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程老師侃史

僧格林沁未必是清朝最後的猛將,但他卻是大清皇帝最信任的將領。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殺以後,清政府再也無人能夠擔當大將,徹底的失去了自己的鐵拳。

清政府統治的核心就是幾百萬的旗人,所以在當時各個城市都有滿城,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候這些人能夠支持清政府。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八旗子弟由於腐化墮落,已經不堪大用了。因此慈禧太后打破了“重滿抑漢”的用人制度,重用以曾國藩為代表的一大批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漢族士大夫,讓他們組織團練,鎮壓太平軍。當然,事實也證明了慈禧的這個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不過清政府還是非常擔憂的,畢竟如果手裡沒有信得過的人帶領軍隊,誰心裡都不放心。清政府可是“馬上得的天下”,自然懂得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這個時候僧格林沁的重要性便顯示出來了,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同時也是八旗之中唯一能夠真正擔任統帥的人,非常受皇帝的信任。僧格林沁有多受皇帝信任呢?舉個例子,道光帝死的時候他是顧命大臣之一,咸豐皇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這份恩寵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僧格林沁的表現也是非常好的。當時太平軍中的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威脅京畿重地,正是僧格林沁率軍打敗了他們,並且生擒了太平天國的名將林鳳祥、李開芳。這一仗也使得僧格林沁名揚天下。

之後,僧格林沁開始鎮壓捻軍。捻軍和太平軍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捻軍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地主,有著牢固的社會基礎,並且捻軍有著強大的騎兵部隊。這使得捻軍的行動非常靈活,往往能夠出其不意的以優勢兵力消滅清軍的部隊。

僧格林沁手下有著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他自然是看不上捻軍。在高牌樓之戰中,僧格林沁被包圍。當時的捻軍並沒有找到僧格林沁屍首。這個時候出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手裡拿著頂戴花翎,他說他打仗的時候看著一個當官的受傷墜下了馬,逃到了麥田裡。於是他悄悄跟上去,結果了這個大官。這個他口中的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他當時才16歲。

我們知道電視劇中反派死於話多,這個16歲少年後來和別人吹牛的時候無意之中說了出來,於是引起了丁寶楨的注意。丁寶楨從他家中找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於是這個少年便被凌遲處死了。


歷史是什麼

僧王在晚清歷史上地位特殊,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更是道光死時的顧命十大臣之一。作為蒙人,僧格林沁具有高貴的出身,他是博爾濟吉特氏的後人,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同胞弟弟:奇葩史書《蒙古秘史》裡著名的魔鬼筋肉人(生如巨蟒)+神射手(百發百中外加遠程精確制導)+大胃王(早餐吃牛犢,外加生吞活人)——哈布圖·哈薩爾。當然啦,由於哈薩爾及其科爾沁部身體健康生育能力強,草原上一半以上的蒙古族都認為自己是哈薩爾的後人。

科爾沁部不僅人多,而且與清政府關係親近,多次的聯姻鞏固了這種歸屬感。清代幾次邊疆戰爭中,科爾沁騎兵都堅定的輔佐著清軍進行作戰,直接參與了征伐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羅卜藏丹津等幾次大動作。科爾沁騎兵的衝鋒能力和戰鬥方式也豐富了清軍的軍事部署,也常被清軍作為前鋒使用。

僧格林沁就是這強大部族的繼承者,老王爺死時,作為候選人之一的小僧十幾歲時被欽點為王位接班人。雖然是幸運中籤,僧王本人的功勳確是腥風血雨裡摸爬滾打混出來的。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京郊也有悍匪橫行,僧王親自率隊剿滅匪患,奠定了自己“猛將兄”的人設。多年戎馬,僧王浴血而戰,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英法聯軍,頗有戰果的僧格林沁也成了暗夜裡的一點光亮。最值得稱道的是,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外虜再犯天津大沽口,旱鴨子僧王趕鴨子上架迎戰英國遠東艦隊,並取得了難得的大勝。

但是,戰無常勝,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1860年,僧王的衰音在通州八里橋已然奏響,英法聯軍完勝裝備落後、戰法陳舊的清軍。蒙古騎兵的剽悍終將湮沒在歷史的風沙之中,僧王的最後幾年在鏖戰捻軍的前線上度過,最終死於重圍之中。僧王之死,錯綜複雜,不是純粹的軍事事件,此不展開。

