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住在杭州:你選“大餅”還是“小籠包”?

关于住在杭州:你选“大饼”还是“小笼包”?

一部分人覺得,西湖永遠是杭州的中心。 攝影 江玥

每一天,我們的城市都在變。

作為全國創新經濟發展最前沿、最具未來競爭力的城市之一,杭州在提升城市國際化、現代化水平的同時,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杭州,也給市民生活帶來了更多的變化和期待。

新一輪的杭州城市總規修編

或將調整杭州的副中心、次中心

“每個城市都需要有一箇中心,來承擔城市人口公共服務的功能,比如教育、醫療、購物……能比較好地服務於市民。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市中心的概念,一定會從單中心向多中心發生變化。”原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杭州市城鄉規劃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湯海孺說。

他說,小城市一般都是單中心狀態,這樣能更好地集聚人口,促進城市的發展;但伴隨著城市和區域發展,人口和經濟活動越來越向中心城區集聚,就出現了因人口和城市功能過度集中所導致的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等“城市病”。

為解決功能過度集中所導致的問題,杭州前幾年在修訂城市總規時就提出了“2個市級中心、6個城市副中心、18個城市次中心”的設想,採取建設城市副中心以及區域次中心城市的辦法,來疏解杭州中心城區過密的城市功能。這些區域中心的建設,要同時結合交通出行方式,比如跟軌道交通結合,大力發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體系,改變大量私家車出行導致的擁堵、停車難等現象。

“這個體系的構置,使得服務杭州老百姓的半徑在他們的生活區域內就能夠完成,構建‘15分鐘生活圈’。更高層面的一些需求,則可以安排在副中心和市級中心。”湯海孺還透露,“現在富陽、臨安都設區,城市版圖又擴大了,接下來新一輪的杭州城市總規修編,可能副中心、次中心還要調整,比如調整個數、位置等。”

城市發展有個“帶形理論”

“小籠包”應沿“帶”設置

“杭州常住人口近千萬,主城區人口就超過500萬,可以說大部分人口擠在主城區。按國際上的標準,我們這樣的超大城市早就應該脫離‘單中心’、走向‘多中心’,蒸‘小籠包’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已經很迫切,甚至已經是‘蒸晚了’!”浙江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院長陳前虎犀利地說。

陳前虎認為,在目前杭州的城市發展上,“帶形理論”是比較可行的,其原則是以交通幹線比如地鐵,作為城市佈局的主脊骨骼,城市人口工作和生活的集聚地,沿著交通幹線平行佈置。

“比如,每個地鐵口就可以作為一個人口集聚地,好比一個個‘小籠包’。”他認為,這解決了人在城市裡的“移動性問題”,使得大部分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可以實現快速、高效。

“國外我舉巴黎為例,這個城市以塞納河為‘帶’,許多城市副中心就散佈在河兩岸的軸帶上,區域性交通主要依靠地鐵,人們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設施又不脫離工作、生活的半徑。國內我舉香港為例,香港不同功能的城市組團主要圍繞在幾條地鐵主幹線上,呈現交叉式的多中心帶狀分佈。香港地鐵運營效率全世界第一,開發模式也很清晰,香港80%的人口都居住在離地鐵口500米的範圍內。”陳前虎說。

杭州原先的“攤大餅”模式,是把城市一圈一圈地往外擴。今後要形成10條地鐵線和1條城市中軸快線(機場快線),使帶形城市發展成為可能。

“小籠包也不是胡亂放的,小籠包和小籠包之間要形成交通走廊,要具備長距離運輸的功能,使地鐵口的價值更為凸顯。”陳前虎說,“尤其是契合帶形理論的中軸快線,一旦建成運營,將帶動城市進入新一輪的更新改造,地鐵站點周邊的開發將會加強,開發強度也將更高。”

“老杭州”為什麼更愛“大餅”

主要還是習慣問題

雖然從“攤大餅”到“蒸小籠包”勢在必行,但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選擇待在“大餅”裡,還是去“小籠包”?這個選擇不好做。

