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為什麼能在大沽口打敗英法聯軍?

電費超標了


在第二次鴉片戰中,在天津大沽口炮臺防禦區共進行了三次作戰,第一次和第三次英法聯軍獲勝,第二次由僧格林沁指揮的大沽之戰,獲得完勝。(僧格林沁像)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背景和過程。

1858年4月,英法聯軍在沙俄和美國的支持下,沿海到達天京大沽口(天津白河口)並攻佔河口防禦陣地——大沽口炮臺(第一次大沽口之戰,守軍逃跑),損壞炮臺的防備和武器,進而佔領天津,威脅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雙方約定在一年後換約(等待雙方國家領導簽章確認條約)。英法聯軍在天津撤走後,咸豐皇帝對《天津條約》的條款非常不滿意,拒絕簽字,知會英法等國,希望撤銷條約中的一些條款;為了防止英法聯軍的進攻,咸豐調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成吉思汗二弟的26代孫)為欽差大臣,負責京東(北京天津地區)防務,重點在天津大沽口炮臺防禦區及其縱深,阻止英法聯軍的艦隊逆流而上登陸,威逼京師。(大沽口炮臺的大炮)

僧格林沁受命後,緊急組建大沽口水師,在原來炮臺基礎上重新修建炮臺,在白河兩岸新建設6座炮臺,增加大炮60門。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炮臺失手的經驗教訓,在炮臺外修建掩護牆,在牆外挖深溝,深溝內佈滿障礙,防備陸軍進攻炮臺,延緩進攻的速度,並在壕溝內佈滿爛泥。同時在雙塘地區建設了炮臺,防備英法聯軍在此登陸,並在天津雙港地區佈置了13座炮臺,加強防禦縱深。

在出海口布置了三道攔河鐵鏈,防備軍艦進入內河,在預估的登陸區設置了鐵戧,為陸軍登陸設置障礙。(炮臺外圍照片)

咸豐皇帝不滿意條約條款,英法兩國認為條約也沒有滿足他們條件,預謀再次引發戰爭,攫取更大的利益。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天津大沽口外,清政府通知三國公使在天津的北塘登陸,清政府派員護送他們進京換約,人數限制在20-30人。英國艦隊司令賀布(又譯何伯,1879年授英國海軍元帥)拒絕在北塘登陸,積極備戰,打算再次摧毀大沽口炮臺。(賀布照)

英法聯軍的部隊由12艘淺水蒸汽機炮艦(英國11艘,法國1艘)組成,軍隊總人數2000人左右,其中海軍陸戰隊1000人左右。賀布根本看不起清朝的軍隊,計劃沖斷攔河的鐵鏈,在炮臺的上手位置炮擊炮臺,掩護海軍陸戰隊正面登陸,奪取炮臺控制權。在英法聯軍炮擊的挑釁下,清軍偃旗息鼓,等英法聯軍破壞了第一道障礙進逼攔河鐵鏈時,清軍在大沽口的炮臺突然一齊發炮,炮擊進入炮臺射程的軍艦,這時英法聯軍的軍艦前進受阻都成了固定的靶子,炮戰在6月25日下午三時到四時停止,有四艘軍艦被擊沉,其他艦隻也都受了傷,英法聯軍豎起白旗,假意投降,狼狽逃竄。獲得美國艦隊的支持後,英法聯軍繼續炮轟炮臺,計劃用海軍陸戰隊攻佔南岸炮臺。(大沽口炮臺防衛圖)

海軍陸戰隊登陸後,被炮臺轟擊,道路泥濘進展緩慢,炮臺的掩護牆和壕溝障礙使得海軍陸戰隊根本無法接近炮臺。滿蒙騎兵部隊的出現,迫使登陸部隊後撤,英法聯軍又計劃夜間偷襲炮臺,清軍早有防備,利用火彈照明(類似信號彈),阻擊偷襲的英法聯軍,激戰一晝夜,英法聯軍失敗撤退。

此戰,英法聯軍的十二艘炮艦,四艘被擊沉,兩艘擱淺被俘,六艘完全失去作戰能力,完敗;英法聯軍被打死打傷440人,艦隊司令賀布重傷,俘獲英軍和美軍各一人;清軍陣亡38人,完勝。

為何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清軍完勝?