“忠君鐵騎”僧格林沁戰死以後,清帝國曾經倚仗的滿蒙騎兵再無承襲之力,從此一蹶不振。滿蒙貴族中也再站不出一位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軍事上弱勢,更削弱了政治層面的博弈籌碼,滿清皇室無可依靠,從此只能更多倚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實力派們多多“公忠體國”了。


毛劍傑

僧格林沁——清朝的最後一個勇將。他的死標誌著清朝軍事力量的衰落,漢族大臣的軍事力量的崛起;他的死標誌著冷兵器時代結束,熱兵器時代的開啟。從此以後,清軍徹底放棄了衝鋒戰術,沒人再回拼命

清朝末年,國家外面又強敵,內部又內亂。太平天國起義,一支太平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一直從長江打到了北京城下,帝都告急。而此時的八旗子弟們已經習慣於遛狗鬥雞,早已經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紈絝子弟。於是咸豐皇帝緊急調僧格林沁進京勤王,這位蒙古小王爺並沒有被榮華富貴所腐化——他依然保持著草原勇士的勇猛,並且手下擁有一支2萬精銳騎兵。

採用的戰法是他的祖先成吉思汗用過的——曾經用這個戰法橫掃了歐洲,打敗了南宋。北京城下,僧格林沁2萬騎兵面對幾萬北伐的太平軍;他把騎兵分成5列,前面的兩列是手持長矛的破陣騎兵,後面三列是裝備弓箭的射擊騎兵。破陣騎兵和弓箭騎兵間隔30米,在距離敵人一百米的地方,後方的弓箭騎兵仰望45度,一起射箭,密集的箭雨會越過破陣騎兵落入敵陣。就在敵人慌亂時,破陣騎兵已經衝到了前面。把太平軍的幾十個大陣瞬間破掉,殺的太平軍片甲不留。

五年後,英法聯軍攻打到了北京城下,僧格林沁的2萬精銳騎兵面對英法8000人聯軍,面對英法聯軍的方陣,僧格林沁決定給這群洋鬼子一點教訓,僧格林沁預估:英法聯軍的火炮會在200~500的距離上殺傷他一千名士兵,在衝到100米左右的時候,敵人的排槍可能會殺傷他1000~2000名士兵,但是他們只有一次射擊的機會,因為他後面的一萬多騎兵會衝入敵軍方陣,殺他們一個片甲不留。

僧格林沁發起了進攻,但是他驚奇的發現——英法聯軍在500米距離的時候他們就開槍了。他並不知道,英法聯軍使用的是新式裝備——線膛槍和米你彈,而不是老師的滑膛槍。這意味著:敵人每次齊射的間隔只有7~8秒,自己的騎兵在衝到對方陣前的時候,將會遭受到十幾輪的射擊,而不是預想中的1~2輪。破陣兵全部陣亡,弓箭兵暴露在了對手的射擊範圍內和刺刀面前,紛紛被射擊落馬。

那一天,僧格林沁的部下騎兵沒有一個撤退或逃走的,他們全部陣亡在了衝鋒的路上。僧格林沁大敗而歸,損失了2萬人,而英法聯軍只損失了十幾個人。僧格林沁成為了清軍歷史上,最後一個發動全面衝鋒的將領。他不是不勇敢,而是時代變了

北京城洞開,咸豐皇帝跑到了熱河病死了,兩宮的太后掌權了,英法聯軍燒燬了圓明園。隨後,要找一個替罪羊,於是,已經沒有兵力的僧格林沁就成了替罪羊的最好人選。他被奪走了一切封號,而且被排擠邊緣化,最後逼迫他帶領他的殘存的騎兵,去幹意見不可能的任務,僧格林沁戰死沙場。

公正來講,僧格林沁是一個負責人的人,他的軍隊也是極其又軍事素養的人,他們沒有在戰場上怯懦,沒有逃跑;但是以冷兵器去和熱兵器作戰,這本身就是不可能勝利的。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個人的努力也會成為悲劇。

