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所困擾。當遇到心理問題時,比起找心理諮詢,大家更願意選擇讀心理類書籍。

有人讀書,在書中獲取瞭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識,也獲得某種程度的人格力量;可也有人將書作為一種自我封閉的東西,希望在書中獲取答案,卻只吸收書中自己想吸收的那部分內容,如此,書讀得越多,人也變得越來越偏執。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自我讚美與接納是必要的。

對自己不滿意的人,迫切想改變自己的人,想讓自己脫胎換骨的人,都是把別人或者環境對自己的不滿植入了內心。

剛出生的嬰兒,其實是非常自我滿足的,他們有著成人都不具備的安詳、沉穩的神態,人天生即是如此。可是,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成人變得慌亂而浮躁,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感到焦慮,我們將外界的要求變成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一旦無法達到,自己反而先從內心攻擊起自己來。

人一旦進行自我攻擊,不滿便產生了。打個比方,這樣的人似乎在出門之前,就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頓,渾身散發著沮喪的氣味。

想要進行改變,首先要記住,我們必須基本上認為自己是好的。這種自我讚美和接納並不可笑,因為他是你對父母的基因與養育的敬重,是對關心自己的人的一種肯定。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別讓自己的愛變成一種控制。

很多家長抱怨,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給孩子提供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可是孩子卻越來越不自信了。

當深入看一家人的相處模式後發現,爸媽總是想讓孩子做的更好一點,以“為你好”的名義挑孩子的毛病,學習不夠認真、做事不夠完美、自制力不夠強,所以要有好成績,要凡事不犯錯,要學會自律不打遊戲不亂吃零食……

孩子的人格講在家長不斷的“逆耳忠言”中變得扭曲。“逆耳忠言”其實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都是一種惡意,它是對人的自尊和自信的攻擊,一個人如果總是生活在惡言惡語中,他就會潛移默化的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從而用各種方式懲罰自己。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有個聽話,愛學習的孩子。隨著孩子身心發育發展與知識增加,孩子要求獨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對於這種要求,常見的狀況是父母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對孩子的脫離控制不能接受。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對任何人來說,活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活著的感覺。過多地被他人決定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會出錯,這種擔心本身,就是對孩子自信心的打壓和對孩子能力的扼殺。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你經常需要作出選擇,而且你事先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這種有點冒險的感覺,會極大地增加活著的樂趣。作為父母,應該最大限度給予孩子這種選擇的快樂。每個人都有選擇錯誤的可能,但是自己的錯誤選擇,不管怎樣都比別人代替自己做出的正確選擇要好。

就像下棋一樣,你旁邊站著一個世界冠軍,他不斷指揮你下棋,他的智慧絕大多數都比你高明,但是你如果都聽他的,那你不過是他的傀儡罷了,你下棋還有什麼意思?

選擇之後,就要承擔選擇的後果了。如果成功,則享受成功的快樂;如果失敗,家庭是孩子可以休息和療傷的地方,而不是打擊孩子自尊的風涼話。

父母代替孩子選擇職業和婚姻對象,其實剝奪了孩子人生的快樂。這樣的父母很自私,因為這相當於讓自己享受了兩輩子的選擇的快樂,而讓自己的孩子一輩子也沒活過。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營造溫暖的家庭是至關重要的。

有一段時間特別提倡“挫折教育”,父母人為製造挫折,以幫助孩子提高將來在現實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這種提倡本來就是有問題的,生活中從來都不缺挫折,人為製造挫折,可能會物極必反。

在書中,諮詢師給一個家庭做諮詢,家庭中的父母都受過良好教育,對孩子抱了很大的期望,在學校作業後加家庭作業,在學校活動後加課外特長補習。孩子完不成就一臉嚴肅,每天逼著孩子做作業,還覺得孩子恨鐵不成鋼。上了高中後,考試緊張手抖,平時會做的題目也發揮不出來。

諮詢師問家長多久時間沒有表揚過孩子了,有沒有家庭很放鬆,很開心的時候?爸爸足足想了一分鐘,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幾年前吧,覺得孩子這幾年表現不好,沒有什麼值得表揚的。

孩子從小到大,在健康、學習、交友方面經受著各種壓力和挫折,尤其在初中和高中後,和同齡孩子的競爭在各個方面,回到家還要體驗父母的嚴標準,高要求。孩子怎麼在壓力中挺過來?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在熱播的電影《天才槍手》中,小琳和班克在SCIT考場作弊驚心動魄,在跨國作弊案中獲得了巨大的報酬,可是最終為什麼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因為他們背後的家庭不一樣。

班克的父親早逝,母親靠洗衣勉強為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班克自卑敏感,在迷茫犯錯後,他的身後空無一人,孤立無援,沒有任何人的指引。

小琳的父親雖然很嚴厲,但對女兒有無窮盡的愛。在之前學校作弊暴露後,他一方面糾正女兒的錯誤,一方面也給學校求情,讓女兒繼續學業,給她主動選擇人生的餘地、能力和勇氣。

做錯事的小琳向父親認了錯,也得到了父親的原諒與幫助。儘管在後來班克威脅她再次去參與作弊生意:“我要將你在悉尼做的一切告訴你父親, 讓他對你失望。”她也不為所動。因為下一幕是她父親微笑著對她說,無論如何,爸爸永遠支持你。

在爸爸的鼓勵下,她勇敢地向考試主辦方說出了自己作弊的經過。

家庭的溫暖接納和支持,永遠是一個孩子前行的動力。


俠姐推薦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幻想即現實》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精神分析和心理疾病、臨床諮詢在大家心中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幻想即現實》,用一種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以諮詢中的案例作為輔助,將心理有關的問題娓娓道來。

如果你是一名對生活有些迷茫的求助者,可以打開這本書,慢慢品味。

本書適合對心理諮詢感興趣、對自己成長有疑惑、想要初步瞭解心理學的人閱讀。


俠姐預告

主題:《如何表達自己與憤怒——非暴力溝通》

時間:11月14日晚上8點

讀完這本書,你應該懂得什麼才是“為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