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孙,却只出场了两次:一次作出精准预言,一次大义驳斥霸主

春秋战国是一段战火纷飞却又趣味纷呈的时期,在这段五百余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多大事,有不少人因此留名史册,这其中,不乏王侯将相,但也有一些出场次数极少,却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比如王孙满。

他是王孙,却只出场了两次:一次作出精准预言,一次大义驳斥霸主

王孙满其实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称号,王孙满顾名思义,就是周王的孙子,名字叫满。王孙满是周襄王之孙。

王孙满生在王族之家,虽然王室威仪早已丧失殆尽,但生活还行,王孙满自小过的也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很多人眼里,王族出身大多是纨绔子弟,但王孙满跟那些蠹(dù)虫不同,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识和思辩之材。

王孙满在在人物繁多的《左传》中仅仅出现过两次,但每一次都不同反响。王孙满的两次露面,分别跟两位霸主有关,而且对霸主而言都不算什么好事。

王孙满的第一次露面是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一年,是春秋时期颇不平静的一年,因为发生了一件大事,而王孙满则对这件大事作出了自己的预测。

他是王孙,却只出场了两次:一次作出精准预言,一次大义驳斥霸主

事情起源于西边的秦国,三易晋君没能让秦穆公称霸中原,反而让晋文公成为了霸主,秦穆公表示很不甘心。而随着晋文公和楚成王的相继去世,秦穆公觉得称霸再无对手。为了夺得霸权,秦穆公派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率兵远征伐郑。

秦郑并不相邻,秦国想要出兵伐郑,必须要经过晋国和周王畿(jī)。秦军在没有受到允许的情况下偷偷越过晋国国境,来到了周朝都城洛邑。此时周王室已经衰落,通知是不需要通知的,做一下明面上的事,直接过就行,但秦军连明面上的事也没做好。

按照礼法,行军经过周都时,除御车者外,射者和持戈者都应该卸甲、下车,以示对周天子的尊敬,这是面子的事,在春秋时期还是比较在意的。

但秦军没有,车左车右下车时,仅仅脱下头盔,并没有去全甲,还有士兵上车之时,居然有三百多乘的士兵是跳跃而上,丝毫没有庄重之意。

这时王孙满还小,但他通过这些细节断言:秦军必败。

他是王孙,却只出场了两次:一次作出精准预言,一次大义驳斥霸主

王孙满从秦军士卒的举动看出他们轻而无礼、轻佻浮躁,士兵有此表现,其统帅必然是寡谋而疏略,一旦进入险境,很难带领军队脱险。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王孙满预料的那般,秦军在进攻郑国前被一个商人给“骗了”,以为郑国早有准备,无法突袭,于是灭了一个小国就班师。除了无功而返以外,更大的危险在向秦军靠近。

在途经归国必经之路的崤山之时,秦军遭遇晋军埋伏,毫无准备的秦军缺乏应变之能,全军覆没,三位统帅也全部被俘,秦穆公称霸的计划被无情地打碎了。

王孙满的第一次出场,无疑是喝了个满头彩,这个年纪轻轻的王孙竟能有如此的见识,实在令人吃惊不已。

但是,王孙满的下一次亮相却是在22年后,这一次是在《左传.宣公三年》。

他是王孙,却只出场了两次:一次作出精准预言,一次大义驳斥霸主

这一次,算是小事,也是大事,此次王孙满正气凛然地驳回了一个霸主的无理要求,这个霸主就是楚庄王,这个故事也就是著名的楚王问鼎,衍生出问鼎中原等成语。

这一年,楚庄王征伐陆浑国,顺便渡过洛水来到了洛邑,还大大方方地在周王的地盘上搞了一次大阅兵。楚庄王都这么强势了,周王也不好装聋作哑,面子总要撑一下,于是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庄王,楚庄王就问王孙满鼎的大小轻重。

众所周知,在夏商周三代,鼎都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当时已经打败晋国而称霸,这时候兵临洛水而问鼎的轻重,大有取代周王、一统天下的意图。

对于他的这一野心,王孙满看的是清清楚楚。楚庄王手下有当时战无不胜的十万楚军,而王孙满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臣,凭借什么能与之相对抗呢?王孙满聪明地摆出了"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种“德”与“天命”之说来压服楚庄王。

他是王孙,却只出场了两次:一次作出精准预言,一次大义驳斥霸主

虽然在现在看来,“德”和“天命”之说都是扯淡,但在当时,却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楚庄王的野心。周王虽然日渐式微,可毕竟是天子。

如果楚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侵犯周王,必然会引起各个诸侯国的激烈反对。王孙满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才敢奉周王之命孤身前往楚军军营,可见其勇气和胆识。

这次出场以后,王孙满就再也不见于史册,可见其并没有成为重臣,有能人而不用,也难怪周王室会日渐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