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硬盤是電腦的存儲器之一,硬盤既提供電腦需要處理的數據,也保存電腦的處理數據的結果,是電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1956年第一個硬盤誕生,到現在硬盤已經有62年的歷史了。在這62年中,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硬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今天,我們來簡單的瞭解下硬盤的發展史,看看硬盤是怎樣從重達1噸的龐然大物,變成了現在的3.5英寸、2.5英寸,甚至更小的硬盤的。

巨型硬盤時代

上個世紀50、60年代初,機械硬盤HDD,體積巨大,容量奇小。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1956年,IBM發明了世界第一個HDD,350RAMAC。這個硬盤有50個24英寸盤片,只有5MB,但是卻有兩臺冰箱一樣大,重量超過一噸。被用於當時的工業領域。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1961年甚至還生產國一款39英寸的盤片。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左邊是350RAMAC,右是IBM 1301)

1962年,IBM推出1301 HDD,它第一次使用空氣軸承,消除了摩擦,這個硬盤容量是28MB。

14寸硬盤

上世紀60、70年代,14英寸硬盤大如微波爐。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1960-1970年14英寸硬盤是市場的主流。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1973年IBM推出“溫徹斯特”HDD,IBM 3340。“溫徹斯特”硬盤,也稱溫盤。溫盤,盤片開始塗磁性材料,並且在同一個軸上裝了幾片盤片。這使得HDD的體積也得到了減小。溫盤是現代HDD的雛形。

8英寸硬盤

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從8英寸硬盤開始,硬盤開始進入民用市場。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1978-1980年, Shugart Assaciates、Micropolis、priam和昆騰這些老牌硬盤廠商,推出了更小的8英寸HDD,不過容量僅為10M、20M、30M以及40M,相比14英寸硬盤而言要小了很多。然而8英寸的HDD因為容量小,並不受工業領域重視,於是8英寸HDD進入了民用市場。

5.25英寸硬盤

上世紀80年代初,硬盤的體積又縮小了,但是硬盤的容量並沒有提升。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世界上第一臺5.25英寸HDD ST-506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5.25寸硬盤

1980年,3.5寸,5M容量的HDD出現。

3.5英寸硬盤

80、90年代,3.5英寸硬盤,從一開始的不受重視,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80年代,3.5寸HDD成本高昂,容量較小,不被重視。直到90年代,3.5寸HDD走向輝煌,取代了5.25英寸HDD,成為臺式計算機硬盤主流。

2.5寸硬盤

80年代末期,2.5寸硬盤誕生。90年代各大廠商紛紛轉入2.5寸硬盤生產。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2.5英寸HDD輕便、省電、體積小的特點很讓當時的筆記本製造商看好,2.5英寸很快成為市場主流。

1984年日本舛岡富士雄博士基於浮柵晶體管技術發明了閃存“Flash”(NorFlash、NandFlash)。

在90年代Flash SSD誕生了,90年代末逐漸取代了70年代推出的RAM SSD。Flash SSD開始成為HDD的主要競爭對手。

微硬盤時代

上世紀90年代後移動數碼設備的興起,小於2.5寸的微硬盤逐漸誕生,進入微硬盤時代。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1992年, 1.8寸HDD誕生了。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2005年,日立推出最小的8GB 1英寸微HDD。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東芝發佈的0.85英寸微型HDD。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光威Msata SSD)

隨著MLC、TLC閃存進入消費市場。更小體積更大容量的SSD成為可能。2010年 SATA協會推出msata接口。Msata SSD的出現讓SSD也擁有了更小的體積,更適合移動設備使用。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阿斯加特雷赤新月黃 NGFF M.2)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阿斯加特NVME M.2 SSD)

2014年3D NAND開始量產。3D NAND讓閃存的存儲密度更高,這使得更大的容量,更小的體積的SSD成為可能。3D NAND的出現讓比Msata SSD體積更小的NGFF規格大小的M.2 SSD成為風潮。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SSD的大小還在進化。隨著3D NAND的層數的增加。更小體積的BGA SSD出現了。在2014年以後,三星、英特爾、鎂光等相繼推出了自己的BGA SSD。BGA SSD,是高密度封裝的SSD。指甲蓋這麼大的BGA SSD容量可達到數百個G。想一想,如果筆記本能夠集成一個BGA SSD,那麼就可以節約出更多寶貴的空間了,也許筆記本最大的散熱問題,就能夠輕易解決了。而這只是BGA SSD的應用的一方面,未來BGA SSD將廣泛的用於各個領域。

未來的硬盤

3D NAND到72層,已經接近物理極限,難以再進行微縮了。近年來,全世界都在尋找新的存儲介質,開發新的存儲技術,逐漸從硅基,向非硅基轉變。

  1. 原子存儲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在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就提出過原子存儲的概念。

在1990年,人們就能夠掌握了控制原子的能力,物理學家DonEigler利用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將35個氙原子排列成“IBM"字樣。

在2012年IBM發現原子存儲能夠使得存儲密度達到現有材料的100倍。

2016《自然納米技術》報道稱,理論上該技術能夠在一平方英寸(大約一個SD卡大小)中存儲500TB的數據。實際0.1平方毫米里已經可以存入1KB數據。

原子存儲未來是非常具有前景的。要使得原子可控,必須保持液氦-196℃的低溫環境,成本非常高昂。

  1. 三大存儲技術

硬盤的發展史,從龐然大物到幾近於無

MRAM(磁性隨機存儲器)、PRAM(相變存儲器)、RRAM(憶阻器)。這三大技術,可能徹底消除硬盤和內存的界限,讓硬盤和內存合二為一。

最後

從硬盤的發展史上,我們不難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便攜電子數碼設備的需求,硬盤體積變小容量變大是必然趨勢。

慾望是人類前進的動力。社會需求促進社會進步。硬盤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美妙了,你如果連SSD都捨不得買,你的體驗怎麼進步啊,人類社會怎麼進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