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一路所向披靡,軍隊的高層普遍認為清軍不堪一擊。這次英法聯軍的指揮官賀布更是自高自大,在第一次被大沽口炮臺擊沉四艘,兩艘擱淺,其餘六艘軍艦幾乎失去作戰能力的情況下,仍然派遣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清軍對炮臺進行增加和加固防守的情況沒有多少了解,沒有做到知己知彼。這是英軍指揮官的錯誤指揮導致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慘敗。

僧格林沁在修建大沽口等炮臺時已經充分考慮到海軍陸戰隊登陸攻擊炮臺,修建了掩護牆和壕溝鹿柴,延緩英法聯軍的進攻,效果非常明顯。在戰術上,將英法艦隊阻隔成了固定目標,機動性完全喪失,進入僧格林沁預設戰場,幾十門炮臺的大炮齊發,儼然是僧格林沁的打靶演習,戰鬥收穫頗豐。所有軍艦被攻擊,聯軍司令的軍艦被特別照顧,司令賀布重傷,導致英法聯軍的指揮系統陷入混亂,這也是清軍致勝的原因之一。

後話。

1860年2月,英法聯軍173艘軍艦,18000人進攻天津北京,吸取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慘敗的教訓,這次聯軍沒有在大沽口經過,而是在北塘登陸,然後水陸進攻大沽口炮臺。僧格林沁被咸豐皇帝調走,撤離戰場,這次雖然清軍失敗,但是也擊沉了三艘軍艦,重創了六艘,大沽口炮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英法聯軍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總共攻打下兩座炮臺,其餘都是勸降的。

大沽口炮臺在《辛丑條約》中被要求拆除,1901年炮臺被拆除,只剩下南岸的三座炮臺留存。


穿越再現彼岸


前言:仔細看看大清近代史,基本上大清直接面對歐美列強都沒討到什麼好果子吃,割地,賠款已經習以為常,一個個的不平等條約接踵而來,但是,僧格林沁率領的大清義勇拿著落後的火器火炮,還真打贏過英法聯軍,當然能打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起因:1859年,英法軍隊打著換約的名義侵略中國,而他們這一次的目標就是北京。當時,他們把軍艦直接開到渤海灣,並且向渤海灣裡的大沽口開炮,想要用火炮嚇跑在上面的清軍,然後登陸大沽口,直取北京。

結果:這次,鎮守大沽口的可不是一般的將領,也不是什麼貪生怕死之輩,而是驍勇善戰的僧格林沁,果然,在僧格林沁的帶領下,大清居然打敗了英法聯軍,這怎麼可能呢,可是這就是事實。

僧格林沁可以打敗英法聯軍的原因:

一,僧格林沁何許人也,他是出生蒙古族的猛將,此人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蒙古族也是好戰好鬥的民族,僧格林沁可不是一般膽小如鼠的將領。

二,來鎮守大沽口炮臺時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調派增加了很多火炮火器,而且為了防止英法軍隊從側後翼登陸包抄,僧格林沁還調來了自己精銳的蒙古騎兵作為預備隊。

三,英法聯軍太低估大沽口炮臺守軍的能力,大意失荊州

英法聯軍並不是第一次炮擊大沽口了,先前已經有過一次,覺得清廷守軍不堪一擊,以為炮擊幾下,清朝軍隊就會作鳥獸散,沒想到的是,清軍居然與英法聯軍對轟炮戰,一下子把英法聯軍打蒙圈了,因此只得強行登陸短兵相接,沒想到又遭遇彪悍的蒙古騎兵,這些英法聯軍就吃了大虧。

憑心而論,不是英法聯軍過於輕敵,事先沒料到大沽口炮臺換了主將,增加了不少火炮,埋伏了蒙古騎兵,即便是知道,英法聯軍火器火炮也是優於大清,不是被突然打蒙圈的話,勝負真的難料,所以說,這場戰鬥打贏,也是佔了天時地利以及一定的運氣成分了。


唯戀無名


題目?難道沒有錯?僧格林沁什麼時候在大沽口炮臺作戰啦?事實上大沽口炮臺由於火炮技術落後,就僅僅是幾輪炮火就被英法聯軍的海軍艦隊打了個七零八落了!天津港從此以後開埠了,一直到達後來八國聯軍進北京時這又一次發生戰事。淮軍悍將,聶士成死戰血戰天津衛。還要就是,義和團殺洋人燒教堂也主要發生在天津,比較有名的,義和團攻打紫竹林教堂區。僧格林沁是在北京通州的八里橋,抗擊的英法聯軍的,時間是1860年敵人僅僅是死傷了幾十人,而自己?確是三萬鐵騎幾乎全軍覆滅最後僅僅剩下來了幾十個人而已!八國聯軍是1900年!聶士成也是在天津戰死沙場的。獨木難支奈何不了。


愛看愛思考


現在想一想還是可以的,八國聯軍才8000-12000人,大沽口的洋鬼子頂多3000人左右,據說清兵槍並不次於洋人的,那麼就用詭計與戰術。沒有自信用勇氣與衝動吧,就是類似於憶苦思甜,激發清兵的仇恨,於是就把洋鬼子燉了


趙撿子


還是因為他善於團結一切力量對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