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皇上為何要讓宋江去征討方臘?

開著布加迪威航滅蟑螂

這個問題,車邏輯從三個方面為您簡單梳理一下~

一、從劇情方面來講,方臘作亂時朝廷已經決定派張叔夜和劉光世前去剿匪,屆時宋江並不知道這件事。後來還是燕青和李逵偶然得知此事回去報與了吳用,吳用又轉告給了宋江,宋江在接連打完遼國、田虎、王慶後也是自信滿滿(好吧田虎和王慶是二次元世界的),於是就準備主動找宿元景請求去打方臘。還有一個細節是宋江在和眾兄弟商量徵方臘是眾人表現出的不是抗拒而是歡喜

宋江聽了道:“我等諸將軍馬,閒居在此,甚是不宜。不若使人去告知宿太尉,令其於天子前保奏,我等情願起兵,前去徵進。”當時會集諸將商議, 盡皆歡喜。

所以說徵方臘這事是宋江自己要去的,可不是什麼高俅、童貫之人為了讓二虎競食硬要宋江去的。

二、從情感方面來講,梁山眾人雖然平寇有功,但他們畢竟是要為自己洗白的草寇而不是天生“正式工”,所以朝廷對其的防範程度大於重視程度,再加上奸臣們再趙佶耳邊吹風,最終他們的定位也只是一幫接受了招安卻時時受監視的悍匪罷了。在這期間,以李俊為首的水軍就首先跳出來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宋江和吳用也表示很無奈,他們不能殺上朝堂也不能回到水泊,真的是進退兩難。那麼這時候,方臘作亂給了兄弟們活動筋骨穩定情緒的機會,也有了再次建功立業被朝廷認可的可能。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考慮我們也就能知道為什麼宋江要積極的去打方臘了。

另一方面,宋江的“刀兵點水工”可不比方臘的“冬盡始稱尊”弱到哪去,皇家對這些流言可是很重視的,所以在朝廷人的心裡,你宋江遲早也是要被剿殺的對象。

三、我們最後說說歷史層面,《水滸傳》裡故事發生的時間大約是在1112-1124,雖然歷史上宋江可能沒徵過方臘,但靖康之恥是的確發生了。在1124年梁山已然解體,1126年金兵攻陷京城,所以書中1123年朝廷就要徵方臘了,本來這仗該童貫去打,但為了讓二帝被擄走,梁山軍必須得參展,並且必須得趕緊完蛋。

之前的戰役,108將未曾死亡一人,眾好漢也是各顯其能,其中最突出的要數鬥法和鬥陣了,但無論是法術還是陣法裡面總有一些拿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存在,如果公孫勝、樊瑞等人能在金兵入侵時依然為大宋效力,那麼他們點石成金的功夫必定能避免靖康事件的發生,所以在徵方臘前,公孫勝走了。而為了趕進度,施公不僅把安道全留在了朝廷,還讓好漢們死的千奇百怪,終於眾人平定了方臘,自己也死的差不多了,那麼最後再給梁山的殘餘頭領安排一些結局,這就和歷史的時間軸對上了。

所以說,即使宋江不打方臘,他們也會用另一種方式在金兵入侵前消亡,說白了施公就是為了圓這個歷史的輪迴~


文/車邏輯的邏輯

所以靖康之恥其實就是水滸後傳…


車邏輯的邏輯

那麼朝廷為何派宋江等人去征討方臘?首先,北宋末年,朝中政治黑暗,高俅等人把持朝政。他們知道梁山好漢都是真心歸順,但他怕如此多的人,發展起來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利,所以總是極力為難他們。


宋朝的農民起義並不只有宋江的梁山,方臘也是很強大的,朝廷自己打不過樑山,幾次征討都無功而返,但是最後梁山主動歸順,這對於宋朝朝廷來說,是白送的一支強大力量。同時,他們也知道自己打不過方臘,梁山集團又很樂意接這個活,那麼,何不讓他們鷸蚌相爭,自己從中獲利呢?