僧格林沁死了,作為漢族大臣的曾國藩、左宗棠該登場了,他們看到了失去兵力的僧格林沁如何從鐵帽子王被人逼死沙場的——還帶著自己親手帶出的士兵。漢朝大臣顯然比僧格林沁更具有智慧,曾國藩在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有一次,在攻打武漢的時候,曾國荃帶兵衝鋒,損失了3000人奪下了武漢,曾國藩氣的直拍桌子,嚴令湘軍不準衝鋒,只准挖壕溝,用炮火和子彈殺敵。——曾國藩看到了僧格林沁失去了士兵後的下場,自己可以失敗,但是絕不能失去手裡的士兵,否則比僧格林沁的下場更慘

,畢竟僧格林沁是王室,自己只是清廷不得已而啟用的。

從此以後,湘軍、淮軍大力購買先進的裝備,他們絕不衝鋒,而是用炮火和子彈消滅敵人,保住部隊就保住了自己賴以立身的根本。於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湘軍、淮軍、左宗棠的部隊等都是裝備了世界上一流的裝備,甚至裝備了當時美國都不捨得買的機槍、加特林(早期的版本)、火炮;但是這些大臣在上奏朝廷的時候總是說敵人的炮火如何多,敵人的火槍多猛,自己打的是多麼的艱辛。其實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勇猛,二是為了多向朝廷要軍費;三是為了自保。

曾國藩、李鴻展、張之洞、等洋務派,大力購買國外的兵工廠和先進技術,先進裝備。

靠這種方式,清朝在軍事上一路上所想披靡,國力也漸漸恢復了。直到日本侵略朝鮮,這個平衡才打破了。在雙方武器裝備等同的情況下,日本兵的衝鋒直接導致了淮軍將領直接棄城帶兵逃回來了——他怕士兵死了,李鴻章的老本沒了。

就連當時的德國教官都奇怪,清軍在炮火和日軍對射的時候勇猛無比,但是對方一衝鋒,清軍就立刻跑了。到後來的甲午海戰,雖然海軍沒了,但是清朝的陸軍依然在,而且兵力武器都十分的先進到後來的甲午海戰,雖然海軍沒了,但是清朝的陸軍依然在,而且兵力武器都十分的先進;但是李鴻章不打算打了,他知道和日本人打必須要拼命的,這會打光他的老本——沒了老本的李鴻章和他的家族將回和僧格林沁,不,甚至比僧格林沁還慘,其他的國內利益集團都想取代李中堂,恨不得把他碎屍萬段。更為關鍵的是,和日本人拼光了老本,還有其他幾個列強呢。

翁師傅此時已經斷了海軍好多年的軍費了,這就是前車之鑑,更有僧格林沁的戰死沙場,不就是求和花點錢,總比把老本輸掉要號。

所以李鴻章去談判的時候,伊藤博文的讓步不僅僅是李鴻章的談判,還有他背後強大的陸軍。

清廷的毫無信用,淮軍的棄義,是國家制度的失敗,而戰爭的失敗,和武器無關,是清廷的自私,民眾的愚昧,是人的失敗。

武器是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制度和人才是決定勝敗的決定因素。


嘟嘟讀讀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軍事人物,不僅僅是說他本人,而是說他帶出了一批猛將。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復了一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領1萬八旗打敗了陝甘數十萬回軍,金順作為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參加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多隆阿,都興阿,西凌阿等人還在湖北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樓寨一戰,損失了太多勳貴軍官,可以說這是八旗軍創辦以來一戰損失軍官最多的一戰。滿洲鑲黃旗翼長恆齡、齊齊哈爾副都統舒倫保等等都戰死了,而且還死了很多開國功臣的後代。

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包括東部察哈爾三盟蒙古軍,黑龍江吉林八旗軍,還有西方人訓練的漢人步槍隊。結果,僧格林沁自認為部隊精銳,一味追擊,最後的步騎萬人全部陷入包圍圈。

在狹窄地形上,數萬捻軍手持幾米長的長杆長矛一頓攢刺,在上萬捻軍騎兵配合在在狹小地形完全擊敗了蒙古軍和八旗軍騎兵。蘇克金、舒通額、恆齡,舒倫保,舒通額,全順等人全部戰死,其中都統級別的就有4個人。

