2017年,写了70篇文章。

的确写的不算多,没有出爆文,连粉丝都掉了好几千,可说真心话,我却对这一年的写作算是比较满意了。

在我的人生规划里,从来没把出名列进来过,也从没想通过写作出多少书、赚多少钱,吸引多少粉丝。哪怕在这个粉丝经济时代,新媒体把很多人一下子送上了人生巅峰,我更渴望的,也依然是好好写写文章,在写作中完整自我。我想要的,是在写作上的精进。

可是,我毕竟是一个俗人,当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有人关注的时候,就无法全神贯注,不能随心所欲,因为它不再只是一个私人的游戏了。

刘瑜在《另一个博客》中写道:“随着我的博客读者数量越来越多,我发现完全自由地、舒展地表达自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首先,从内容上而言,我越来越觉得只能对公共或者半公共的话题发言,谈论自己隐私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不妥当。其次,从形式上而言,由于一个逻辑纠察队的存在,我感到自己必须清晰、完整、有理有据地表达一个观点,而很多时候,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而已,并没有力气和兴趣去清晰、去完整、去有理有据。比如,有时候我只想说‘fuck you’,并不想详细说明为什么要fuck you,用什么姿势fuck you以及fuck you的历史意义。最后,从情绪上而言,我不能再随便暴露自己狂躁、抑郁的一面。在两千双眼睛面前‘凄凄惨惨切切’,实在令人害臊。再真诚的忧郁或者狂躁,也因为这两千双眼睛,变成了一种表演,以至于你自己都忘记它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姿态。”

别人的关注,让你得到被认可的喜悦,但也有了表演的欲望和被关注的压迫感,这一年我一直在努力平衡自己的内心,不去看观众,不看别人的目光,只看自己,看进内心里去。

最近,很多读者留言说我的文章越来越生活化了,我听得很开心,真的,不管他们喜不喜欢,我知道,那正是我要的,我想避免文章里的说教味儿,只是慢慢的诉说,不用一点力,不标榜或吹嘘什么,不再指望去影响谁、改变谁,只是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感。

  • 旅了两次游,又奔回北京爬了长城。

以前一直说我不是旅行爱好者,后来明白,那是因为自己走过的路太少了。

2017是有生以来跑了最多地方的一年,南京、扬州、苏州、乌镇、西塘、杭州、丽江、香格里拉、大理,还有北京的长城。

让我爱上旅行的,不只是路上的风景,还有这一路遇到的人,他们让旅行充满了未知与惊喜。但我始终不能爱上穷游,因为虽然对陌生的世界有着无限好奇,但也和很多人一样对未知怀有莫名的畏惧,而让我克服这种畏惧的,就是兜里有钱。

毕竟我只有一个人,舍得花钱,会在路上给自己省掉许多麻烦,也避免某些危险。

  • 8月份学习地面瑜伽,12月送了自己一份年终礼:空中瑜伽

前两天看了金凯瑞演的《YESMAN》,才发觉我其实是一个习惯说“NO”的人,特别是对于自己不擅长或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习惯性的拒之门外,甚至抱有固执的偏见,不了解便不接纳。

2018,为自己而生长

瑜伽,给我的生活又开启了一扇通向舞蹈的大门,倒不是说我要学舞蹈,虽然真的有了一点渴望,但更多的是对于舞蹈的眼光变了。

教我空中瑜伽的老师,自小学习舞蹈,芭蕾舞、钢管舞、肚皮舞都手到擒来,所以她教我的空中也都带有舞韵,一伸手、一抬头、一转身都那么宁静、优雅,让人只看看就觉得心情无比美好。可我一上吊床,就好像根棍子在绳子上跳来跳去,虽然能做到相同的体式,却完全失了美感。

关于做瑜伽教练这回事,我其实真的有一个完美幻想,将来等自己学成出师,收几个土豪学员,每天上两节私教课,每周两三节健身房的大课,收入不需要太高,重要的是,其他的时间都还是我自己的,能养活自己,又有很多自由。

但是,这美梦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毕竟我自己还不够好。

跟我的私教认识也有一年半了,他说:“眼看着你,从健身小白一点点的变成运动达人,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成就感啊。”

一开始,我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健身这条路上走这么远,只是忽然想做就做了,觉得如果哪天想放弃,也绝不强求自己,但真正做起来却发现,这又是一个我一旦拿起就再也放不下的东西,以前或许还要什么目标支撑才能忍受那些疲惫、疼痛和筋疲力尽的煎熬,可现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胜过所有。

03

某篇文章里有读者留言:我很欣赏你有自己想学的东西,但是为什么这些和工作不能同时进行呢,兴趣爱好与主要职业为什么一定要分开呢?

其实,我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在努力把它们合而为一吗,我一直在试图把“工作”融入到“兴趣”中去。只是,可能我与别人最大的不同是,别人把工作放在兴趣之上,兴趣可以放弃,工作必须坚持,而我是把兴趣放在工作之上,努力工作赚钱,是为了继续做喜欢的事,而现在把喜欢的事做好,也是希望它能成为又一条生存之路。

钱是一定要赚的,因为我也想生存的更好,更因为我想做的事都需要有钱做支撑,但兴趣对我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以前迫不得已做了很多,没有兴趣仅仅为了赚钱挣碗饭吃的工作。可现在,但凡我有一点办法,我就要拒绝那种只为了吃饭的生活。

白先勇说“人的孤独,是宇宙性的”。

一意孤行到三十岁,已经不再企图让别人理解我的选择,也不活给任何人看。当然了,凡事都是辩证的,所以我也接受这种“孤魂野鬼”的人生所必须要面对的寂寞与偶尔不可避免的内心的悲戚、荒凉。

但是,管它呢,毕竟我已经做了自己当下最想做的事。无法把别人请进自己的生命里,那就朝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2018年,继续为自己生长,努力赚钱,然后拼命追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