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防治傳染病的辦法

傳染病在古代也是十分可怕的災難。東漢末年,傳染病肆虐,每隔幾年就有一起甚至多起傳染病流行。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軍隊於秋天來到當時的血吸蟲病流行區域,冬天作戰之時,將士染病近半數。清朝是一個傳染病高發期,幾乎每隔一年就發生一次疫情。尤其是公元1910年的東北鼠疫,死亡6萬餘人。

公元前556年秋天,宋國出現了一種怪病,這種病的症狀不僅在人的身上表現出來,也在狗的身上表現出來。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病可能與狗有關,於是聯合起來於10月24日驅逐這些“狾狗”。這就是我國現有典籍上首次記載的傳染病—狂犬病。

許多古籍記載了傳染病的發生和防治情況

記載古代疫情的文獻很多,《尚書》、《詩經》、《國語》、《左傳》、《史記》和《漢書》中都有部分疫情記載。《五行志》裡記載了傳染病的發生和防治情形。從文獻來看,中國古代十分注重防治結合,尤其在國家安定、力量較強的時期,對傳染病的控制最為有效。

《論衡》告誡人們不能吃老鼠碰過的東西;《金匱要略》則指出,決不能吃被蟲子、螞蟻咬過的掉在地上的果實;《淮南子》總結民間經驗,認為被打死的病犬不可以投入水中,否則會汙染水源。古代城市汙水也受到重視,據說西漢蕭何在未央宮修建了下水溝;為了減少城市灰塵,還製造了類似灑水車的“翻車渴烏”。

我國古代防治傳染病的辦法

秦朝創造了隔離防疫法

秦朝十分注重用法律來控制傳染病。秦律規定,凡麻風病人都要送往“癘遷所”隔離起來。西漢時碰到疾疫,也採取了及時的隔離措施,以防傳染。晉朝為保護皇帝及朝廷官員,規定官員家中發生傳染病,如有三個以上的親屬被傳染,即便官員自己沒有被傳染,也不得入宮,為期100天。

我國古代防治傳染病的辦法

北宋時首次出現接種疫苗

最重視防疫和治疫的莫過於兩宋。宋人己意識到“煎水”可以消滅疾病的源頭;兒童從小被教導上廁所要除掉上衣,且“下必浣水”;糞便也會傳播疾病,因此杭州城有專門的收糞人,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清潔衛生;宋朝對監獄的衛生也空前重視,規定每五天就要打掃一次,甚至連犯人的枷鎖都要清洗於淨;《太平聖惠方》還告誡人們,春末夏初是狂犬病的高發期,碰到瘋狗一定要趕跑。

我國古代防治傳染病的辦法

康熙親自研究天花

明朝是中醫歷史上傳染病研究有重大進展的一個朝代。這一時期湧現了大量傳染病學的專家,他們總結經驗,分別出版了專門研究瘟疫、痘疹、麻風病、梅毒和瘧疾等傳染病的醫學專著。明朝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某不知名人士傳出了種痘預防法。雖然種痘的方法還在摸索之中,推廣的地區也不廣泛,但這畢竟是中國古代預防傳染病的一大進步。在設置醫事機構方面,明朝大多沿襲元代的做法,但國家在治疫防疫方面發揮的作用日漸變小,許多原本為日常需要的醫療機構卻只在重大疫情發生之時才被啟用。

到了清朝,僅有少數惠民藥局還在發揮作用。與此相對應的是,明朝中期以來,地方人士在防疫治疫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清朝唯一顯得活躍的是天花的防治,不僅設立了“查痘章京”,康熙皇帝還親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廣種痘法。不過,同治皇帝劫依然死於天花。

我國古代防治傳染病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