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那些权倾朝野的著名太监

赵高:秦朝时宦官。秦始皇死后权倾朝野,指鹿为马。

赵高(?-前207),嬴姓赵氏。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石显

字君房,济南人(今济南章丘县西)。西汉汉元帝刘奭时期奸臣。汉元帝生病之时趁机专权。掌权期间结党营私,打击异己,扰乱朝政。萧望之等人都遭到石显的迫害,萧望之被逼自尽,周堪、刘更生被废官禁锢,不再任用。汉成帝刘骜继位后失势,石显被人弹劾免官,死在回乡路上。

张让: 东汉十常侍之首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封列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张让走投无路,投水自尽。

宗爱:中国历史上唯一弑杀两位皇帝的宦官。

南北朝时期北魏宦官、权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宦官,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太子太师、中秘书,封冯翊王。宗爱因获罪而成为阉人,在太武帝时任中常侍。宗爱对太子多加干预,又与太子部属有闲隙,怕日后太子登基对己不利,于是与东宫势力展开权力斗争,诬陷太子及其手下人意图造反。太武帝下令整肃太子府,且诛杀了许多太子近臣。太子拓跋晃因此积忧成疾而死。后来宗爱怕被太武帝诛杀,先下手为强于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弑太武帝。太武帝死后,朝廷欲立太武帝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但宗爱与拓跋翰关系不好,假立皇后之命,将拓跋翰杀掉,然后立吴王拓跋余为帝,宗爱自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总督中外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大权在握。拓跋余想夺回皇权,又遭宗爱所弑。不久之后,羽林郎中刘尼、太子少傅游雅等人密谋,由太子少傅游雅、源贺、长孙渴侯率禁军守卫宫廷。陆丽与刘尼一起迎皇孙拓跋浚入宫即位。刘尼率禁军抓住宗爱及贾周其党从处斩,夷灭三族,至此而终。

高力士: 唐玄宗宠臣,传说李白醉酒后要"力士脱靴"。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 ,唐代著名宦官,冼夫人第六代孙。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宝应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李辅国:唐肃宗当权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

唐朝中期权宦,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之后又阻止了张皇后废唐肃宗所立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的企图,保护了太子李豫即位, 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跋扈嚣张,唐代宗遂废除李辅国的权势,又派人刺杀了李辅国。 追赠太傅,谥号为丑。

鱼朝恩:唐朝时以监军出身的宦官。

唐朝的擅权宦官。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唐玄宗时入宫当太监。安史之乱发生后,随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最后被宰相元载设计缢死。鱼朝恩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宦官的实力,为唐朝中、晚期的宦官专权局面埋下了伏笔。

仇士良

宪宗、文宗时任内外五坊使,后升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事变后,加特进、右骁卫大将军。他乘皇帝昏庸、朋党相争之机,玩弄权术,稳步高升,从一个侍侯太子的一般太监,历任监军、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知内侍省事等要职,封楚国公,死后追赠扬州大都督。有《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载其曾被赐上柱国、进封南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次年因被检举家藏武器,下诏削官爵,籍没其家。仇士良檀权揽政20余年,一贯欺上瞒下,排斥异己,横行不法,贪酷残暴,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使当时朝政变得更加昏暗和混乱。

俱文珍:

俱文珍是唐德宗后期重用的宦官。公元805年德宗去世后,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继位。顺宗不甘心受制于宦官,试图通过改革克服德宗朝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弊政。改革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当朝权阉俱文珍联合其他宦官坚决反对。俱文珍先是想法让顺宗取消了王叔文进宫议事的权利,然后俱文珍等宦官与李纯合谋,日夜聚集在顺宗周围,气势汹汹地逼其让位。身体本来很差的顺宗惧于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只得把军国大政交给太子。俱文珍还不满足,他把翰林学士召到金銮殿,逼迫他们起草诏书,由太子即位,尊唐顺宗为太上皇。只做了七个月皇帝的唐顺宗就这样被俱文珍逼宫退位了。太子李纯即位后,称唐宪宗,俱文珍因有拥戴大功而备受重用。忘乎所以的俱文珍不仅对百官为所欲为,对手下的宦官也毫不留情。不少宦官因为与其稍有摩擦即被处死。宦官们对俱文珍又恨又怕,宪宗也不满俱文珍的居功擅权。此时正值担任监军的俱文珍因不请示朝廷而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而引起众怒。朝野上下竞相指责俱文珍专横独断、目无君主,宫中的宦官也群起攻击。俱文珍渐渐失宠于宪宗,不久死去.

田令孜

本姓陈,四川人。懿宗时任小马坊使,和李儇玩得很好,李儇即帝位为僖宗,屡次提升他至左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田令孜恃宠横暴,把持大权,无所不为。在黄巢起义军进逼长安时,他挟持僖宗逃往四川。到成都后,继续为非作歹,暗杀了敢于直言上谏的左拾遗孟昭图,袭杀曾在镇压黄巢起义中立了功的宦官曹知懿部。唐昭宗即位后,田令孜引义子王建对抗朝廷,而王建要割据西川,与陈敬瑄(田令孜兄长)产生矛盾。最后,王建把田令孜兄弟二人同日分别杀死。

童贯: 宋朝一名宦官; 曾在小说《水浒传》出现。

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宋钦宗即位,被处死。

王振: 明朝第一名当权宦官

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满腹经纶,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汪直:掌管禁军开先河

广西大藤峡瑶族人,明代权宦之一,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冯保:曾是顾命大臣

明代太监。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刘瑾:明朝当权宦官,后被处凌迟处死。

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魏忠贤: 明朝当权宦官,以败坏朝政著名。

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中国历史上那些权倾朝野的著名太监

李莲英: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

李莲英,汉族,1848年出生,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宣统元年61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亡,时年63岁。

中国历史上那些权倾朝野的著名太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