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化解風險需要沿線國家互相合作

“進入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滿足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進行各種方式的創新。在創新過程當中,必須根據不同類型的產業特性來進行不同方式的創新。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也必須根據不同產業的發展來創新方式,以合適的金融安排來支持,並且在創新的過程中,關注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為《IFF中國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撰寫開篇語時表示。

近日,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絲路國際聯盟(SRIA)在北京共同主辦“國際金融論壇(IFF)2018中國報告發佈會暨一帶一路5週年調查報告發佈會”。正值“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五週年之際,《報告》還公佈了全球首份“一帶一路”問卷調查報告,由26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的調查回收問卷組成,總結了“一帶一路”建設五年來,中國與雙邊及多邊共同就“一帶一路”項目開展合作所呈現的成果、問題及經驗。

《報告》顯示,63%的國家中央銀行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極其重要,乃至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是過去十年最重要的全球倡議之一。

中央銀行的受訪者幾乎一致看好“一帶一路”倡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92%的中央銀行預計,在未來五年內,“一帶一路”倡議相關項目能夠支持國內經濟增長,其中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帶動年增長率不會超過1個百分點。

有25%的受訪者態度更加樂觀,預計帶動的年增長率將介於2-5個百分點。對增長普遍樂觀的預期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經濟的影響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

同時,還有35%的受訪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本國的重要性要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1%的受訪者認為高於世界銀行,14%的受訪者認為高於地區性發展機構的項目。一家中東歐的中央銀行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能夠促進參與國之間的雙贏合作,來自東方的技術和金融對歐洲的進一步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特別是當下新舊交替,舊有的秩序正在支離破碎,新的秩序還沒誕生之前,“一帶一路”倡議是非常深遠的倡議。

不容忽視的是,“一帶一路”建設仍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問卷調查表明,“一帶一路”項目發展的最大障礙依次是法律框架、融資、政府部門和信用評級。有42%的中央銀行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可能與歐盟產生衝突,其次有33%的中央銀行認為因為美國產生的衝突最大。

《報告》認為,化解風險和挑戰,需要“一帶一路”國家相互合作,完善法律法規,提升政府信用,確保政策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開放性,也需要推進“一帶一路”多邊體制和機制建設。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與科技創新有關的行動計劃,其中提到要加強科技人文交流,共建兩個實驗室和科技園區,還有技術轉移。

對此,京東金融研究院院長孟昭莉表示,企業每次出去都會感受到全球各個國家迫切想了解中國的互聯網與相關科技,包括科技金融。另外,民營企業“走出去”還需要國家能夠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宏觀政策調研,包括稅務制度、稅務優惠政策以及“走出去”和地方政府溝通的成本。

合作才能共贏。IFF綠色發展中心主任,原WWF中國可持續金融項目總監孫軼頲認為,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這是一種“新”的體現,這種“新”體現在,原來看重經濟、貿易、金融、政治影響力,現在更看重民心相通和文化相通等多方面。組團“走出去”是合作發展的模式,在此方面,企業要與政府、金融機構合作,金融機構要與保險公司合作,中國金融機構要與國際金融機構要合作等。

“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大部分技術上與國外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改革開放依然要不斷推進。”原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巡視員、IFF學術委員陳炳才認為,如果說之前的改革開放從某種意義上是把外資“請進來”,那麼現在,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更好“走出去”,則是我國進一步邁向全球化的思路創新。陳炳才說,過去全球化思路都在進行長期的談判,關於制度談判、市場準入規則的談判,關於軟件建設規則的談判,這些談判運行了很長時間,效果甚微。而如今,創新思路在於解決基礎設施問題,這是工業革命以來取得的成功經驗。如今應該把“一帶一路”建設設想深化、細化、具體化,在全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