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眼識別問題公司,這是審計師不惜翻臉才換來的機會!

2017年上市公司的財報已經基本發完,但是在每年慣例的財務審計環節上,

今年卻有124家公司的財報爛到連審計師都看不下去,連交易所也忍不住發文件來問情況。

叫獸在上一篇財報入門的文章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採集

已經說過,審計師因為是拿上市公司的錢,所以要換一個思維來理解財報的審核意見,例如下面。

教你一眼識別問題公司,這是審計師不惜翻臉才換來的機會!

本身審計意見的可信度已經打半折,如果連審計師都不信服的財報,這家公司的價值就直接打骨折,最後再遭到監管層的質疑問詢,那基本就能確定是問題公司。

不過問題公司也有價值,當反面教材的價值。

今天就針對交易所對這些公司提出來的質疑,再結合《手把手教你讀財報》一書,跟大家繼續學習財報的閱讀方法,並在文末分享那124家問題公司,希望大家不要踩雷。

01

針對這些問題公司,雖然交易所的質疑點各有不同,但有一些固定的財報項目是交易所普遍關心的,分別是:

①、應收賬款佔比過高,或者增長太快,或者損失計提太少

②、商譽大幅減少,或者佔總資產比例太高

③、存貨快速跌價,或者跌價準備不充分

看到專業術語先別犯暈,其實一點不難懂,而且我提煉的都是關於資產負債表的項目,下面慢慢教你看。

02

應收賬款,顧名思義就是應該收回來,但是沒有收到的錢,說白了就是賒賬或者欠條。

關於應收賬款,主要有兩個問題:

1)、應收賬款佔總資產比例太大,也就是錢包裡的欠條太多了,如果時間拖太長,可能變成壞賬,以後也收不回來。

2)、應收賬款增長太快,可能表明公司放寬銷售政策,或者公司提前確認,甚至虛構虛增收入。

第一點爛賬不難理解,但是第二點,為什麼應收賬款增長過快有虛構收入的前提?因為按照會計規則,就算欠條也能當做利潤寫進報表裡,只是沒有現金流入而已。

“我的確是把貨賣出去啦,只不過是打欠條而已,現金晚一點就能收回來,不是沒賺錢。”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在2017年的財報中,

天龍集團的應收賬款佔總資產34.71%,而且金額跟2016年相比增長47.02%,交易所就針對上面的情況來詢問公司,問壞賬計提的情況、欠條這麼多的合理性在哪裡等等。

當然,我不是質疑天龍集團造假,這年頭亂寫東西是要被警察跨省抓走的,這只是交易所的問題。真正借用應收賬款來造假的是欣泰電氣

欣泰電氣由於IPO造假被強制退市,也是創業板第一家退市的股票。

他們當時欠條的比例也比較高,於是在半年報或者年報要出來的時候,大股東溫總就從外面借錢,當做客戶把錢還了然後降低應收賬款。等年報發了以後,再把錢取出來還給別人,然後又把應收賬款做回去。

為什麼要來回折騰應收賬款?因為欠條不等於現金,所以需要按比例提取壞賬損失,就是先把欠條的金額打折,而這些減值損失會算入成本里面。

所以說,在發財報的時候降低應收賬款,就可以降低成本,從而虛增利潤,然後業績就好看了。

這例子說明,如果碰到應收賬款佔總資產比例太高,或者增長太快,就要提高警惕

另外補充一些相關的教科書知識,跟應收賬款相似的,還有應收票據,具體又分為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

銀行承兌匯票,是銀行承諾兌現給錢的單子,而商業承兌匯票,就

是企業程度兌現的單子,其實本質上都是類似欠條的東西,但根據靠譜程度來分,可以排序成: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應收賬款

對比起來,應收賬款最不靠譜,但是不是完全沒有應收賬款就是好事呢?

不一定,這個要看產品的情況。像茅臺這種地球人都知道的好產品,自然每個經銷商都提著現金來買貨,產品話語權這麼強,欠條壓根不收,所以茅臺2017年一分錢應收賬款都沒有。

但是對於某些產品一般,市場競爭又很激烈的行業,幾乎不可能沒有欠條。

當年被劉姝威捅出來的藍田公司,這家賣水產的企業年收入將近20億,但應收賬款只有幾百萬,難道他家的水產真的這麼好,以至於商家要提著一麻袋現金來買魚?

03

商譽,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商業的名譽”之類,一看就知道是比較虛的東西,事實上也的確是很虛的,舉個例子。

比如A公司在收購B公司的時候,本來B公司公允價值是1000萬,但A公司卻花了1500萬來買,那多出來的500萬就變成商譽。

為什麼A公司要高價買B公司?這是一筆賠本的買賣嗎?