畢竟,宋江等人並不是朝廷“親生”的,甚至他們曾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擾,而且他們又都很有本事。於是,在還沒有摸清方臘底細的時候,梁山集團就代表被百姓牴觸的宋朝朝廷與方臘進行了火拼。無論如何,最大的受益者,都是朝廷,準確的說應該是朝中的那些大權臣。他們既把朝中一個可能崛起的政治集團扼殺在搖籃裡,又打壓了方臘的起義,簡直就是穩賺不賠。


歷史密探

在水滸傳裡,有四處農民起義頗受朝廷重視,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

濟州府和朝廷多次派重兵圍剿水泊梁山,都是大敗而歸,可見當時以樞密童貫、太尉高俅為首的朝廷軍隊實力特別差,朝廷可是傷透腦筋。一句話,朝廷打不過人家農民起義軍。雖然書中沒有寫朝廷攻打王慶、田虎的內容,但是想必朝廷也打過,估計多數也是敗績。


首先,小說中的四大賊寇,宋江的梁山實力是最強的(實力上方臘實力遠勝宋江),這就為他們攻打其他的勢力奠定了物質基礎。

其次《水滸傳》中,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是招安的積極擁護者和踐行者,他們中很多人都渴望建功立業,洗刷賊名,這就更加有利於朝廷的任用和派遣。

當然,奸臣當道的徽宗王朝,什麼事也少不了奸臣的份。太師蔡京、樞密童貫、太尉高俅等奸臣害怕招安後的宋江集團做大做強,威脅到自己的利益。同時他們本身對宋江等人就懷有敵意惡意,帶兵打仗又被宋江打敗,更是耿耿於懷。


綜上所述,朝廷派宋江攻打方臘是基於以下四點:①朝廷無能②梁山強大③梁山願意④奸臣當道。


史徒行者

哪是北宋時期,是高俅的主意,高俅把持朝政要求皇上下令,讓梁山好漢征剿方臘,方臘位居江東水漢兩路能攻能守,高俅想讓梁山好漢征剿方臘有去無回,借方臘之手消滅梁山英雄,末曾想,他們剿滅方臘凱旋歸來,於是,高俅就蓄意謀害梁山好漢,造成了奸臣當道殘害忠良震驚中外的這一血案。歷史不能重來,如果重來一次,高俅一定是極刑凌遲處決。



滄海129345295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誰說的?自己去查。

嚴格意義上講,松江一夥是受招安,而不是兵敗投降。

詔安的意思是什麼?接受朝廷管理,接受朝廷改編,接受朝廷任命,願為朝廷效勞。

那麼,宋江一夥,已經從反賊草寇變成了朝廷的武裝,國家的軍隊,已經是“官軍”了,為什麼就不能去剿滅與朝廷作對,反叛朝廷,另立王朝的方臘呢?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好多人都認為,宋江一夥受了詔安,就應當高官厚祿,只吃不幹。好像宋江一夥給國家和朝廷做出了多大貢獻似的,難道造反有理,做山賊草寇有功?這真是很天真的想法。

現如今也有很多人在現實生活當中搞錯自己的位置——總嫌自己待遇低,不看自己貢獻少。

宋江集團受了朝廷招安,就是朝廷軍隊,作為軍人,戰死沙場總好於作為賊寇當街問斬。不知道有什麼值得惋惜的。

我總認為,一群(大多數)身負重罪,作惡多端的“江湖好漢”,最終能在外禦敵寇,內保平安中建功立業,是他們的造化。

當然,朝廷上那些當道的奸臣(包括當朝皇帝),的確是抱著“狗咬狗”的心態驅使宋江集團去剿滅方臘的,這樣做的意思無非就是兩點:

第一,對宋江一夥的不信任。這一點很正常,本來宋江一夥和朝廷之間就沒有相互信任的基礎。儘管宋江心裡對朝廷“致死忠誠”,但“我本一心向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

第二,宋江一夥的武裝力量確實強大,幾乎是宋徽宗手裡對付方臘最有把握的一支力量,派宋江武裝集團剿滅方臘,把握要比“體制內官軍”的勝算大的多。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宋江一夥最終還是剿滅了方臘,當然,自己人也損了十之七八。

