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劉羅鍋,他的書法也是一絕

宰相“劉羅鍋”,家喻戶曉。他不僅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受百姓喜愛,其書法更是了得,有“濃墨宰相”之稱,與翁方綱、王文治、梁山舟並稱四大家。

宰相劉羅鍋,他的書法也是一絕

宰相劉羅鍋,他的書法也是一絕

劉墉開始學習書法,並未當作是一種藝術,而是科舉考試的手段。他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最重要的目標和心願當然是金榜題名,步入仕途,光宗耀祖了。因此,在教授劉墉學業的同時,也教其書法,讓劉墉苦練“館閣體”,以備應試。

宰相劉羅鍋,他的書法也是一絕

劉墉一生書法曾經數度變化。如按時代劃分,還有早、中、晚年的變化:

宰相劉羅鍋,他的書法也是一絕

早年,約20歲左右,他的書法學趙孟€€、董其昌,筆法稚嫩妍美,正如徐珂《清稗類鈔》所云:“文(劉墉)書法……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 花。”《藝舟雙楫》說:“文清少習香光”。代表作有劉墉《行書扇面》,此書紙本,款“庚申六月三日,天香深處書。劉墉。”“庚申”為1740年,時劉墉 22歲,書風學趙、董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宰相劉羅鍋,他的書法也是一絕

中年,約30歲以後,書學蘇東坡、顏真卿、鍾繇等,筆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氣蒼韻遒,獨具一格。故《藝舟雙楫》《清稗類鈔》說他“壯遷坡老”(蘇東坡), “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臺閣,則炫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代表作有故宮藏劉墉57歲(1775年)作《送蔡明遠敘》軸。

宰相劉羅鍋,他的書法也是一絕

晚年,約70歲以後,書法北朝碑版,正如《書林藻鑑》引《藝舟雙楫》所云:“文清(劉墉)……七十以後,潛心北朝碑版,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 超然塵外。”又說“蓋山東多北魏碑,能見六朝真相,此諸城(劉墉)之所以或過華亭者”。代表作品有作於1797年劉墉79歲時的《行書軸》。此書紙本,墨 跡,款署“嘉慶丁巳二月,劉墉”。鈐“御賜海岱高門第”、“劉墉印信”等印,該書體豐肥骨勁,結體嚴謹而又舒展,為劉墉79歲時精作。

劉墉善學前賢吸取眾家之長,但師古而不拘泥,不受古人牢籠而富有創造性,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面貌。

劉墉喜用狼毫筆和極濃的墨在臘箋上寫字,蘸墨又極飽滿,所以用墨厚重,筆劃肥厚,渾厚敦實。看起來肥胖,缺乏筋骨,但細細品味,發現每一筆都鋒正毫健,骨絡分明,體豐骨勁,別具面目。因此,劉墉的字給人以重量感,無半點圓滑甜俗習氣。

二是富有“靜”趣。 劉墉寫字,起筆藏鋒,收筆回鋒,無筋骨暴露之弊。字體肥厚,墨色濃重沉鬱。章法上字字獨立,行行分明,毫無譁眾取寵之態,有一種肅穆寧靜之趣。

三是對比強烈。劉墉成熟時期的行書,雖以“肥”為特徵,但絕非一味豐肥,而是肥瘦兼用,且對比強烈,晚年更是如此。一般情況下,劉墉寫字,橫劃較細,而豎劃肥厚濃重,聯帶之筆劃極其瘦勁。另外一與眾不同之處是把撇劃寫得濃重,而捺劃卻寫得輕細。再有,常把字的某些偏旁寫得肥大緊湊,另一部分則較鬆散,一般是上重下 輕、左重右輕,做到靜中有險,靜中有變,不失為高明的藝術手法。

此外,劉墉的名款,見於記載的有“劉墉”“石庵”“日觀峰道人”“石盒”“木庵”“青原”“香巖”“東武”“溟華”等。見於傳世作品中的有“劉墉”“石€€”“石 庵弟墉”“石庵劉墉”“石庵居士”“晚香堂劉墉”“弟墉頓首”“日觀峰道人書”“劉墉志”“石庵書舊句”“十一兄墉”“臣劉墉敬書”等。這些署款,不僅是 劉書鑑定的重要依據,而且是研究劉墉書法和生平的重要史料,比如“十一兄墉”,說明劉墉兄妹多,他排行第十一。又如“臣劉墉敬書”,說明他是宮廷書家。

除名款外,劉墉的印章數量,據不完全統計,也多達有50多方,有的還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刀法、大小、朱白文不同的印章。如仔細分,又有名號、齋名、御賜等不同之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