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孫,卻只出場了兩次:一次作出精準預言,一次大義駁斥霸主

春秋戰國是一段戰火紛飛卻又趣味紛呈的時期,在這段五百餘年的歷史中,發生了很多大事,有不少人因此留名史冊,這其中,不乏王侯將相,但也有一些出場次數極少,卻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比如王孫滿。

他是王孫,卻只出場了兩次:一次作出精準預言,一次大義駁斥霸主

王孫滿其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稱號,王孫滿顧名思義,就是周王的孫子,名字叫滿。王孫滿是周襄王之孫。

王孫滿生在王族之家,雖然王室威儀早已喪失殆盡,但生活還行,王孫滿自小過的也是衣食無憂的生活。在很多人眼裡,王族出身大多是紈絝子弟,但王孫滿跟那些蠹(dù)蟲不同,他有著不同於常人的見識和思辯之材。

王孫滿在在人物繁多的《左傳》中僅僅出現過兩次,但每一次都不同反響。王孫滿的兩次露面,分別跟兩位霸主有關,而且對霸主而言都不算什麼好事。

王孫滿的第一次露面是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這一年,是春秋時期頗不平靜的一年,因為發生了一件大事,而王孫滿則對這件大事作出了自己的預測。

他是王孫,卻只出場了兩次:一次作出精準預言,一次大義駁斥霸主

事情起源於西邊的秦國,三易晉君沒能讓秦穆公稱霸中原,反而讓晉文公成為了霸主,秦穆公表示很不甘心。而隨著晉文公和楚成王的相繼去世,秦穆公覺得稱霸再無對手。為了奪得霸權,秦穆公派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率兵遠征伐鄭。

秦鄭並不相鄰,秦國想要出兵伐鄭,必須要經過晉國和周王畿(jī)。秦軍在沒有受到允許的情況下偷偷越過晉國國境,來到了周朝都城洛邑。此時周王室已經衰落,通知是不需要通知的,做一下明面上的事,直接過就行,但秦軍連明面上的事也沒做好。

按照禮法,行軍經過周都時,除御車者外,射者和持戈者都應該卸甲、下車,以示對周天子的尊敬,這是面子的事,在春秋時期還是比較在意的。

但秦軍沒有,車左車右下車時,僅僅脫下頭盔,並沒有去全甲,還有士兵上車之時,居然有三百多乘的士兵是跳躍而上,絲毫沒有莊重之意。

這時王孫滿還小,但他通過這些細節斷言:秦軍必敗。

他是王孫,卻只出場了兩次:一次作出精準預言,一次大義駁斥霸主

王孫滿從秦軍士卒的舉動看出他們輕而無禮、輕佻浮躁,士兵有此表現,其統帥必然是寡謀而疏略,一旦進入險境,很難帶領軍隊脫險。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王孫滿預料的那般,秦軍在進攻鄭國前被一個商人給“騙了”,以為鄭國早有準備,無法突襲,於是滅了一個小國就班師。除了無功而返以外,更大的危險在向秦軍靠近。

在途經歸國必經之路的崤山之時,秦軍遭遇晉軍埋伏,毫無準備的秦軍缺乏應變之能,全軍覆沒,三位統帥也全部被俘,秦穆公稱霸的計劃被無情地打碎了。

王孫滿的第一次出場,無疑是喝了個滿頭彩,這個年紀輕輕的王孫竟能有如此的見識,實在令人吃驚不已。

但是,王孫滿的下一次亮相卻是在22年後,這一次是在《左傳.宣公三年》。

他是王孫,卻只出場了兩次:一次作出精準預言,一次大義駁斥霸主

這一次,算是小事,也是大事,此次王孫滿正氣凜然地駁回了一個霸主的無理要求,這個霸主就是楚莊王,這個故事也就是著名的楚王問鼎,衍生出問鼎中原等成語。

這一年,楚莊王征伐陸渾國,順便渡過洛水來到了洛邑,還大大方方地在周王的地盤上搞了一次大閱兵。楚莊王都這麼強勢了,周王也不好裝聾作啞,面子總要撐一下,於是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莊王,楚莊王就問王孫滿鼎的大小輕重。

眾所周知,在夏商周三代,鼎都是王權的象徵,楚莊王當時已經打敗晉國而稱霸,這時候兵臨洛水而問鼎的輕重,大有取代周王、一統天下的意圖。

對於他的這一野心,王孫滿看的是清清楚楚。楚莊王手下有當時戰無不勝的十萬楚軍,而王孫滿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臣,憑藉什麼能與之相對抗呢?王孫滿聰明地擺出了"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種“德”與“天命”之說來壓服楚莊王。

他是王孫,卻只出場了兩次:一次作出精準預言,一次大義駁斥霸主

雖然在現在看來,“德”和“天命”之說都是扯淡,但在當時,卻猶如一盆冷水,澆滅了楚莊王的野心。周王雖然日漸式微,可畢竟是天子。

如果楚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侵犯周王,必然會引起各個諸侯國的激烈反對。王孫滿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才敢奉周王之命孤身前往楚軍軍營,可見其勇氣和膽識。

這次出場以後,王孫滿就再也不見於史冊,可見其並沒有成為重臣,有能人而不用,也難怪周王室會日漸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