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八旗軍,碩果僅存有作戰能力的中級以上軍官,基本在這個包圍圈裡面全滅,也就是後繼無人了。而且,黑龍江,吉林八旗馬隊在清朝看來非常珍貴,本來就分了1萬人跟著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轉戰,最後一直到新疆,就剩下這些也都損失了在了高樓寨。

據稱在戰場上,華麗麗的單眼雙眼三眼花翎就裝了幾個大簍子,繳獲戰馬數千匹。最後,只能徵調黑龍江八旗西丹馬隊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組成的騎兵隊伍。

後來就是清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軍將領到北方駐防。從此湘淮軍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務。

其實算起來清末八旗軍歷次戰爭也損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損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鴉片戰爭的大沽口炮臺,石縫炮臺,張家灣和八里橋又損失了數千人,在對太平天國戰爭,捻軍戰爭又損失1萬多人。

最後在高樓寨又損失了6000-7000人,最後的一支八旗軍部隊在金順帶領下,在西北五省轉戰十年,戰鬥艱苦,也損失過半。從此,八旗軍已經不能作為一支主要戰鬥軍團參戰了。


深度軍事

僧格林沁的死標誌著清王朝重塑中央軍努力的失敗

我就從清王朝軍事體制變遷來談談吧。

1、清王朝中央軍的衰落

知道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王朝的軍事體制為“滿洲八旗+綠營”。綠營基本是守備隊、治安軍層次。小一點的問題可以解決。

大一點的問題就是駐防八旗解決;再大一點就是京營八旗解決。可以說京營八旗是作為清朝最強大的軍事打擊力量而存在

所以在看康熙、雍正時期的歷史會經常看到史料,類似於奉命大將軍康親王傑書統帥禁旅南征耿繼茂。注意幾個點:大將軍、親王(宗室)、統帥京營八旗。這就是八旗軍征伐的情況。

(八旗軍與清朝征伐體制)

到了乾隆時期這一模式已經靠不住了,畢竟生活水平提高、安逸,搞文化去了,戰鬥力嚴重下降。怎麼辦?

還有塞外的兄弟:黑龍江馬隊、吉林馬隊、歸化城八旗就應允而生。作為八旗的補充力量這些人還可以,經常大鵬展翅,海扁準噶爾。“索倫營”也被稱為清朝的戰鬥民族。

所以八旗的模式還維持了。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

如果你注意到浙江戰場,揚威將軍奕經率領精銳部隊在浙東反擊戰全面潰敗。這就沒戲了。八旗真的成了渣,得努力整合

2、太平崛起與新式力量產生(重建)

對這一階段感興趣的朋友基本知道,太平軍崛起,綠營兵、八旗兵都不能打,湘軍淮軍崛起。

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

我們還得從太平軍北伐談起。太平軍北伐打到了天津靜海,在河北前後折騰了兩年多才被滅。

咸豐組建了專門的司令部:京城巡防處。對大半個北中國進行了動員,最盛時,僅正規軍就有14.9萬。

(太平軍北伐與清朝北方軍政力量重組)

其中有戰鬥力的就是僧格林沁所統帥的三萬多部隊,其中不少是騎兵。雖然混雜了一些:京營的、黑龍江、吉林的、蒙古的。沒辦法,這已經很不容易湊出來了。

這支部隊的戰功,殲滅北伐的太平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對抗太平軍;在戰後,南下剿滅捻軍張洛行。是咸豐、慈禧初期能做到直接控制的打擊力量

3、八旗之花凋零在高樓寨

高樓寨不算大規模會戰,但對清王朝的意義是重大了。新建中央軍的核心統帥死了。其所統領的部隊再難凝聚一塊。

朝廷只能依賴湘軍淮軍。慈禧在之後的歲月裡,巧妙的在此之間平衡。

到了戊戌變法後,慈禧抓住機會組建武衛軍,但也只是曇花一現。

歷史註定大清藥丸。

(落日餘暉)

參考文獻: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陶短房:《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語列強》

《太平軍北伐史料選輯》、《清文宗實錄》

卓海波. 僧格林沁若干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胡耀先. 僧格林沁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的軍事活動[D].內蒙古大學,2006.