“老杭州”小徐,原本住在汽車南站附近,現在拆遷了,本來還是想在汽車南站周邊買房,但看得上的房子均價都上了5萬/平方米,實在買不下手,只好去別的地方看房子。

“濱江我們夫妻倆都很看好,也知道以後會有很好的發展,但心理上總感覺太遠了!我們家幾代都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我就是那種‘三墩?哇!這麼遠啊’的人。我有個親戚,兒子在丁橋買房,他們家就從主城區搬到丁橋,結果現在我們見面都少了。這個親戚叫我小姨也去丁橋買房子,我小姨從閘弄口,坐公交車,倒了幾趟車,花了兩個小時才到丁橋親戚家裡,她說,感覺簡直就是出了趟遠門,回來就兩個字:不買。”

小徐自己,上個月選擇在三里亭買了套二手房,“不管城市怎麼發展,我覺得市中心還是在老杭州吧。其實,我覺得三里亭也已經很偏了”。

同樣是“老杭州”的小劉,歷數了他們家住過的“黃金地段”。

“我媽小時候住在柳浪聞鶯邊上的荷花池頭,後來住過郵電路、皮市巷……接著搬到松木場,在我爸媽心目中,松木場簡直就已經是鄉下了!當年我們搬過來的時候,黃龍體育中心還沒有造呢,就是一片田,我媽嫌棄得不得了。

“十幾年前,我就跟我爸媽建議,把松木場房子賣掉,去濱江買房子,他們堅決不同意。當時因為他們都在市中心上班,濱江又還沒通地鐵,出行確實不便,我也不敢多勸。

“結果這些年眼看著濱江的房價節節高升,到現在已經高攀不起,我們家還一直住在松木場的蝸居里!

“我爸媽倒是想得開,他們住習慣了這個地段,他們的日子就喜歡圍繞著寶石山下、西湖邊……懊惱的是我呀,我更喜歡住新城區,老小區房子又舊、停車又不好停……

“市中心?我媽覺得只有西湖才是杭州的市中心!反正她就願意在這一塊活動,她說起來,打鐵關、三里亭都已經‘出了杭州’的嘞!”在松木場住了十幾年的小劉說。

“蒸”在地鐵口的“小籠包”

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

喜歡“小籠包”的,更多的是新杭州人。

老家麗水的鄭女士,落戶杭州後,第一套房子買在體育場路,今年,她把體育場路上的房子賣了,到良渚文化村買了套200平的大房子。

“如果地鐵2號線沒有開通,我肯定不會想在良渚買房子,因為我工作就在體育場路上。但2號線開通後,我試了一下,從中河北路坐地鐵2號線40分鐘就到良渚了,那我完全可以接受啊!而且良渚也有配套學校,可以解決小孩上學的問題。我很喜歡良渚的居住環境,置換了個精裝修的大房子,居住條件一下子改善到位了。”

為什麼“老杭州”們不願意離開主城區呢?鄭女士覺得,主要還是因為大量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在主城區。

“隨著杭州從單中心到多中心,只要交通和配套到位了,帶來的社會、經濟、環境效應都不可限量,像奧體、良渚、下沙、臨平等,都是這樣。”她認為。

而從金華來杭州定居的徐阿姨,眼光直奔西湖,今年她在吳山廣場附近購置了一套小二居。

“我不管這個區塊那個區塊怎麼炒來炒去,城市格局會變,連學區都會變,但自然風光和歷史名勝總不會變,也是不可取代的,杭州只有一個西湖,杭州也是因西湖聞名,所以把房子買在西湖邊一定沒錯的。”徐阿姨笑眯眯,“再說,我們浙江人,經濟條件不錯的,都想要到杭州來買套房子。年紀大的人,都想住在西湖邊,生活方便,出門就是西湖,養養老多好。”

“不過,我女兒家的房子倒是買在了九堡,年輕人喜歡小區漂亮一點的新房子嘛。我從這裡坐地鐵1號線可以直達女兒家,也蠻方便的。”徐阿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