不是的。因為A公司可能看重B的品牌影響力,或者政府給的某些特權,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客戶名單,這些東西不像房子、機器,看不見摸不著,但實際上是很有價值的,所以A多花500萬可能就是買了這些比較虛的東西。

這裡要警惕的是商譽的減值

例如交易所對巴士在線的問詢函中說,公司計提了商譽損失15.38億,而這筆錢是要往利潤那裡扣,所以導致公司在去年四季度突然鉅虧21億。

再如星期六,這家賣女鞋的公司,一開始發業績快報的時候還說自己掙了2494萬,結果後面改過來變成虧3.52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商譽計提了1.8億的損失。

但是商譽這玩意不能一邊倒說不好,因為巴菲特比較喜歡商譽比較大的公司,他認為這是可以不斷創造利潤的禮包,但是這種經驗在我A不一定適用。

像巴士在線,本身這貨是新嘉聯併購巴士科技,然後改名成巴士在線來的,所以併購的時候就產生了15億的商譽,而且佔總資產的60%以上。後面因為總經理王獻蜀失聯,偏偏他又是巴士科技的核心人物,然後整個公司就這樣被一鍋端。

現在的股價是這樣的。

教你一眼識別問題公司,這是審計師不惜翻臉才換來的機會!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自己看中的公司是借殼併購過來的,而且虛無的商譽佔比非常大,就要警惕可能發生的減值損失

04

存貨,這項目不難懂,因為做生意不外乎就是賣東西或者賣服務,會賣東西的肯定就會有存貨。對公司來說,關鍵是存貨的跌價準備問題。

怎麼理解存貨的跌價準備?食品藥品很容易理解,過了保質期就不能用,但其他產品也有跌價風險,例如電子產品。

用一個笑話來打比喻:

一個黑道大哥走私被抓,死活不交代貨藏在哪兒,重判二十年。出獄後領著小弟來到郊區,仔細辨認了一天找到了當初埋貨的地方,又挖了半天挖出幾個大箱子,大哥看著大箱子,緊緊地抓著小弟的手說:這批貨一出手我們就有錢了,這幾年的苦也沒白受,咱們一起過好日子!打開了箱子,滿滿全是BP機。

這就是存貨的跌價風險。

但問題是,這個跌價準備有時候會扣多了,有時候會扣少了,如果數額巨大,裡面就可能有貓膩。

例如金盾股份,年報裡公司有存貨價值1.5億,但只是計提93萬,交易所就問他是不是計提少了。但相反的,聖萊達去年計提存貨跌價1091萬,比2016年大增3.7倍,然後交易所就問他大幅計提跌價的原因是什麼。

利用存貨來造假,玩得風生水起的振隆特產

振隆特產是做果仁加工的生意,例如南瓜籽仁、松籽仁、開心果一類。

這家公司就沒有計提過存貨的跌價準備,然後通過高出成率和壓低採購價的方式,提高存貨價值。更關鍵的是,在銷售環節他是對貿易商境外銷售,通過虛增銷售單價的形式來虛增利潤。

虛增利潤,但沒有現金流,咋辦呢?

用前面說的欠條(應收賬款)蓋過去,然後借用類似欣泰電氣的套路,用第三方回款來把應收賬款沖掉。這個套路最完美的地方是,境外銷售又的確可以用第三方來回款,所以真的很難核查出問題。

看起來很完美的套路,但最後就敗在存貨上面。

這公司從來不計提存貨損失,最後被監管機構突擊調查倉庫之後,結果發現大量發黴的原材料,最後事情敗露。

順帶值得一提的是,存貨和農業股是造假的“最佳搭檔”,因為有些農產品的存貨很難盤點,例如養樹的、養魚的,很難說清存貨有多少,難不成一棵棵樹地數,一條條魚來數?

例如今年1月底,獐子島的扇貝去旅遊了,存貨一下子又沒了5億,關鍵是他淨利潤還不到1個億。有這麼會玩的扇貝,獐子島不被打屎,也八級傷殘。

教你一眼識別問題公司,這是審計師不惜翻臉才換來的機會!

另外,唐朝還介紹了存貨的另一種造假手法,給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科普一下成本的概念,成本分固定成本可變成本

比如廠房租金,無論生產多少東西,租金就是這麼多,這是固定的。可變成本會隨著產量而變化,例如要生產更多的產品,就需要更多原料,或者員工獎金,這些是會變的。

假設某公司A,去年生產並且賣了了1萬件產品,總成本是200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各佔100萬。然後平均到每一件產品上,成本就是200塊,出廠價賣400,賣完之後A公司賺200萬。

今年A公司繼續做生意,還是賣了1萬件產品,但是為了造假,他決定產量翻倍,生產2萬件。此時,固定成本還是100萬,但因為產量翻倍,可變成本也變成200萬,於是總成本300萬,平均每件產品成本就是150塊,然後出廠價還是400,照樣買1萬件,但利潤就變成250萬,比去年增加50萬。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通過這麼一騰挪,每件產品的成本居然從原來的200下降到150,但其實A公司並沒有做什麼,只是提高產量而已,剩餘的還是會積壓到存貨那裡,增加跌價的風險。

所以不要看著利潤增加,毛利率大幅抬升,就認為公司基本面非常過關,然後屁顛屁顛滿倉殺進去。記得跟存貨增長對比一下。

05

以上基本是關於應收賬款、商譽、存貨的相關內容,交易所對公司的質疑還有很多問題,但因為篇幅限制,沒辦法全部展開,而且上面三個都僅僅是資產負債表的內容而已,後面還有很多知識可以學習探究,今天先分享到這裡。

最後,放上那124家連審計師都看不下去的公司,在這個價值投資慢慢流行的時代,這些能看到的雷,就儘量不要去踩了。

教你一眼識別問題公司,這是審計師不惜翻臉才換來的機會!

如果對財報還是不太懂的讀者朋友,可以回頭看我前面寫的第一篇財報入門,

原文中此處為鏈接,暫不支持採集

,這會是一個很長的系列,有興趣研究股票的,可以慢慢看,一起交流。

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