李惠民.關於太平天國北伐戰役的戰俘問題[J].清史研究,1997(04):102-108.

李惠民.太平軍在北京[J].近代史研究,1997(03):42-52.

張守常.太平軍北伐軍人數考[J].近代史研究,1991(01):80-95.

朱光華:有關太平軍北伐的新史料——清京城巡防處及其檔案述略


一枚明粉

僧格林沁出身高貴,據世譜記載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道光五年(1825年),他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成為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八旗將領的中流砥柱,

出入禁闈,最被恩眷。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評價僧格林沁為:

自曾國藩戰勝江湖,而湘軍遂橫厲無前;自僧格林沁肅清燕魯,而京畿乃完全無缺。南有曾帥,北有僧王,是實太平軍之勁敵,而清祚之所賴以保存者也。將分南北,平分秋色,但僧格林沁生不逢時,成為八旗完全失落的標誌性人物。乾隆之後,八旗騎兵部隊雖然已經衰落,但還是有戰鬥力的,在僧格林沁領導下,起色不小。僧格林沁之死不光是朝廷損失能征善戰的大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滿漢格局的變化:

此後平定民變叛亂,清廷只得依靠曾國藩等漢族軍事統帥以及湘軍、淮軍等地方軍。滿人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軍事統帥權,也就是孔飛力等人所謂的兵為將有、地方軍事化趨勢。僧格林沁奉命剿殺捻軍。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因策略和判斷失誤,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完全陷入重圍,難以突破。

僧格林沁在與英法交戰中,弱於武器裝備。騎兵的優勢在英軍的先進火器前往往吃大虧,所以算然有時能打贏英軍,但損失都很多。與捻軍交戰敗於麻痺大意,在高樓寨幾乎全軍覆沒,唯一還有些戰鬥力的軍隊不久後就被殲滅,軍心自然就散了。

到了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親信隨從冒死突圍,浴血奮戰,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不幸中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之內,終年五十五歲,實乃名將之悲。僧格林沁突然戰死疆場,令朝野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天咫偶聞》對此有詳細記載,僧格林沁戰死後:

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輿返京城,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振地。亦有紙線一陌,奠於道左,竟不知其誰何者,沿途比比皆是。非其誠之感人也深能之乎?故至今山左人與關帝並祀,祠宇殆遍通省,不下城陽景王也。清廷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隆重舉行了葬禮。甚至,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

同時,在科左後旗吉爾嘎朗博王府東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圖像。在額布力爾協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並繪像紫光閣。

僧格林沁征戰一生,屢立戰功。《清史稿》蓋棺定論:

僧格林沁忠勇樸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殺敵致果,無畏難趨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掃穴擒渠,餘孽遂為流寇,困獸之鬥,勢更棘焉。繼事者變通戰略,以持重蕆功,則僧格林沁所未暇計及者也。然燕、齊、皖、豫之間,謳思久而不沫,於以見功德入人之深。有清籓部建大勳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廟曠典,後先輝映,旂常增色矣。

僧格林沁之死,在晚清軍事史上折射的是:舊式八旗力量和武器已經落日餘暉,滿蒙貴族地位更加失落,而漢族士大夫的豔陽天即將來臨,這是歷史的必然。


歷史傳訊社

僧格林沁,“中興了"滿洲八旗,重振了騎兵兵種,是當時野戰軍的中央主力,勇氣可嘉,騎兵戰術也很過硬,收拾國內各種舊營是很牛的,可是整體兵種思想己經在國際大變革中落敗了,馬刀,騎兵,弓箭,鐙裡藏身衝陣與火槍線排相比毫無勝算,這批頑固派,根本接受不了火槍線排陣。

作為騎兵戰術技術可圈可點。但戰場的選擇並不知己知彼,大晴天,大平原。

馬對火槍。

這次戰敗損失了滿族大批精英貴族,也讓國家看到了思想落後的惡果,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由此爆發。