改換門庭,是要付代價的。讓朝廷當槍使,讓貪官汙吏當炮灰用,其實就是必然。

忠心耿耿的宋江,最終也逃不過那一壺毒酒。


步武堂

皇上讓宋江去征討方臘,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根本目的,一個是表面目的。

首先,先講根本目的,皇上讓宋江去征討方臘,根本目的是為了節約朝廷的軍事實力,並且能除掉方臘,同時削弱梁山軍事實力,這是一舉三得的手段。

朝廷就算同意招安宋江,但如何解決宋江的梁山軍,這是一個問題,畢竟這些梁山軍中有不少的軍士都是山賊、逃犯出身,全部都打散了,編入北宋的軍隊,可能會引起管理上的內亂,如果不打散,讓宋江原班人馬統領,那豈不是讓宋江開小灶,成為了北宋集團編制下,一支以宋江馬首是瞻,卻不是以皇帝馬首是瞻的軍隊,這是犯大忌的。所以無論如何,宋江的軍隊必須削弱,最好的方式是讓宋江帶軍隊上戰場,大部分人死在戰場上,剩下小部分人回來,就容易控制了。

其次,再講講表面目的,皇帝讓宋江征討方臘的表面目的,是讓宋江做出戴罪立功的行為,證明梁山軍是真心歸順,同時上了戰場就會有戰績,有了戰績才能回到朝廷論功行賞,封授官銜,這樣顯得合情合理。否則,只要你當山賊,強大了就來投降朝廷,還能當朝廷的官,那全天下當不了官的百姓,都跑去當山賊,回頭再找朝廷說招安,請朝廷賜個官吧,這確實也說不過去。

所以北宋的皇帝是用讓宋江戴罪立功,征討方臘的表面說辭,削弱了梁山軍,達到了打擊並最終控制梁山殘餘力量的根本目的。當然,有可能這些手段不是宋徽宗這種風流皇帝能想得出來的,但在宋徽宗身邊的高俅、蔡京、童貫這些權貴,是可以當作宋徽宗的腦袋,幫著皇帝出主意的。


導演林增榮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水滸傳》中的方臘。方臘本是歙州的山中樵夫,因在溪邊洗手,見水中的自己頭戴平天冠,身穿袞龍袍,因此逢人便說自己有天子福分,又推背圖上寫道:“自是十千加一點,冬盡始稱尊。縱橫過浙水,顯跡在吳興。”十千,萬也,加一點,乃方字。冬盡,臘也。稱尊者,乃南面為君也。正應“方臘”二字。遂嘯眾造反。佔據江南八郡。自為國主。

史書上記載的方臘,年輕時在江浙一帶很有名氣,是摩尼教首領。利用傳教,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追隨他。因受不了北宋政府對花石綱掠奪的侵擾,遂率眾起義,瞬間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自稱“聖公”,稱“文佳皇帝”,建元“永樂”,一時名聲大噪,影響極廣。
再來說說宋江,被招安之後,帶領梁山一眾好漢先後鎮壓了田虎、王慶等叛亂。又奉詔征討大遼,取得大捷,可謂戰功屢立。但是朝庭的高俅、童貫等人,是不會看到梁山泊的宋江等人做大的,時時刻刻都在打宋江等人的主意。

不久方臘在江南起義了。搶州奪縣,所向披糜,一時聲勢浩大,朝庭震動。徽宗皇帝急了,召即群臣上殿議事。書中交代:宿太尉越班奏曰:“想此草寇,既成大患,陛下已遣張總兵、劉都督,再差破遼得勝的宋先鋒,這兩支軍馬為前部,可去剿除,必幹大功。”天子聞奏大喜:“卿之所言,正合朕意。”書中並沒有交代高俅、童貫如何構害,而慫恿宋江領兵去鎮壓方臘。估計宿太尉的提議也正合他們的意。畢竟這場戰爭,定是兩敗俱傷的。
宋江作為一個農民起義的草根領袖,在梁山最強盛時,對社會,沒有作出任何貢獻。反而委身投靠了朝庭,充當朝庭鷹犬。為了漂白強盜頭子的身份,不惜犧牲一干跟著他鬧革命的兄弟的生命。雖然宋江傾全力剿滅了方臘,但高居廟堂的當權者,卻更加忌憚。因此,朝庭利用完宋江等人,便“兔死狗烹”,其結局便可想而知了。

