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懟懟君之前看了一部電影《香港大營救》,感覺還好,但是沒兩天出品方廣東雲聯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被曝出涉嫌傳銷,現已被廣州市公安局下發犯罪通告。

《香港大營救》是由成泰燊、顏丙燕等演員出演,主要講述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故事。

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香港大營救》這部電影在上映六天,票房便發生了巨大變化,首日票房292萬,次日過百萬,緊接著票方便直線下跌,到5月9日,票房跌至不足十萬。

依照現在曝光出來的消息,這種走向便不足為奇了,讓自家董事長和夫人出演,並組織全國代理包場5000場,要求“雲粉”必須觀看,這就讓人很容易理解票房為何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了。

前兩天近400萬的票房,絕大多數都被雲聯惠“內部消化”,而包場主要在前兩天,所以從第三天開始票房就變得很難看了。

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說回到電影,這部電影講述太平洋戰爭爆發,茅盾、鄒濤、蔡導演等800多人為求自保,紛紛隱藏行跡,蔣介石對鄒濤等人發出格殺通緝令。

一部看了簡介便很容易讓那個人產生觀看的慾望的片子。

但在電影幾乎看了個開頭之後,就讓人看不下去,日本海軍軍官居然佩戴解放軍07式的資歷章,這也太不嚴謹了,而陸軍中尉20年軍齡竟然還是中尉,就有點不合邏輯了。

整體來說,電影鏡頭過於藝術化,線索並不明晰。電影被定義為動作,懸疑,槍戰,在影片中關於動作戲運用特效幾乎沒有,槍戰所呈現的道具也很少而且簡單,主角的槍戰戲就一段精彩的鐘樓之戰,帽子不掉,臉不黑,風衣整齊不沾染塵土。

而且整個劇情也鬆鬆垮垮,到了最後虎頭蛇尾,在人物方面寫的也不夠細,導致每個角色都很臉譜化,感覺成泰燊和顏丙燕兩位好演員,到了這個劇組都不會演戲了,其實這不能怪演員,而是整個項目從一開始就很擰巴。

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香港大營救》再一次證明,沒有高質量、大卡司、好口碑的電影,即便是在蓬勃的中國市場裡,依然還是要以血本無歸來收尾。投資6000萬,除掉包場和宣發的費用,可能連百分之一的成本都收不回來。

而云聯惠的老闆可能自己也沒想到,躊躇滿志的投資了這部電影,本想通過打入影視圈來進一步宣傳自己的事業,沒想到電影上映恰恰就是自己告別觀眾之時,《香港大營救》既是雲聯惠的創業作,也是結業作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快。

在懟懟君看到相關新聞傳來的消息,《香港大營救》的“幕後故事”竟然比電影劇情更精彩。

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說實話,《香港大營救》算是資本插足影視的又一典型案例。前年《葉問3》的投資方快鹿,和《香港大營救》的投資方雲聯惠,都是有問題的金融公司,不但是金融界的醜聞,也是電影圈的醜聞,除了看熱鬧其實有幾點值得深思之處。

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首先不帶偏見的來看這個問題,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自下而上的高速發展。電影院迅速崛起,銀幕數井噴式增長,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這給了製片方更大的信心,可以投更多的錢拍很多大製作的電影,當然也讓從編劇、導演,到攝影、燈光等等各個崗位的電影人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所以用“欣欣向榮”來形容並不為過,每一個環節都得到了高速發展。

但是,電影的產值還是太小了,前兩年全年的票房,還不到淘寶一天的營業額,對於很多金融機構、風投公司來說,像《香港大營救》這樣投個五六千萬並不困難,而這種“不困難”就會帶來態度上的不認真、不嚴謹,懷著炫耀、玩票的心態去搞電影,很難創作出精品,像《香港大營救》這樣的電影,壞的不單是自己那一鍋湯,壞的還有觀眾的錢包、電影院的資源,拍攝的過程中也浪費公共資源。這樣沒有藝術價值的電影也沒什麼意義,拍出來做什麼呢?用來磨光觀眾對國產電影的信心嗎?

出品方涉嫌傳銷被警方調查,《香港大營救》變身《投資方大營救》

在懟懟君看來,資本是把雙刃劍,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真正的電影人來用,才能用得好。比如出品《紅海行動》、《明月幾時有》等電影的博納影業,在資本層面也是在不斷的運作中,經歷了退市,現在又謀求新一輪的上市,背後更有紅杉資本、復星國際、騰訊等互聯網、資本界的“大佬”,但公司的運作、項目的投資始終還是由經驗豐富的總裁於冬話事,所以博納在項目上極少失手。

電影從拍攝到後期製作,再到發行、宣傳,每個環節都需要極強的專業性,還是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行。所以,《香港大營救》又做了一次壞的榜樣,當然也是敲響了又一次警鐘,希望這樣的問題以後不要再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