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紀錄片只是中老年人“專利”,那就大錯特錯了……

6月12日,“走近年輕人 記錄新時代”紀錄片論壇在上海電視節期間舉辦。第24屆白玉蘭獎紀錄片評委和央衛視及新媒體平臺的紀錄片創作代表,圍繞新時代下的紀錄片創作進行了探討。

“紀錄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廣播電視上紀錄片已經從佐餐變成了正餐。”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紀錄片的生產總投入達到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0.26億元,同比增長14%和15%。“中國紀錄片在過去的連續10年都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長,而去年的數字是在歷年中最高的。”

6月12日,“走近年輕人 記錄新時代”紀錄片論壇在上海電視節期間舉辦。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的白玉蘭電視論現場上,紀錄片人在電視劇和綜藝主題論壇之前率先發聲。

“記錄這個火熱的新時代是紀錄人不可推卸的職責,從平臺到市場,再到用戶,如何讓中國為數眾多的年輕人成為紀錄片的觀看者、分享者、參與者,甚至是推動者,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本次論壇主持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幹超說。

新時代下的現實故事怎麼講?

“紀錄片本身對推動社會進步帶來的哪怕是一點點意義,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在幹超看來,2018年國產紀錄片呈現出更加年輕化、當代化的語境,讓更多人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其中,現實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成為眾多紀錄片創作者關注的一大議題。

大家都在說“紀錄片是國家的相冊”,但在中國紀錄片導演、第24屆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評委彭輝看來,紀錄片應該是“國家的記憶”,記憶是一直存在的。用鏡頭記錄下當下的狀態、思想,這是記憶的最好方式。“新時代新氣象,中國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在轉型期的過程中,我們有大量的現實主義選題可以去拍攝。而除了宏大敘事,我們還需要去創作一些應景的作品。”

如果你覺得紀錄片只是中老年人“專利”,那就大錯特錯了……

英國紀錄片製片人及導演、第24屆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評委會主席尼克·弗雷澤

困境中頑強活著的群體,這些是彭輝一直關注和想要拍攝的內容。不管是《平衡》《空山》還是正在深圳拍攝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三代打工仔,他們都在困境中頑強活著,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了與貧窮鬥爭,不妥協的中國人。而在彭輝看來,這樣的群體是讓人感動的也是紀錄片人不可忽視的。

“紀錄片是需要‘用心感受’的影片”,彭輝拍攝《空山》時與山中人共同經歷半年多的生活,沒有水沒有電。他在那裡用當地人生活方式,把自己融入其中,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影片。“紀錄片一定要用心感受,因為它是情緒融入下對生活的拷貝。”

“現實題材就是人的故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也是現實題材紀錄片關注的一大焦點。

2016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5週年,《我們的青春》選擇了80後、90後的年輕黨員做紀錄片的主體,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了很多年輕人在今天社會當中各種職業角色和各種職責和擔當。“故事好看要有長度,更要有人味”,在紀錄片《我們的青春》總導演馬志丹看來,《我們的青春》能夠那麼火,就是講了黨性和人性光輝。

如果你覺得紀錄片只是中老年人“專利”,那就大錯特錯了……

紀錄片《我們的青春》總導演馬志丹

“紀錄片的魅力是不斷延伸,不知道未來什麼走向。”馬志丹介紹,《我們的青春》有40%的題材是延伸過來的。而在展現黨員的平凡還是偉大之間,馬志丹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平凡人的偉大所在,“人性的閃光和時代的亮點在哪裡,這是我最著重考慮的”。

日本青年紀錄片導演松江哲明提到,本屆白玉蘭紀錄片的作品當中可能也會有很多敘事性的紀錄片,“我會考慮製作人的視角,期待有一些新的方式,比如漫畫類製作方式的出現”。

如果你覺得紀錄片只是中老年人“專利”,那就大錯特錯了……

年輕態表達,不斷拓寬新語境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網絡走紅,再到《如果國寶會說話》《本草中華》的熱度不減,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愈發濃厚,其背後也是年輕人對大國工匠精神的追問與追尋。

“《我在故宮修文物》從創作層面強調的更多是工匠精神,而這恰好也是年輕人渴望的一些生命的狀態。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擇一事終一生,這些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匠人原來也這麼可愛,正是這一點觸發和感動了很多奔波、忙碌的年輕人。”中央電視臺紀實頻道製片人、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說。