這幫滿清人,把很多東西完全弄顛倒了。

火燒圓明園,英國真正的毀的是圓明園的一架農時天文鐘。

毀掉了這架天文鐘,大清朝農業根基生產秩序就陷入紊亂,幾十年之內農糧生產,軍餉稅負都會陷入混亂。

圓明園的大量繪畫圖紙,都會損失。整個國家的戰爭潛力都會遭受巨大損失。玉石古玩都還是次要的。

後來的事實證明,太平天國,義和團,都越鬧越窮,越來越愚昧。而國力也越來越難恢復。

武人不識字,文人不摸槍,一切從頭再來。

“精英"騎射力量,安排生產計劃的歷法儀器兩大損失,軍費用軍票,(玉器,字畫,古玩)也全沒了,一句話,這損失太大了,從此之後餓著肚子打仗,餓著肚子造反,此起彼伏。

外戰打不贏,國內沒飯吃,清朝風雨飄搖。

到了孫中山時代,中國天文曆法已經嚴重失準。

老版的皇曆已經翻不得。根本和氣候對應不上。農時紊亂。

槍械,火炮軍費,軍事思想更是嚴重落後。

這場失敗之後中國建立了電報局。

火槍和電報開始引入中國。

長期得不到儀器修正的漢歷,被西洋歷搶佔了市場。

耕,戰兩失。

晚清的經濟體系被破壞了。

清軍入關以來,兩大根基動搖了。


AUTUYG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嶽忠豪

僧格林沁(?——1865年),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先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僧同時是道光皇帝的嗣外孫。僧格林沁的恩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為皇室顯貴,二為晚清名將。他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而受寵不衰,道光五年(1825年)受襲郡王,道光十四年,受御前侍衛,補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總理行營,調鑲白旗滿洲都統,史稱“出入禁闈,最被恩眷”。咸豐五年(1855年)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世襲罔替,人稱“僧王”。軍事方面同樣頗為可道:他曾抗擊太平天國北伐,生擒李開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指揮大沽口海戰,大勝英法聯軍,但又在八里橋之戰慘敗,蒙古主力盡失。後在同治四年(1865年)與捻軍作戰時戰死,朝廷震悚,輟朝三日以示哀敬,配享太廟,並賜諡“”。

僧格林沁

之所以稱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的轉折點,這是由僧格林沁生前在平衡滿漢軍事勢力中的作用所決定的。

在晚清道鹹之世,八旗、綠營承平日久,皆是腐敗不堪,所以才有了曾國藩辦湘軍征討太平軍。而曾國藩的漢人身份則令統治者煩惱不已,試舉一例,咸豐四年十月十四日曾國藩戰勝太平軍取武昌。咸豐大喜過望,令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大學士祁嶲藻進言,稱“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咸豐立刻清醒,收回成命,僅賞曾國藩兵部侍郎頭銜。此種例子不勝枚舉,其中都可以看出統治者對漢族官員的忌憚之情。

咸豐

僧格林沁作為朝廷親貴,利益捆綁,對朝廷極為忠心,史載李開芳被消滅後,曾大哭:“我對不住先皇帝!今大難未平,豈臣子所可言安逸者?”他軍事上又有一套,朝廷對他一則可以放膽任用,二則可以此牽制漢族官員的武裝,個人原因加上晚清權勢的分佈特點,是僧格林沁得沐殊遇的原因,史稱“曾主南事,親王僧主北事”。僧格林沁也深知朝廷的良苦用心,也與漢人官員屢起爭端,這是滿族統治者的如意算盤,也是僧格林沁的個人出路。

曾國藩

僧格林沁歿後,朝廷無體己親貴可用,慈禧太后遂命曾國藩等人督剿捻軍,從此,軍權落入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等人手中,滿漢之間的權力爭奪也直到清朝滅亡。

1、《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一《僧格林沁傳》

2、卓海波:《僧格林沁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季我努學社

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重要的原因在於兩點,第一,僧格林沁把滿清最後的王牌——2萬餘滿清鐵騎消耗殆盡,導致清廷無嫡系軍隊可用,才被動啟用漢人和漢軍;第二、僧格林沁的死,導致晚清軍隊出現“保守”思想,所有軍隊不以大勝仗為目的,都以保全自己的軍隊為根本!