謝謝閱讀。


歷史與小說演義,永遠都不會在一條線上。咱們有多麼熟悉“梁山好漢”,就會有多麼驚訝“現實的骨感”。

首先,歷史上真實的宋江,並沒有征討過方臘,因為宋江和方臘,一對兒難兄難弟,都沒機會互相見個面,就被北宋給滅了。先說宋江,都知道水泊梁山揭竿起義,然後從山東一路打到江蘇,時間是1119年到1121年,折騰了三年,最後在五月份,被江蘇的知州張叔夜擊敗,宰了。前後歷時三年。



再說說方臘,比宋江晚一年,1120年起義,在哪呢?睦州青溪縣,現在的浙江省淳安縣,說實話,方臘雖說起義時間短,但影響可比宋江厲害,短短兩年時間,聚集了百萬起義軍,攻佔“六洲五十二個縣”,要按照現在的算法,估計有大半個省的面積了,自己還建立了國號——永樂,自稱“聖公”皇帝。可惜,同樣是1121年,八月份,被大宋軍隊滅掉。

值得一提的是,知道誰滅掉的方臘起義軍嗎?

大太監童貫,嗯,你沒看錯,就是咱們經常聽到評書裡講的北宋四大奸臣——高俅、楊戩、蔡京、童貫,裡面的大宦官,童貫。領了十五萬軍隊,一馬平川,勢如破竹。



所以,看到沒有?宋江在北邊,方臘在南邊,倆人幾乎同時起事,又同時被滅掉,而且算起來,宋江還早走了一步,根本沒時間去考慮方臘是何許人也。

當然,歷史是故事,演義是演繹,故事是過去發生的事,演繹是將故事往懸了說。

施耐庵也好,羅貫中也罷,就是藉著水滸裡傳奇的人物刻畫,將北宋時期的一段混亂不堪的歷史事件,用藝術的手法記錄下來而已。

而且,小說裡面,讓宋江與方臘,兩人“關公戰秦瓊”的,也不是宋徽宗本人,而是奸臣高俅,而且筆者記得裡面描寫這一情節時,也很耐人尋味,高俅是在和皇帝閒聊天時,假作無意的提了提這個想法,宋徽宗根本就沒把梁山當回事,隨口就答應了——就如同玉帝給了孫悟空一個弼馬溫那樣的隨意。



而宋江等人,就為了這個隨意的命令,死傷大半,梁山好漢分崩離析。

好啦,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如果比較細緻的看原著,不難發現,宋江被招安以後,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基本都是主動請纓,毛遂自薦。為什麼宋江要主動的不斷出征?



原來梁山被招安以後,宋徽宗很高興,命宋江和梁山的部隊駐紮在城外。這時奸臣以安全為名,要將宋江等人拆散,宋江的手下情同手足,不願分開,甚至有謀反的念頭,高俅等人正找不到鎮壓梁山好漢的藉口,就奏明皇帝,要將梁山一干人抓起來。多虧宿太尉,據理力爭,並舉薦宋江征討遼國。宋江等人因此躲過一劫。



在以後的日子,只要有征戰的差事,宋江總是搶著參加,一方面能讓弟兄們團聚,另一方面,也是躲開奸臣們的迫害。

如果非要說是朝廷借刀殺人,讓宋江和方臘自相殘殺,那也是皇帝手下大臣們的想法,從小說看,宋徽宗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不知這是顯示出這位皇帝的寬宏大量還是昏庸?


柳生飄雪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宋江是啥?發配的罪人,土匪強盜的頭子。

方臘是誰?大土匪的頭子。

於是出現了以寇治寇,用雜牌去打土匪。

這不是挺好的?!一舉兩得!!!!

省了自己出兵,還解決了宋江這個內患。

按袁騰飛的一句話特別經典,打贏了平外亂,打輸了平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