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蘭亭序》,它的來龍去脈你知道嗎?

作者 張慶濤

《蘭亭序》又稱《蘭亭敘》、《蘭亭集序》、《臨河序》、《禊(xi去聲)序》、《禊帖》、《蘭亭詩集序》等。全帖共28行,324字。東晉王羲之書。

都知道《蘭亭序》,它的來龍去脈你知道嗎?

東晉王羲之行書《蘭亭集序》

據載:此帖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禪師(隋代書法家),禪師近百歲而終,臨終前把自己的書法和《蘭亭序》一併交給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辯才,俗姓袁氏,梁朝司空 袁昂的玄孫。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以仁德治國,國泰民安,頗得閒暇,賞玩書法興趣濃厚,摹寫右軍書法成癮。太宗不惜重金,在全國懸賞招募右軍書跡,可唯有《蘭亭序》未能得到。太宗派人探尋《蘭亭》下落,後來獲知在辯才和尚手中。

太宗頒發詔書徵招辯才禪師入宮內道場供養,恩賜優厚。辯才入宮數日,太宗與辯才言談不提《蘭亭》。又過數日,太宗才問及《蘭亭》,隨機乘便善意誘導無所不至。辯才聲稱:往日在侍奉永禪師時曾見過《蘭亭》,自永禪師去世後,幾經喪亂,《蘭亭》失去,不知所在。太宗無奈,放辯才出宮回越州寺院。辯才走後,太宗反覆研究推論,確定《蘭亭》就在辯才處所。又詔辯才入宮,再問《蘭亭》。如此反覆三次,辯才吝惜不肯捐募。

太宗召集侍臣,對侍臣說:“右軍的書法朕所偏愛,諸多墨跡莫如《蘭亭》。求得《蘭亭》之事日夜縈繞心中。辯才年邁,《蘭亭》放在他那裡又不用。能否找一位智慧謀略之士用計謀把《蘭亭》索取來呢?”尚書僕射房玄齡推薦監察御史蕭翼。說蕭翼是梁元帝的曾孫,多計謀,與辯才又同是梁朝官員的後裔,彼此便於溝通,一定能智取《蘭亭》。太宗心悅即刻允奏。

一日,蕭翼又來訪,拿出梁元帝自畫的《職貢圖》給禪師看,禪師讚賞不已,隨即興致大發與蕭翼談起翰墨來。蕭翼趁機說:“本家祖先都推崇二王書法,本人也自幼專心臨習,今也有二王數帖隨身攜帶。” 辯才聽罷欣然,道:“明日可帶來看看?” 次日蕭翼準時而至,拿出書帖給辯才看。辯才反覆端詳道:“是二王的沒錯,不過不是精彩之作。貧僧倒有一真跡,比你這些好多了。” 蕭翼追問:“是何帖?” 辯才道:“《蘭亭》。” 蕭翼暗中自喜,道:“《蘭亭》久經離亂,哪裡還有真跡?必定是贗品罷了。” 辯才道:“師父在世時保存珍惜,臨終時親付與我,哪有差錯?不信,明日來看。”

次日,蕭翼屆時而至。禪師從樑上一櫃中取出《蘭亭》給蕭翼看。蕭翼看罷道:“果然不出所料,贗品!”二人紛爭不休。自從蕭翼看後,辯才不再把《蘭亭》放在櫃內,把它與蕭翼的二王諸帖放到一起。當時,辯才年逾八十,每日臨摹《蘭亭》數遍,愛不釋手。蕭翼與辯才來往親密,童僕弟子等人不再猜疑。後來,蕭翼趁禪師外出之機,來到辯才禪室,以手帕遺忘在禪室為由,騙過看門弟子入內。蕭翼在几案上取得《蘭亭》和自己帶來的御藏二王諸帖,揚長而去。

蕭翼來到驛站,告訴驛長凌愬說自己是御史,奉皇上詔令來此,有皇帝親筆信,讓驛長通知越州都督。都督齊善行得知此事,極速前來拜見蕭翼。蕭翼宣詔,告知來意,並命都督派人召見辨才禪師,命辯才速來拜見御史。辯才來到一看,原來御史不是別人,正是蕭翼!蕭翼道:“奉皇上詔令來取《蘭亭》,今已得到,喚禪師來告別。” 禪師聽罷,即刻昏倒過去,好久才甦醒過來。

蕭翼帶上《蘭亭》日夜兼程趕赴京城。到京後上奏皇上並呈上《蘭亭》。太宗大喜。重賞推薦人房玄齡和蕭翼並加官進爵。太宗對辯才的欺君行為十分惱怒,但因辯才年歲已高,不忍加刑,未究其責。數日後,仍賜物三千緞,糧谷三千擔。辯才不敢己用,回去後用皇上賜物造三層寶塔,精美華麗,至今猶存。老僧因驚悸病重,一年多就去世了。

太宗皇帝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摹寫《蘭亭》數本,作為禮品賞賜皇太子及諸王近臣。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皇帝病重。太宗臨崩前,把高宗喚到榻前對他說:“我想向你求得一物,你要是孝順,就不要違揹我的心願。你能答應我嗎?” 高宗哽咽流涕,洗耳恭聽。太宗道:“我酷愛《蘭亭》,能否給我帶走?”高宗不吝應允。就這樣,《蘭亭》隨太宗皇帝一起被葬入玄宮,與世隔絕。

據記載: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人臨摹的數本《蘭亭》,在當時“一本尚值錢數萬也。人間本已稀少,代之珍寶,難可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