僧格林沁作為成吉思汗兄弟的26代孫及蒙古貴族,在與英法聯軍的戰爭中,由於情報失誤,導致滿清鐵騎頃刻覆沒。自此,橫行於世的滿清鐵騎退出歷史舞臺。而法軍僅陣亡3人,英軍僅陣亡2人。

僧格林沁的失敗,導致了皇帝外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京城搶虐。咸豐將其一擼到底,失去了實權,最後悲催的死於一16歲的土匪手中。從風光無限,到失去軍隊,被朝廷排擠,再到枉死麥田,讓大清將領認識到一個道理,失去軍隊,就失去了一切。此後,滿清與列強的一系列戰爭,清軍將領為了保存實力,往往打幾槍就跑路。

這從側面也說明,一個重要的軍事將領,他的遭遇,將動搖整個朝野,影響其他將領的決策。


知史局

僧格林沁,可以說是整個滿清在他的末期最後一位從八旗子弟裡面走出來的軍事指揮員,也是在軍隊方面,八旗子弟最後一個在軍隊上面的親人。

我們都知道曾經的八旗子弟在中國東北可以說是縱橫無敵手,能征慣戰,而且戰無不勝,但是隨著他們進入北京城,隨著滿清建立以來,這批人開始腐化,開始墮落,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祖先曾經在草原之上,在惡劣的環境之上,奮勇作戰。為自己的子孫打拼出瞭如此天地,而是選擇在京城附近互相聚眾鬥毆鬧事情。

就這樣,(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曾經英勇善戰的八旗子弟,最後養成了一頭頭肥豬,在後期滿清從八旗子弟裡面挑將領的時候,也是矮個子裡面拔尖,我也不奢求你能多打仗了,我只是奢求你能夠替我好好去管一下軍隊。

我是絕對不會相信漢人的。我明面上常備的軍隊全是八旗子弟組成的,至於說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我用完之後我就直接解散,我不會讓漢人自動掌握權利,而且各個地方上面收上的稅賦我中央王朝要統一收上去,為什麼我就害怕你拿這個稅負去養軍隊,養自己的軍隊,最後造反,因此,直到僧格林沁,滿清明面上的最高指揮官全部是滿族人。

但是夢想總會有打破的那一天如此。遏制其他軍事人才進入軍隊,遏制地方軍隊的發展,遏制軍隊軍備的發展,最終導致結果是你在外部文明的衝擊之下,將會顯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他人再發展,但是你卻停滯不前。落後就捱打。

在英法聯軍的衝擊之下,滿清開始顯露出了疲態,他的軍隊也開始向世人長露出原來你們並不是戰無不勝的,你們也是可以被打敗的,因此,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出現在了華夏大地之上。

為了穩固中央王朝,也為了讓世人證明只有滿人組建起來的軍隊是絕對可靠,我們不需要漢人來幫助我們去打贏戰爭,所以僧格林沁可以說承載著八旗子弟最後的希望上任了,這個人可以說並沒有讓當時的滿清貴族感到失望,面對太平軍的北伐,可以說頂住了壓力,把兩個主導者直接給抓了起來,這樣直接讓當時的八旗子弟吐了一口惡氣。我們並不是不能打仗,我們只不過缺一個領導的人才,罷了。

但是英國人和法國人隨後過來打了一記響亮的巴掌,曾經縱橫歐亞大陸,沒有對手的蒙古騎兵最終葬送在了英國和法國的火槍之下,騎兵的時代終結了,滿清貴族依靠絕對武力統治中國的時代也終結了。

在這之後,滿清貴族對於漢人發展自己的軍事武裝,可以說態度出現了180°的轉彎,不僅同意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漢人鄉紳可以回家組建自己的軍隊,而且允許當地所受的稅負可以回饋到漢人,組建的軍隊裡面,也就是我沒錢支付你漢人軍餉時候,你可以直接向地方政府要,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與此同時,朝堂之上能夠站起來的大部分都是漢人武官,比如說李鴻章,比如說曾國藩,而滿清貴族並不在單純地樹立一個軍事指揮官作為榜樣去壓制漢人,而是讓兩者之間展開鬥爭。

就這樣僧格林沁,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什麼時代?八旗子弟依靠絕對武力統治整個中國的時代就此終結,漢人武裝主宰中國命運的時代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