如果你覺得紀錄片只是中老年人“專利”,那就大錯特錯了……

中央電視臺紀實頻道製片人、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

通過100集、每集5分鐘的形式,《如果國寶會說話》將觀眾鏈接到歷史的情境中,力求更多地去激發了年輕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我們在想走近年輕人的時候,更多的是想我們不要去說教,做教化。”《如果國寶會說話》火熱的背後,徐歡和她的團隊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們很難判斷下一個爆款或者有市場的是什麼類型的片子,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用新的思維引來新的方法和新的觀眾。”

據徐歡介紹,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的創作中,創作團隊把70%的時間花在了內容的創作上,尋找能讓更多人get的文物價值點。“人的思維模式永遠趕不上新技術的發展,所以在內容的創作上,我們更強調的是價值判定,接著是改變敘事的語態,根據不同的國寶特點,通過三維掃描、多光譜的技術以及激光掃描技術等,從不同的角度去做不同的呈現。”

除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央視紀錄頻道也在探索更多年輕化的表達,如《跟著唐詩去旅行》引用了串講人、體驗式等新的形態,還有關注當下的年輕人生活的紀錄片《就是要跑》等都在開拓年輕語態新的表達和可能,“我們希望做引導市場需求的引領者,而不是迎合市場的追隨者”。

不同於聚焦厚重歷史文物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和以紀錄片“老團隊”去講述青春故事的《我們的青春》,《本草中華》透過一支年輕的團隊去探討和呈現了一個古老的話題。

“年輕人對紀錄片的審美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要求和層面。”紀錄片《本草中華》總製片人韓芸提到,要精準地去把握中醫藥這個博大的主題對一個年輕的團隊來說很困難。為此,團隊也下苦功夫做了不少功課。“但年輕團隊也有年輕團隊的好處,他們可以用年輕人的眼光去看這樣一個古老的話題。最重要的是用年輕人的好奇和探索的精神解答這樣古老的話題。”

如果你覺得紀錄片只是中老年人“專利”,那就大錯特錯了……

紀錄片《本草中華》總製片人韓芸

於懸崖峭壁採摘石斛,是中醫藥人的世代絕技;揹著一臺機器、綁著一根繩子作為簡單的安全措施在懸崖上拍攝,是導演組的拍攝日常。據韓芸介紹,《本草中華》創作團隊全部由85後年輕人組成,對傳統文化卻有極大的熱情。

相較電視媒介,新媒體平臺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寬鬆的環境,也為紀錄片收穫了相對穩定的受眾人群。在幹超看來,如今紀實內容風格、種類越加多樣化、圈層化,而通過互聯網所能得到的反饋更加明顯,整體的趨勢在於紀錄片品質提高,同時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觀眾前來觀看。

“更容易準確地把握受眾的心理和喜好,這可能是新媒體的一大優勢。”作為從傳統紀錄片產業進入互聯網平臺的代表性人物,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紀實中心總監李炳認為,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內容都是受眾主動選擇的,更容易形成所謂的圈層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針對圈層形成獨特的覆蓋的內容的屬性的東西。

2018年,優酷對紀實內容有一個全新的定義和升級,提出了“紀實元年”的概念,並把紀實內容從泛文化一個支系的部門提升到大的中心,成立了紀實中心。李炳說,“如何利用阿里生態的整體資源給整個紀實產業賦能,或怎麼用優酷的平臺和阿里的生態資源對每個創作者和內容製作人賦能,這是我們未來想努力的方向。”而其最終的目標是給所有受眾提供更優質、鮮活、年輕態的資源。

騰訊視頻即將推出的《風味人間》《紀實72小時》以及與雲集將來合作的《水果傳2》等都將從年輕人的視角去發現不一樣的“故事”。騰訊視頻運營平臺部紀錄片中心總監朱樂賢認為,新媒體平臺更多的是從產品化的思維考慮問題,拿到紀錄片之後,如何根據內容特點、表現手法,提煉出更多可看的點,推送給更多用戶,觸達更多的用戶,從而實現商業化極致。

如果你覺得紀錄片只是中老年人“專利”,那就大錯特錯了……

騰訊視頻運營平臺部紀錄片中心總監朱樂賢

“時間就是重量。”面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發展和傳播環境,馬志丹認為,無論現在紀錄片用了什麼樣的傳播手段,在一邊快速出手的同時,在創作上始終要靜下心、沉住氣,而不是拼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