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壯年的財務為何要把自己標誌為“油膩的中年人”?

“中年危機”從50歲降到了40歲甚至35歲,一提到35歲,就會有一種滄海桑田的衰老感,很多人認為,35歲以後的中年人,無法再像二十多歲一樣無牽無掛,徹夜加班,他們的身體條件不如年輕人硬朗,家庭負擔比年輕人更重,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職場道路。

正當壯年的財務為何要把自己標誌為“油膩的中年人”?

於是很多危機感就出現了,在社會輿論下,若35歲以後遭遇失業,就會覺得自己幾乎活不下去,甚至連“越老越吃香”的財務團體,都覺得35歲還做不了管理層,就沒戲了!

人工智能來了,財務機器人來了,無人銀行來了,無人超市出現了,核算類的財務沒戲了,35歲如果還是基層財務,未來就等著失業吧!

是不是很熟悉,難道人到中年,真的是職場的倒退期嗎?

1、

前不久,美國波音737客機發生一起重大事故,飛機起飛不久,左側發動機發生爆炸,危機關頭,機長以“鋼鐵般的神經”控制住了飛機,用一個發動機操控飛機在空中飛了40多分鐘,成功迫降,事故導致一名乘客死亡。

這個化解災難性危難的女機長叫塔米·舒爾茨,今年56歲,生物學和綜合農業學專業,曾在空軍服役多年。

56歲,對我們來說是進入退休的老年狀態,但是現實裡,這位已經進入“老年”的女機長,拯救了幾乎一個飛機的人,對於整日保溫杯的“中年人”而言56歲是跳廣場舞享受晚年人生的,但是對有些人而言,56歲正值壯年。

幾十年的知識儲備,在這個年紀裡能讓自己的工作更效率,更專業;

幾十年的風雨洗禮,在這個年紀能做到遭遇風險臨危不亂的淡定;

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在這個年紀裡能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2、

很多人恐慌中年,因為不知道未來自己將如何發展,自己該如何學習。

年輕人會焦慮,因為他們要迅速適應這個時代,從學生時候就開始學ACCA或者CMA,去企業銀行事務所投行實習,甚至有些花錢獲得一個實習崗位,因為他們明白,沒有工作經驗的他們,想要有一個較高起點,就必須擁有一份在脫穎而出的履歷。

中年人的焦慮在於生活艱辛,上有老下有小,總有突發的要用來操心的事情,總有自己從未經歷過的需要解決的事情,以及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年輕好學而又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取代,就像前不久那些關於“90後高管幹掉80後不需要道歉”的勵志文,讓中年人的焦慮迫在眉睫。

3、

年齡是硬傷,家庭壓力是外在因素,身體有些累了,保溫杯養生,過著油膩而佛性的中年生活,但是,為什麼要承認自己已經開始衰老?

50多歲的還不覺得自己老,三十歲就覺得自己老了?

50多歲的“凍齡美女”看上去像30歲,是因為她們始終覺得自己30歲還沒到,努力的運動修身瑜伽化妝保養。

80多歲的褚時建包田種橙,捲土重來,是因為他始終不覺得自己已近暮年,還是保留著年輕時候的創業熱情。

老財務之所以被中小型企業熱捧,是因為他們多年的從業經驗,讓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對策應對各種財務方面的問題。你以為財務就是年復一年做著同一件事嗎?每年的稅法政策準則都在變化,經歷一次又一次變革的財務,對每一條出臺的新規定都能敏銳掌握住其背後的深意。

4、

有一種衰老,是你覺得自己老了。你覺得做什麼都來不及,然後每日等待著衰老的到來。

但是還有一種人,從來不覺得自己老了,生活的波折和豐富的經歷,讓他們更加懂得如何去平衡生活和工作,如何用自己的經驗規避各類風險,他們積累的不僅僅是成功的經驗,更多的是失敗的思考。

而不願意認輸,不願意服老最典型的,就是不斷學習。

你可以在CPA的考場裡遇到七十多歲,使用電腦進行機考的老伯伯,也可以在高考考場裡,看到正襟危坐想圓幾十年前夢想的六十多歲工程師;你可以看到退休在家陪著孫女學鋼琴最後自己迷上鋼琴的老太太,也有拿起畫筆從基礎開始學習繪畫的老大爺。

人生本就不易,努力學習和努力生活,與其把時間消耗在擔憂和煩惱中,不如用專業和興趣充實自己,與其因為壓力而放棄競爭選擇佛性生活,不如因為壓力去獲取更多人生經驗和生活經歷,與其在困難面前退縮和逃避,不如去考慮和選擇更適合的解決方法。

前半生,父母為自己擋風遮雨,後半生,獨立後的你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